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穷人孩子办学:裴斯泰洛齐学校教育思想的重点
作者: 郭法奇摘 要:
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穷人孩子办学是其学校教育思想的重点。裴斯泰洛齐认为:为穷人孩子办学,可以使其得到良好的全面教育,有利于消除社会的无知和贫困。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学校改革近代化思想、学校德育家庭化思想、学校管理秩序化思想、学校教学要素化思想,其学校教育思想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穷人孩子,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注重学校管理,使教学成为有序的过程。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他倡导为穷人孩子办学,把解决贫困及教育问题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显示了他对社会底层儿童教育的关注,使其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关键词:
裴斯泰洛齐;为穷人孩子办学;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6-0023-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6.003
收稿日期:2023-01-02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郭法奇,男,吉林公主岭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社会底层儿童的教育事业,为近代和现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1846年纪念裴斯泰洛齐百年诞辰的大会上,发言者将裴斯泰洛齐的工作称为“世界的教育学,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国家”[1]19。我国学者曾指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体系涉及有关现代教育的问题,如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心理化等问题。裴斯泰洛齐是“一位现代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先驱”[1]49。
目前学者们较多关注裴斯泰洛齐在和谐发展教育、要素教育、爱的教育、家庭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思想,而对他的办学实践和学校教育思想关注不够,系统研究不多。裴斯泰洛齐教育实践的起点是他为穷人孩子创办教育机构,他的学校教育思想也是在为穷人孩子办学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他在教育上的广泛影响主要是通过为穷人孩子办学实现的。因此,对裴斯泰洛齐的办学实践和学校教育思想的变化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通过对裴斯泰洛齐为穷人孩子办学的实践、对旧学校教育的批判及其学校教育思想三个方面的研究,尝试回答他为什么重视为穷人孩子办学,以及他在办学实践中关于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等,从而对其学校教育思想给予合理评价。
一、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实践
学者们对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研究较少,至少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裴斯泰洛齐对家庭教育关注较多,这使得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似乎遮蔽了他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贡献;二是裴斯泰洛齐虽然创办了孤儿院、慈善教育机构及学校等教育机构,但留下的关于学校教育的资料较少,这也给研究他的学校教育思想带来一定难度。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主要在于:学校教育是在家庭之外通过创办一定的教育机构,对非血缘关系的儿童进行集体的、采取一定形式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裴斯泰洛齐创办的孤儿院、慈善机构并不是纯粹的慈善机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家庭教育,而是一种带有救济性质的“慈善+教育”的社会教育。裴斯泰洛齐创办的各类学校机构已经带有政府委托、社会资助且较为正规的教育机构特点。通过办学实践,他逐步思考学校教育的问题,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为我们研究其学校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源。
裴斯泰洛齐的办学活动一开始就是以关注穷人孩子的教育为特征的。1774年[2]3(也有说1775年[3]3 (中译本前言)),他在新庄建立了“孤儿院”[2]3(也称“贫儿之家” [3]3(中译本前言)),收容50多名流浪儿童。这个机构有点像家庭作坊,带有职业教育的特点,由他和妻子及其他人对儿童进行手工技能的教育[1]10。按照裴斯泰洛齐的想法,既然成人可以做工,那么儿童应该也可以,孤儿院可以依靠儿童挣来的钱维持儿童生活。为此,他要求儿童在纺纱机、织布机旁工作。他与儿童同吃、同住,共同生活,教他们读、写、算,让他们掌握一些初步知识。另外,他还请几位手工业工人教孩子们纺纱和织布,让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手工艺技能。不过,由于孩子们生产的东西很少,还有一些孩子逃跑了,1780年新庄“孤儿院”因经费不足而停办。关于新庄的实验,有研究者指出:裴斯泰洛齐主张儿童通过劳动来学习手工艺技能,进行多方面的劳动训练是有意义的,但他认为通过儿童的劳动完全维持生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儿童的劳动与学习缺乏有机联系,儿童从事的工作没有得到科学说明[2]3-4。
1798年,瑞士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共和国。受新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Stanz,也译史坦茨)的一座女修道院里开办了孤儿院,收容了80个由于战乱而无家可归的5—10岁的流浪儿童。初到斯坦兹,裴斯泰洛齐面临许多困难。他写道:“我孤身一人,总督、军需官、勤杂工、甚至连保姆都得由我一人兼任。房子还尚未建成,周围到处是愚昧、疾病,一切都是陌生的。学生逐渐增加到80名,年龄各不相同;有些孩子虚荣做作,有的沿路乞讨,除了极个别的外,都是无知识的。何等艰巨的工作!要造就和培育这些儿童!多么困难的任务啊!”[4]19
如何让这些孩子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裴斯泰洛齐进行了教育试验。为了解决孩子数量多、声音嘈杂而导致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在上课时让儿童大声朗读。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孩子们对美和秩序的辨别力,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能力。通过试验,他发现孩子们经过“想干→尝试→坚持→成功”的过程,唤醒了自身的能力[3]21。儿童可以自己教自己,尝试着做老师嘱咐他们去做的事情,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学习的初始阶段逐步确立了自信心。裴斯泰洛齐对这一阶段的工作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我深信一切真理、一切教育指令都应该来自学生自身,在他们身上产生出来……我之所以这么做是由于贫困所迫。我没有合作的帮手,于是就把有才能的孩子放在另两个能力较差的孩子中间,让他一手拉一个,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告诉他们,让他们能跟着他学习还没有学过的东西。”[3]21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这些孩子亲密地坐在一起,可以相互唤起内在的活力,从而使他们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孩子们的信任和期望。
