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时代价值与养成路径

作者: 张雨秀 张睦楚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旨在重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巩固乐教、爱生、敬业、奉献等基本要求。教育家精神的养成关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及教育问题的基本认知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教育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意识,并在具体实践中主动践履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表现。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不仅关涉自身发展,与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相关,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应包括:师者的“泛爱”,学者的“自觉”,知识分子的“良善”。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大教师应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根本追寻,坚守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性价值,不断超脱浮躁的工具主义,回归教育的本真,致力于成为人性良善、精神饱满、富有情怀的教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家精神;时代价值;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5-0022-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5.003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现代化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事业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基础、培育创新动力[1]。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的殷切希望,实则是对广大教师的勉励和指引。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树立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巩固乐教、爱生、奉献等基本要求,勇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投身于教育强国建设,将个人命运置于祖国命运之中,致力于成为人性良善、精神饱满、富有情怀的教师。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大使命。民族复兴需要教育工作者勇担打造“梦之队”的时代重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躬耕教坛的广大师者助力。为此,亟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持之以恒,更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智慧支撑。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更是要发挥对人的全面发展之宗旨[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因此,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带给教育的全新机遇,赋予教育的定位、布局与要求,厘清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及要求,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愈发重要。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家精神的提出,郑重而庄严地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明确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明确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切,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的价值信念、道德理想、人格风范。教育家精神作为关涉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其存在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角色认知,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简言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承继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本土化。教育家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需要具备师者的“泛爱”思想;心中时刻牢记“强国有我”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担当,即学者的“自觉”意识;具备知识分子的“良善”,做有良知、明道德的社会公民。在庞杂的现代教育体系下,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指引,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相结合,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家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教育密切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一)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是“教育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或理论家。他们享有比仅仅当一名教师会高得多的声望”[4],也是在教育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群体。他们深谙教育原理,对教育极富洞见性和前瞻性,并且极具教育热情,满怀崇高的使命感,致力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旨在为人类教育发展而不懈奋斗,其影响从教育界辐射至各个领域,堪称学界乃至社会、国家的典范。

教育家精神无疑凝聚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教育界翘楚在长期工作中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质的集合,即为这一群体普遍秉持的价值信念、道德理想、人格风范。总体而言,从古代的先贤到近现代的教育家,均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他们致力于探寻真理,以实现对理性价值的坚守和超越,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教育理论科学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中,对社会极具影响力,为国家发展贡献了智慧。因而,中国的教育家精神首先呈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从孔子强调教师的仁德,到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到陶行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爱满天下”等师德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国教育家应有的价值属性。

此外,教育家精神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式解读。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三个重要命题:一是讨论教育与阶级的关系,二是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主张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三个命题对中国的教育家精神具有指导意义:其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提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些要求为教育工作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其二,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为了办好教育,包括教育家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其三,教育家精神重申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论强调了教育者要不忘教育初心,始终坚持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的第一使命及首要任务。因而,教育家精神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解读,是蕴含中国智慧的科学指南,其涵盖了崇高的使命感以及由此衍生的大爱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一系列问题均有待解答,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家,无疑可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教育家精神的根基:师者的“泛爱”

“泛爱”一词历史久远,早在《论语·学而》中便提到“泛爱众而亲仁”[6]。《庄子·天下》提及“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7]。在西方,夸美纽斯(J.A.Comenuis)于17世纪提出了泛爱教育的主张,倡导人人平等,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泛爱教育的主题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8]。以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为首的人本主义学派则强调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交往应饱含珍视、接纳、信任和同理心[9]。综上,“泛爱”一词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下有不同的内涵,但始终不变的是强调为人的“博爱、大爱”,而作为教师更是如此。教师是一项颇具独特性的职业,其劳动对象是学生,教育的过程实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之旅,是不同思想的碰撞融合,是对人性良善的塑造唤醒,是对自由之性的启迪。在新时代立足于教育现代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教师培育时代新人的根基即为“爱”。

首先,教育家精神是以“爱学生”为中心的仁爱思想,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即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青少年的精神之基、政治之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解决好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同时,理想师生关系的构筑也是以“爱”为根基,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彰显的是教育者的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10]换言之,“教育爱”是教师的灵魂,这要求教师需具备无差别的爱,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具备差异化的爱,懂得因材施教;具备理性的爱,做到严慈相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爱”的思想与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可谓如出一辙,肯定了教育爱在教师教育素养中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爱”的价值毋庸置疑:其一,于学生而言,情感需要被最大限度地满足,无疑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自我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其二,于教师而言,有助于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筑,为教师站好讲台贡献力量。故教师要以“爱”为中心,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践行教育爱,用师者的教育关怀温暖每个孩子的内心。其三,于教育发展而言,充满爱的教育必将开出繁盛的枝叶,真正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家精神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饱含敬业、乐群的教育热情。如果说“爱学生”的师者关怀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基质,那么热爱教育则为教育家精神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家要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意在敦促教育工作者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将之贯彻落实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教育实践当中,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建设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和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当前我国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亟需广大教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对教育的敏锐度,积极运用教育智慧,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

最后,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甘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可以说,近现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将教育视为救国之道,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先生;探索平民教育,以“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陶行知先生;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的张伯苓先生……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中国教育历史上对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诉求,体现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的政治特征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还应具备服务国家、社会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的家国情怀,滋养了家国一体的文化理念,这些教育家身上均体现了人民教师教育报国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文明延续、传承、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学者的“自觉”

教育家精神应包含学者的“自觉”,此处的“自觉”即强调教师要将自觉、自省常态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念、时代意义助推教育工作者自觉、自省。其一,广大教师要有批判反思意识,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人格底线,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驱使,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11]。其二,广大教师应秉持崇高的使命感,心中牢记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厚植爱国主义,自觉承担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自觉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角色塑造中。其三,广大教师要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有自由之精神,时刻饱含发现的热情,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自觉从学科教学者走向具备浓郁学科属性的学术人。

学校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是一个共享思想过程的地方,是学问的中心,核心功能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具有学者的“自觉”: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自觉,不断提升学术能力,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学术科研;应潜心学问,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仰;应重视专业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以教育的改革创新为使命,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出的要求;应对教育饱含忠诚的态度,树立终身从事学术事业和专业工作的职业理想;应重视连续性、终身性的学习,做真正热爱教育的人。

(四)教育家精神的底色:知识分子的“良善”

社会中不乏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均发挥了应有作用。教育家精神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乐于奉献,乐于寻求非物质层面的快乐,坚守道德善良与自由公正,即成为“良善”的知识分子。“良”即为良知,是来自灵魂深处深刻反省的是非观。良知不仅是在遇到道德困境时的反应,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保持良知的敏感度。“善”即善良、有道德,既包含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正直、诚实的是非观,还包含教师所应具备高尚、仁爱的道德观。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认为知识分子本质上应该具备“业余精神”(amateurism),即不为利益、不为奖赏,只为满足自我的喜好或兴趣。所谓“业余”,指的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于对社会的关切,与一切功名利禄、急功近利无关,不被利益所裹挟,是局外人、业余者[12]。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群体具有理想情怀,肩负着服务社会的使命,具有扎实的学问和知识分子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