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中民族精神的表达
作者: 蒋红霞 李坤摘 要: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教科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大学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陆续修订、改编,为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料,也为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文本。大学和高中是两个相邻但相异的学段,通过比较大学和高中四个版本的思政教科书发现,在现行版本教科书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更加清晰突出;在民族精神的表达方面,现行版本的思政教科书学理逻辑性更强,辅助文与活动设计更加规范,版面设计更加美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时代性与问题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但大学和高中的现行版本思政教科书辅助文偏多,编纂体例和排版布局还有待完善,对一线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思政课程;民族精神;教科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4-0064-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4.007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科书是思政课程的必备教学用书,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媒介,其教育功能相较于教学大纲、课标、讲义等更加强大。因此,思政课程教科书是研究思政课的关键文本,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教科书的表现形式、内在逻辑等是否层层递进、有机衔接,是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一体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体化是指通过某种联系,把不同的个体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原有的个体具备其原来不具备的功能。一体化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较早时期有关于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来又涌现了关于城市空间一体化、乡村治理一体化、司法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观这些研究,一体化实际上是系统哲学思维在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体现。当人们意识到把相关联的社会局部活动或要素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活动系统能更有效运转,便会采取系统化策略,建设系统工程。因此,在人文社科领域,一体化不是简单地把各要素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物理整体,而是形成一种机制,促成一种效益。
一体化同样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关键词、高频词。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2]该文件强调不同学段应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既体现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又有机统一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
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一体化本质上是系统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质上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系统化,包含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选培、评价和支持体系建设等。其中,教科书编写是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直接呈现,其能否在保持编写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接关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关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学者指出,思政课程一体化长效机制可以从学科资源、技术平台、协同支撑等几个方面着手,其中,深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但由于顶层设计规划缺位、课程目标设定模糊、教学内容供给失调、师资队伍配备不适[4]的困境仍未突破,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在教材的目标分层、内容设计、组织衔接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5],思政课教材内容上的“语义重复”“内容相似”“知识断层与倒挂”[6]现象应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高中与大学虽前后相邻,却是在师、生、教学等各方面差异较大的两个学段。因此,研究大学与高中阶段思政课程教科书是否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未尝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在实践中,2018年以来,大学和高中的思政课程教科书相继修订并投入使用,为研究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的衔接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重组、升级、创新:两版高中思政课程教科书的比较
笔者分别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和2004年出版的思政课程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版思政课程教科书在编写体例、内容布局、指导思想上均有较大不同。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科书(以下简称“2004版高中教科书”)使用多年,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2019年,由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担任总主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科书(以下简称“2019版高中教科书”)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于同年9月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投入使用,2021年9月起在全国高中普及使用,取代了2004版高中教科书。
两版教科书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使用16开印刷页面,但在专题课的设置上有明显不同,且正文、辅助文、活动的类型与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如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在2004版高中教科书中由内容概要、图文材料、思考题及活动建议组成;在2019版高中教科书中则分为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图文资料与思考题被安排在“探究路径参考”中,更能体现教学目标与方法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专题分类上,2004版高中教科书共有10册,其中高一和高二使用的必修教科书共4册(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7-10]),高三选修教科书共6册(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11-16]);2019版高中教科书包括4册必修教科书(高一、高二使用)和3册选修教科书(高二、高三使用),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外,其余各册将相近专题并列,如《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法律与生活》[18-20]等,更加突出相近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从体例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领各个专题,相比2004版高中教科书将专题并列的体例而言是一种重组;从内容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的各个专题均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变迁,目录设置均有不同,是对2004版高中教科书专题的升级;从理论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更加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是对2004版高中教科书指导思想上的创新。
三、调整、完善、创新:两版大学思政课程教科书的比较
目前,大学的思政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21-25]等。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6]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于2021年9月在大学投入使用。笔者以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2018版大学教科书”)和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2021版大学教科书”)为主要文本进行对比,发现虽然两版教科书投入使用的间隔时间只有3年,但除了教科书名称调整之外,2021版大学教科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首先,2021版大学教科书摒弃了普及一般法律知识的思路,在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概述,从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到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命名,实现了思政教科书从法律宣传到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更加连贯,均体现了思政课程综合性课程的特征,具备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其次,在内容上两版教科书章节设置有明显不同。总体上看,2021版大学教科书比2018版大学教科书逻辑性更强,资料更全,形式更新。如2021版大学教科书的绪论把2018版大学教科书绪论中第2部分拆分开来,增加了“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目录,形成3个部分,更能体现绪论统领全书的作用。又如,2018版大学教科书中的第5章题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包括“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和“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等4节内容;在2021版大学教科书中,第5章标题改为“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内容由4节改为3节,分别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针对性更强。改动较大的还有第6章,从6节改编为4节,目次上更加简洁,内容层次更加清晰。
再次,在形式上,2018版大学教科书在每章前设200字左右不等的引言;除绪论外,每章末设“本章小结”“学习思考”“阅读文献”,共195页、16万字。改版后,2021版大学教科书各章均采用12字标题,较2018版大学教科书更加统一、美观;在绪论和各章中累计增加了177篇辅助文,有“图说”“明辨”“拓展”、二维码阅读资料以及相关引文、图表等形式,内容以“习言习语”为主,总篇幅增至241页、21万字。另外,后者删减了每章末的“本章小结”,改“学习思考”为“思考讨论”,数量分布更加均匀;“阅读文献”改为“文献阅读”,数量从20个减至15个,但增加了文献简介,更便于师生直接了解文献的背景、内容及阅读价值。
四、民族精神在大学—高中四版思政课程教科书中的表达
民族精神是我国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教科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在大学和高中思政教科书中的具体表达是考察教科书衔接情况的重要观测点。
在2004版高中教科书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二必修《文化生活》第3单元第7章“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课,共13个页面,涵盖6节共20个自然段、1个“文化名人”、1条名人格言、3个“专家点评”、4张插图、12个资料分析题和1项“综合探究”,内容比较饱满,形式较为多样。在2019版高中教科书中,民族精神有关内容在高二必修《哲学与文化》中被安排在第3单元第7课。不同的是,民族精神被放在第3节,篇幅被压缩至2个半页面,只有6个自然段、2个“阅读与思考”、3张图片和1条名人格言。
在2018版大学教科书中,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在第3章“弘扬中国精神”中的第1节第2部分“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其与“时代精神”并列,以“总—分—总”逻辑贯穿8个自然段。先介绍民族精神的概念和由来,又在“爱国主义”之后分别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进行阐述,最后对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概括,占近3个页面。改编后的2021版大学教科书同样把民族精神放在第3章第1节,与“时代精神”共同组成“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部分的主体内容,含4个自然段、1个“图说”。该部分内容仍保持“总—分—总”逻辑,实际篇幅不到2个页面,其中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关内容被调整至本节第2部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中,这样,关于“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属种关系一目了然。
从正文来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概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时代表现与时代意义,篇幅虽短,却简洁明了;2021版大学教科书则在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定义后,重点阐释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在高中教科书介绍民族精神常识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辅助文上看,2019版高中教科书用北京奥运、井冈山会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作为民族精神时代表现的插图,虽然贴切,但仍显抽象宏大;2021版大学教科书用王继才夫妇守卫黄海前哨开山岛事例,体现普通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的爱国情怀,以小见大,更显平实,但思辨性欠缺。综合而言,现行教科书均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民族精神在高中思政教科书中的易读性更强,较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大学思政教科书中的民族精神有关内容学理性更强,更符合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