看到孩子们的合作和进步,裴斯泰洛齐非常激动。他说:“我现在完全信服了。这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达到的。我使斯坦兹那些能力还没有被不懂得心理学的家庭和学校的纪律的磨损所窒息的儿童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他们成了另一类人。连那些乞儿也不同于镇上的乞丐,甚至也不同于玉米地里和葡萄园里的那些各方面都虚弱的人。我看到了人类天性的能量,看到了它的多种特征和广泛的作用范围。”[3]22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的工作很有起色,收获颇多。但突发的战争中断了他的试验,孤儿院被迫关闭,改为军队医院。
1799年,裴斯泰洛齐离开斯坦兹去布格多夫(Burgdorf)城,先是在一个郊区学校任教。次年,他开办了一所小学,继续他的试验。有学者指出:“在布格多夫,他基本上停止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系统实验,而把全部精力放到对初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索上。这所小学被视作欧洲近代初等学校的正式诞生。”[3]5(中译本前言)这也就意味着:从布格多夫开始,裴斯泰洛齐教育试验重点转向了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和加以解释的阶段。
不过,裴斯泰洛齐的试验也遇到了阻力,其能力遭到了外界质疑,但他没有退缩,他承认自己的不足,坚持自己的追求。他说:“我自己不能完美地书写,但是我能够教儿童书写。实际上,为了使我能够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学方法,为了能建立一种使最无经验的、最无知的人也能用来教育他的孩子的方法,我在所有这些方面的无知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3]26
关于布格多夫的教育试验,裴斯泰洛齐在《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书里通过几封信描述了所做的工作:一是尝试简化教学方法,二是尝试解释教学方法的本质,三是依靠志同道合的助手一起办学。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四年的学校教育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关注,社会各阶层人士前来参观学习,扩大了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1804年,因瑞士社会动荡,布格多夫学校停办。
1804年(也有说1805年[3]6(中译本前言)),裴斯泰洛齐迁往瑞士西部的伊佛东(Yverdon),开办了伊佛东学校,继续他的教育教学试验。伊佛东学校的规模较大,学生较多,包括小学班、中学班和师范部。关于他在伊佛东的工作,主要反映在他的《见解与经验》《1818年对我校师生的讲演》《致格瑞夫斯的信》等著述中。这些著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一般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论述,几乎没有伊佛东学校具体情况的描述。
裴斯泰洛齐在伊佛东的教育试验持续了20年,这是他的学校教育实践最辉煌的时期,他所办的学校非常成功,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关注。许多国家派青年人前来留学,一些贵族、政治家、教育家也来参观、请教。据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于1808年至1810年在伊佛东任教并研究物理、化学、矿物、动植物等学科[2]10。当时普鲁士派到伊佛东的11个学生,回国后成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509。
二、裴斯泰洛齐的学校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为穷人孩子办学的学校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为穷人孩子办学重要性的认识
裴斯泰洛齐为穷人孩子办学的思想,离不开他对贫困问题和对穷人孩子普遍缺乏教育情况的认识。
从裴斯泰洛齐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走向社会后首先关注的是农业、农村。他发现:当时瑞士的社会贫困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大量的乡村底层群众生活在贫困中。1767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办了农场,试图帮助乡村穷人改善贫困的处境。由于他缺乏农业知识,新庄的试验没有成功。于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教育。在他看来,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忽视了儿童教育。许多儿童缺少教育,没有基本知识和谋生技能。他说:“穷人为什么总是贫穷,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谋生技能的教育。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1]10他主张应当对儿童进行谋生技能教育,改变儿童来使其摆脱贫困。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建立了一个被称为“贫儿之家”的教育机构,收容了许多流浪儿童,对他们进行生产劳动和教育,试图通过生产劳动维持生存。由于没有管理和教育的经验,这个实验失败了。1818年,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改革经验时说:“我本人在新庄为穷人的孩子开设了一所学校,旨在把农业和当地另一产业结合起来。我的经验不足,结果失败了。尽管如此,我现在更确信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4]343
从1781年到1787年,裴斯泰洛齐创作了四卷本的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阐述了为穷人办教育,培养适合现代生活的儿童的思想。在这部教育小说里,他既谈了家庭教育,也谈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特别是穷人孩子的学校教育更是他关注的重点。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裴斯泰洛齐通过棉纱客麦耶尔与县长亚尔纳的谈话讲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麦耶尔对县长说: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变化,要培养适合时代的人才,应当重视学校教育。
在《1818年对我校师生的演讲》一文中,裴斯泰洛齐谈到了为穷人孩子办学的重要性:“如果为穷人的孩子建立了学校,在这个学校中穷人的孩子不仅可以学到某一方面的技术工作,而且可以受到基本的、智力的、体力的能力训练,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的全面教育,并达到很高的熟练程度” [4]343。
(二)对旧学校教育的批判
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和葛笃德》等著述中对旧的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可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依然如故,不能够培养出现代的人才,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他指出:“旧的教育是十分简单的,只教人怎样耕作谋衣食就可以了。因为那时的人,无需更多的本领。”[3]7
裴斯泰洛齐从三个方面对旧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首先,旧学校的教师能力差。一些教师连读字发音都不会,还在那里给学生念书,都不如孩子。其次,学校管理差。旧的学校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只会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没有什么管理和教育。再次,教室环境脏、乱、差,不整洁[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