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
作者: 罗瑶摘 要:
何谓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近代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实践体系,而在其教育实践背后尤为关键的是他对儿童天性的深入理解。裴斯泰洛齐依据个人发展与种系发展的一致性原则,发展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的三重天性观,并由此探究出人的身体力量、智力和精神力三重天性在儿童阶段的特殊展现方式。正是这些有关儿童天性的理解,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份历史参考也提醒我们,在“本质”问题被否定的当下,教育的永恒之问仍然在于不断地追问何谓儿童的天性,并遵循儿童的天性而行。
关键词:
儿童天性;人的三重天性;裴斯泰洛齐;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1-0027-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1.004
何谓儿童天性?何谓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教育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回到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断探究中,我们才能够获得对儿童、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当深入研究历史当中每一位教育家的思想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提供了一种对儿童天性的不同假设,而他们对儿童教育的不同理解都是由他们对儿童天性的不同假设发展而来。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中的儿童天性假设与对儿童教育的理解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认为,一种对现实具有启发性的历史研究所要做的是将历史中的种种教育思想背后关于儿童天性的解读给完整地展现出来。这样,历史中的思想也就成为了理解现实的活资源,也就能够为现今如何更好地理解儿童天性与教育本质提供最有益的建议。
作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巨大变革,因而,在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裴斯泰洛齐更多的是被视为一名教育实践家,研究者们往往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方面,而对于裴斯泰洛齐教育实践背后的哲学基础,尤其是人性论基础问题探究不足,这无疑是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个巨大缺憾。裴斯泰洛齐曾说:“教育必须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起源于并建立在对人类天性最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1]由此可见,对于蕴藏于背后的儿童天性的研究才是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真正出发点。因此,本文试图要做的是将裴斯泰洛齐有关儿童天性的理解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其对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的理解,从而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反思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的精神实质,并为我们当下探讨何谓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提供一份独特的历史参考。
一、裴斯泰洛齐的人的三重天性观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他关于人的天性的思考。裴斯泰洛齐在1779年写的《隐士黄昏》中,一开始发出的问题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2]1911782年,裴斯泰洛齐在给牧师弥克的一封信中写道:“几年来我研读的书只有一本,那便是人。我的全部哲学就建立在关于人和从人那里获得的体验之上。”[3]67关于人的天性的思索一直萦绕在裴斯泰洛齐心中,后来他在1797年发表的《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以下简称《自然进程》)一书中,集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的天性的理解。裴斯泰洛齐经常评价此书为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这本书中的人性论思想成为他后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他从人类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出发来考察人性,从这三个阶段推演出了他关于人的三重天性的观点。
1.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自然——社会——道德
在《自然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裴斯泰洛齐与卢梭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18世纪中后期,卢梭在教育领域和政治思想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由于卢梭思想将政治与教育领域结合在一起,这让欧洲社会看到了利用儿童教育来改革社会的可能性。当时的瑞士就是处于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提升教育是社会改革项目当中的一个突出特征”[4]。在瑞士政府的呼吁之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但由于新的教学方法的缺乏,学校通常有着低下的教育质量,提供给学生的也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立志于改革教育的裴斯泰洛齐登上了教育改革的舞台。裴斯泰洛齐是由卢梭引领进入儿童教育领域的。在裴斯泰洛齐年轻的时候,他读到了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并且触动很大:“当卢梭的《爱弥儿》一书出现的时候,我那充满梦幻的和沉思的心顿时被这本同样梦幻的和沉思的著作给完全地吸引住了。”[5]17此外,裴斯泰洛齐还是当时力图改革社会的激进组织瑞士社团(Helvetian Society)中的一员。在那个组织里,卢梭的《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都属于他们最常讨论的书籍。裴斯泰洛齐就这样被深深地卷入到卢梭思想中,卢梭回归自然的想法及其教育蓝图充满了裴斯泰洛齐年轻的血液。
裴斯泰洛齐写作《自然进程》一书可以说继承了卢梭思考问题的思路,即追溯人的自然状态,探寻人的自然法则,从人类历史出发去理解人性的问题。在《论不平等》中,卢梭提出了他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他认为,人类从纯洁的自然人状态过渡到堕落的社会人状态,然后人类才有了各种罪恶。所以,人类要摆脱罪恶,只能够依靠于恢复人的自然人状态。裴斯泰洛齐在《自然进程》中继承了部分卢梭的思想,但也作了很大的修改。他同样认为人类历史是从自然人开始的,但他对于自然人的观点进行了调整。裴斯泰洛齐将自然人分成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未被破坏的自然人状态,“他们是本能的纯洁的孩子,不需要努力和远见就找到了满足”[6]62;而另一个阶段是被破坏的自然人状态,在他们身上“无恶意和原始的友好已经消失”[6]62。裴斯泰洛齐所描述的未被破坏的自然人状态与卢梭思想中的自然人是一致的,但裴斯泰洛齐认为这种状态很快就消失了,因为自然人有着他们的自私本性,而这种本性让自然人很快就消失了纯洁的状态。但由于自然人仍然专注于自身的快乐而没有任何法律的约束,裴斯泰洛齐认为他们始终处于自然状态。裴斯泰洛齐设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已遭破坏的自然人之间的杀戮越来越多,由于自然人有着自我保存的天性和天然的友好本能,这些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法律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随着法律的诞生,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了社会状态。
