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精神培养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 李丽摘 要: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涵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具体而言,劳动精神的培养可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在培养勤劳俭朴、自力更生精神上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辛勤劳动,自觉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二是要在培养接续奋斗、永久奋斗精神上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劳动,自觉抵制“佛系”“躺平”“摆烂”等青年亚文化对奋斗动力的消解;三是要在培养锐意进取、矢志创新精神上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科学劳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四是要在培养担当有为、甘于奉献精神上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崇尚劳动,拒绝精致利己,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关键词: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1-0050-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1.006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新课标”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事实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强教育对象的劳动技能,更要涵养其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而培养劳动精神关键在于找准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总目标包括“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1]。《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申了这一要求。勤俭重在修德,奋斗重在立志,创新重在开拓,奉献重在选择,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2]提供了新机遇。基于此,本文按照“着力点是什么”“为什么着力”“如何着力”的逻辑思路展开分析,旨在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精神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略。
一、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勤劳俭朴、自力更生精神
勤劳与懒惰相对应,节俭与浪费相对应。勤俭是中国人民的优良品德和精神标识。勤俭重在修德。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时。养小德方能成大业,培养青少年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首先从勤俭开始。作为劳动精神的首要内容,勤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意蕴。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培养勤劳俭朴、自力更生精神上着力,对于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培养勤劳俭朴、自力更生精神上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学习观。
1.作为劳动精神的首要内容,勤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意蕴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著称于世,强调通过勤劳开源并创造劳动成果,通过节俭减少物质消耗从而保存实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勤劳是人尽其力的实践形态,是对劳动的推崇和践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勤天下无难事”等众所周知的话语,无不体现勤劳对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性。节俭是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是珍惜和敬畏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耳熟能详的话语,无不表明节俭对于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俭朴、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并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早在“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就确立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勤俭建国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3]。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有勤俭建国的本领”[4],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勤俭对于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不论社会和国家如何发展,人民生活如何充裕,都不能放弃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思想,“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5]。这一重要论述破除了部分人民群众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不需要勤俭节约的错误思想。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6]。虽然今天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的决心。在河南安阳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提出,年轻一代要“摒弃骄娇二气”[7]。其中,第二个“娇”字,正是与能吃苦、辛勤劳动相对应。而能吃苦作为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之一,同样表明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勤劳是人的基本素质。众所周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和维护和平。中国奇迹的源头,是辛勤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8],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实现既定奋斗目标的路径、方法和关键。当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青少年能否做到辛勤劳动,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引导青少年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3.新时代在培养勤劳俭朴、自力更生精神上着力,有利于青少年自觉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
当前,受市场经济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以资本至上为代表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甚嚣尘上;以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补偿性消费为突出表征的非理性消费居高不下,导致社会上比阔斗富、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事实上,“奢侈有利、节俭有弊”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是剥削阶级思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集中反映,其所呈现出的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是与事业进步、社会发展相背离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
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小麦灌浆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受这些错误思潮影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问题。尤其是消费主义社会思潮制造的“生活就是买买买”“有钱就能买到一切”的“虚假需要”,使部分青少年深陷“为消费而消费”的泥潭,导致其价值观念畸形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培养具有勤俭内涵的劳动精神,事关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是应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重要法宝。培养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从提高青少年的节俭意识开始,打好厉行节约的“持久战”,引导青少年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
4.新征程上,在培养勤劳俭朴、自力更生精神上着力,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学习观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9]“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9]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正所谓享乐至上,奢侈无度,必然丧德丧志。而青少年行“俭”还是行“奢”,关键是“思俭”还是“思奢”,说到底是一个劳动观问题。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通过搭建平台和实践历练,引导青少年将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树立节约、克制、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消费观。“劳生俭,逸生侈。”部分青少年无法真正理解“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等道理的关键,在于没有亲历劳动过程,缺乏亲身体验和践行。实践表明,只有身体力行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才能真正感知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
“耕读传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训与传统,自2021年起,教育部文件连续强调践行“耕读教育”。基于此,各级各类学校应以开展“耕读教育”为抓手,为青少年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搭建平台,同时密切关注青少年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杜绝劳动与教育成为“两张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养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维方式和良好习惯,崇尚简朴生活,杜绝铺张浪费。
二是通过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教育青少年树立励志勤学、刻苦磨练、珍惜韶华、惜时如金的学习观。勤劳对于青少年来说,内涵了勤学的意义,因为学习也是一种劳动。“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黄金时期,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教导青少年要“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在劳动实践中勤学苦练,知行合一。具体而言,首先要激发青少年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青少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其次要增强青少年勤奋学习的责任担当,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勤奋学习是自己未来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根本途径,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拿出舍我其谁的劲头;最后要引导青少年树立通过勤奋学习实现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青春理想和青春诺言。
二、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接续奋斗、永久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远古时代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生动体现了中华先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志向是人生的航标,奋斗重在立志。作为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奋斗具有鲜明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意蕴。新时代新征程上,在培养接续奋斗、永久奋斗精神上着力,是有效应对“佛系”“躺平”“摆烂”等青年亚文化侵蚀的关键所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培养接续奋斗、永久奋斗精神上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涵养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认同“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
1.作为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奋斗具有鲜明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意蕴
劳动精神并不是凭空存在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它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1年9月29日,在建党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46种精神位列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谱系视域下审视劳动精神,有助于深化对劳动精神的认识。
“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8]作为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劳工阶级中的先进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热爱劳动,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共产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开辟了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