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直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环境教育实施现状研究

作者: 祝怀新 刘淑涵

摘 要: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绿色屏障,当地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直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能力。研究发现,当地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存在以下问题:对环境的关注较弱,对环境教育存在认识偏差,环境教育方法单一且实践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直过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阶段的教育情况出发,对当地教师环境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利用文化赋能推进环境教育本土化;二是优化当地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三是优化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扩大社会参与和合作。本研究期望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对我国其他“直过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教育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直过民族”地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意识;环境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5-0079-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5.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生态宜居擦亮乡村振兴底色,重视民族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命题。

“直过民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2]。“直过民族”地区多处于我国云南边疆的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绿色屏障,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取决于人们的综合环境素质,由此,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教育成为当今“直过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3]。环境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力点,是促进“直过民族”顺利进入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推手。2018年,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调:“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4]。教师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自身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意识以及环境教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教育的实施。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直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环境教育意识和能力,揭示“直过民族”地区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应对之策,以此为“直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调查方案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沧源县勐董镇、岩帅镇、邦老乡、勐来乡作为调查点,随机抽取15所公立小学,对15所小学的各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5份,收回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2.68%。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根据调查前期与当地15位一线教师的访谈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初稿。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共邀请30位当地教师进行预调查。根据专家建议和预调查数据反馈情况,将原始问卷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正式问卷。

本次调查使用了两份问卷:一是采用洪大用等修订的CENP量表[5],分析当地教师对环境关心的情况;二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教师环境素养、环境教育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自行编制问卷,对教师环境教育的认识、态度、实施等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三)问卷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Statistics 27进行问卷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可靠性使用的方法是克隆巴赫(L. J. Cronbach)所创的α系数法,α系数的值在0和1之间,通常认为α系数在0.70以上表明整个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CNEP量表信度系数值为0.88,大于0.70,现状调查问卷信度系数值为0.92,大于0.80,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较高。有效性分析采用KMO(检验统计量)进行验证,KMO值高于0.80表示效度好,介于0.70和0.80之间表示效度较好。CNEP量表KMO值为0.86,大于0.80,现状调查问卷KMO值为0.91,大于0.80,说明研究数据效度良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呈中等水平

环境关心是个体意识并解决环境问题所付出努力的主观意愿[6]。本研究使用CNEP量表调查教师的环境关心程度,以评估教师的环境意识水平。

CNEP量表一共由10个问题组成,正面陈述8个问题,反面陈述2个问题。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已对反面陈述做反向赋值处理。被访者在问题的回答中越是表示同意,说明其环境关心越强烈。被访者在反向问题的回答中越是表示同意,说明其环境关心程度越低[7]。CNEP总分值分布在10—50分,受访教师环境关心平均总分值为20.62分,其均值在2.06±0.48。数据近似正态分布,单样本t检验显示,教师环境关心均分显著低于理论中值2.50(p<0.001)。可见,教师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呈中下水平。

(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规划》对中小学各阶段环境教育具体内容进行了规定,同年11月公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对环境教育教学内容标准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8],这些文件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参考与指导。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已成为趋势。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直过民族”地区的教师对环境教育的定位和态度。

对于教师环境教育的概念知识考查主要从教师对环境教育理念(Q11)、相关教学方法(Q12)以及学科标准要求(Q13)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直过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对于环境教育概念的认识处于“一般”和“基本了解”的状态。

为了解教师对于环境教育的态度,根据前期访谈调研的情况,我们针对教师环境态度在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为“是否认为环境教育会影响教学进度”(Q14)、“是否认为环境问题是国家大事,与个人关系不大”(Q15)、“是否认为环境教育与本学科关系不大”(Q16)。调查发现:教师对环境教育存在一些误解和片面认识。32.63%的受访教师赞同环境教育会影响教学进度,这可能反映出教师过于强调成绩导向,而忽视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实施。42.11%的受访教师承认环境教育与他们所教授的学科有关,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53.16%的受访教师认为环境问题是国家大事,与个人无关,这种观念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环境教育中的积极性。