当被破坏了的自然人进入到社会状态中,裴斯泰洛齐将这些人视为“受到一些限制的原始人”[6]65,“社会状态中的人只不过是一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个人对抗整体,整体对抗个人,而这种状态开始于被破坏了的自然状态。”[6]67所以,裴斯泰洛齐认为,即使社会人有着社会法律的约束,他们与被破坏了的自然人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因为他们都受着自私心的控制,他们想用社会状态的限制来保障他们能比在自然状态中更容易、更舒适地满足其动物性需求。那么人类该如何解决自然人和社会人身上的问题呢?裴斯泰洛齐认为这有待人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道德阶段来完成。在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中,人的道德阶段指的是人能够唤醒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力,从而使人能够超越于自私的动物本性之上。他说:“当拥有着自由意志的自我放弃了原始本性的和谐基础,将自己和所有原始的自私性屈服于人的自由意志和净化后的友好之下,这样,人的行为就变得合乎道德了。”[6]78在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中,只有社会人过渡到道德人,人类的罪恶才能够得以消除。
在裴斯泰洛齐对人类发展自然进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裴斯泰洛齐与卢梭思想的分离,以及裴斯泰洛齐与费希特思想的结合。虽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对自然人的理解,但他并不赞同卢梭思想中自然人是善的这一说法。因为在裴斯泰洛齐的思考中,人类的罪恶恰恰源自于自然人的自私本性,而不是卢梭思想中的那种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裴斯泰洛齐认为,消除人类罪恶的方式不是卢梭思想中的恢复自然状态,而是发展至道德状态。而裴斯泰洛齐对于人的道德阶段的认识显然受到了费希特有关自我和自由的思想很大的影响。在裴斯泰洛齐思想发展早期,他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他认为,人的宗教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终阶段,得到耶稣基督的救赎是人类摆脱罪恶的方式。但由于当时社会充满了动乱与罪恶,裴斯泰洛齐对于基督教的救赎开始失去信心。而此时社会中充满着自由、呼吁人类权利的气息,尤其是裴斯泰洛齐与主张扩展人的个人自我意志以认识绝对自我的费希特之间有过密切接触。这样的背景让裴斯泰洛齐看到了自我的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所以,他放弃了宗教状态而开始主张人的道德状态,而这种道德状态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所完成的。
2.人的动物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的三重天性及其关联
当裴斯泰洛齐形成自己关于人类发展的自然进程的观点之后,他由此推演出了人的三重天性说。这种推演源自裴斯泰洛齐的一种观点:“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与种族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6]55。由于在人类历史中人类发展需要经过自然人、社会人与道德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中人的主要特征就变成了人的三重天性。“我看到我的本性有三方面:(1)作为自然的产物;(2)作为社会秩序的产物;(3)作为我自身的产物。只有靠我自身的创造我才能够得到内在的和谐。”[6]80作为自然的产物,人拥有着自然或者说是身体的力量,遵循本能行事,有一种动物性的想象,如同动物一样只懂得自我保存,作为一个为自己存在的动物行事;作为社会秩序的产物,人有着社会的力量或者说是智力,有一个社会的想象,作为一个与同胞处于联系和契约中而存在的产物去行事;作为人自身的产物,人有着道德的力量,摆脱了动物本性中的自私和社会中的关系,有一个合乎道德的关于真理和权利的想象,遵循良心和内在价值行事。
在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中,人具有动物性、社会性和道德性三种不同的性质,而这三重天性可以解释“我们天性的所有矛盾”[6]80,但这三重天性在人身上的展现并非承继性的或者对立性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三重天性间的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求人纯粹合乎道德有可能是与人类的本性相矛盾的,人是不可能纯粹合乎道德,完全摆脱动物性和社会性去思考和行动的,这就是人性的必然性。“在人的本性中出现的动物性、社会性及道德力量是不可分的,是互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7]108 因此,人既不能在动物本性的纯洁中得到平静,也不能在完美道德的纯洁中生活,只有人在理解了自身的过失和堕落的本质后,才能认识纯洁无瑕的本质。如果有过受欺骗或者缺失权利的经验,人将会产生努力追求和为人忠诚的力量。“没有我的感官享受的错误及我的社会要求的不公正,我就不能具有以道德为基础的那种情绪。”[7]149也就是说,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是伴随着个体的人道德净化过程的必然前提。第二个层面,道德状态中爱的力量在形成过程中是根植于动物性友善的,“一切较高的无不植根于较低处,从中滋生、发展。而把那较低层次的提到尽可能高的层次,最终便是教育的任务。”[3]69裴斯泰洛齐的动物性友善的概念与道德层面上的善是很不相似的:动物性友善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本能,在人的自然欲望和力量之间的和谐状态中最为明显,它是以爱慕舒适为基础的。然而,这种动物性友善在社会状态中很容易消失。唯有在道德状态中,爱从消失的动物性友善的躯壳中萌生出来,经受住忠诚的考验,成为人自身的产物后,爱的力量才能够得以真正产生。也就是说,虽然裴斯泰洛齐强调动物性友善的根基性作用,但他始终将人的道德性的实现视为人性完善的最终目的,“所有人性的纯洁及仁爱,并非人工的产品,也非机运的结果,却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全部人类的心性深处。发展这个心性,乃是人生最重要的工作。”[8]411
二、裴斯泰洛齐的儿童三重天性观
在人的三重天性观的基础之上,裴斯泰洛齐发展出他对于儿童天性的理解。在《自然进程》中,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理解儿童天性的思路,认为人的儿童阶段复演的是人类发展中的自然状态阶段,并将儿童天性与自然人的天性进行类比。而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裴斯泰洛齐修改了这种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解,认为身体力量、智力和道德力量这三重天性在儿童身上都是具备的,它们的发展遵循着自然发展的进程。此外,裴斯泰洛齐在道德力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儿童精神力的理解,并探讨了三重天性的自然发展进程,形成了有关儿童的三重天性观的独特理解。
1.最初的观点:儿童天性即自然人的动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