(三)教师环境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中小学并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学校环境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强,目标、内容操作具体等特点[9]。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学技能相对单一。

本次调查问卷涉及环境教育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旨在通过考察教师的教学渗透能力和对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了解教师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实际表现。同时,针对教师自身环境教育学习的情况也设置了题目,以探究教师是否持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将环境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

调查结果显示:59.48%的受访教师表示在环境教育中“经常”或“较经常”使用讲授法;52.11%的受访教师表示“一般”或“偶尔”使用除讲授法外的其他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其中1.58%的受访教师表示“从未使用过”其他教学方法。

教师自身的环境教育学习情况不太乐观:18.42%的受访教师经常查阅环境教育相关资料,学习环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1.58%的受访教师“从未做过”此类环境教育方面的自主学习。

(四)教师跨学科合作开展环境教育少

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广泛性的育人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普及环境知识和传授环境问题处理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情感。因此,实施环境教育对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本研究在前期访谈调查中发现:当地教师的跨学科经历相对较少。针对该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问题,旨在了解教师在跨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教师参与有关环境教育的课外研讨频率低,17.89%的受访教师未参与过相关教学交流活动;教师跨学科教学的频率偏低,其中11.58%的受访教师没参与过跨学科教学;当地教师进行有关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不多,14.21%的受访教师表示从未做过环境教育跨学科教学设计。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直过民族”地区“文化滞后”加大了环境教育实施的难度

“直过民族”地区存在“文化滞后”的现象,当地居民对教育及环境教育存在认知偏差,这增加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难度。由于“直过民族”早期生活在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导致科学知识匮乏,生存艰难,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他们往往怀有敬畏和崇拜自然的情感。在原始自然生存环境中和人们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条件下,“直过民族”地区孕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其大多具有神话自然、以自然为中心、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特点[10]。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原生态文化的形成可以被视为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结果。这样的原生态文化随着民族小农经济的缓慢发展得以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目前云南省内的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的民族实现了整体脱贫[11]。尽管“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建立在生存安全需求之上的自然敬畏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但科学的环境观和生态文化理念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人们忽视环境保护,出现环境意识滞后的现象。

在环境意识滞后的情况下,教师缺乏足够的动力开展环境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沧源小学教师的“环境关心”水平呈现中下程度。在前期的访谈中,大部分教师对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知之甚少,在主动学习环境知识方面不够积极。由于当地教师环境意识滞后,加之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深入认识,他们既无法准确地传授环境知识给学生,也难以构建环境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导致环境教育很难科学、有效地在“直过民族”地区推进。通过前期访谈了解到:当地教师普遍存在将环境教育等同于防止环境污染宣传的情况,过度依赖教材提供的素材。这使得环境教育容易局限于环境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与“直过民族”地区发展特殊性有关的议题。当地学生很难建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导致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教师环境意识的滞后,制约了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影响了“直过民族”地区教师环境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直过民族”地区教师内发力弱影响环境教育的推进

近年来,外界对“直过民族”地区的关注逐渐升温,这对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尽管各级政府对“直过民族”地区提供了很多帮扶,当地师资内发力弱的问题仍然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开展。主要体现在缺乏优质教师以及存在语言障碍两方面。

首先,优质教师匮乏限制了“直过民族”地区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环境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热情,并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然而,“直过民族”地区优质师资数量少,以本次调查选取的沧源县为例,被调查的教师中大专学历占32.63%,教师梯队呈现年轻教师较少、中老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当地教师培养的持续性难以保障。由于“直过民族”地区教师入职门槛较低,部分教师将这些地区作为跳板,入职后通过调岗转到其他地方。高质量教师难培养、难留住,导致“直过民族”地区优质师资缺失,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难以保障环境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