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 杨洁 闫娜摘 要:爱伦·凯是瑞典著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者,也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核心人物。她将妇女解放与儿童教育权益保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儿童的世纪》等文中,爱伦·凯抨击旧式教育扼杀儿童天性,无视个性发展,摧残儿童身心。在否定旧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她从校园环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推行新式学校教育,呼吁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母职功能,通过家庭和学校协同促进儿童充分自由发展。这既推动了瑞典乃至世界各国儿童教育的改革进程,也为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贡献;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09-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2
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是瑞典著名的妇女活动家和儿童教育家,她积极参与瑞典妇女解放运动和欧洲“新教育运动”,写出《儿童的世纪》(The Century of the Child)、《妇女运动》(Women’s Movement)、《母性复兴》(The Renaissance of Motherhood)、《恋爱与结婚》(Love and Marriage)、《恋爱与道德》(Love and Morality)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爱伦·凯平生尤其关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儿童教育观,集中体现在《儿童的世纪》等著作中。爱伦·凯继承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批判旧式教育压抑儿童的天性,忽略儿童自我发展的权利与诉求,阻碍儿童的充分自由发展。她否定旧式学校教育,提倡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新式教育,要求推行新式学校教育,重视家庭宽松氛围,呼吁母亲承担教育职责,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推动儿童充分自由发展。
一、爱伦·凯对旧式教育的批判
作为“新教育”的提倡者,爱伦·凯早年受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她出生在瑞典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曾祖父和父亲都是卢梭的追随者,极为推崇其名著《爱弥儿》,这使得她在少年时期就接触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到青年时期,爱伦·凯深入研读了卢梭的《新爱洛绮丝》和《爱弥儿》等著作[1]330,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了更加精深的理解和认识。在继承卢梭思想的基础上,爱伦·凯立足于时代发展,谴责旧式教育忽视了儿童的权利,遏制了儿童的个性,滥用体罚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最终妨碍了儿童的天性自由发展。
(一)忽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爱伦·凯指出,旧式教育忽略了儿童的天性与身心发展特征。她批评教育者们压抑儿童的天性,强迫他们改变自身的特性,接受另外的人格,致使儿童的天性无法自由发展。同时旧式教育方法还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她说“教育者贪便宜,要小孩子立刻变成完全的人格,于是逼着小孩形成一种过度的自制力和对任务绝对牺牲的习惯来。”[2]9这表明当时的学校教育急于求成,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用对待成人的方式逼迫儿童迅速发展。这种做法实质上完全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甚至毁灭了儿童的天性。因而,爱伦·凯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支持其自由发展。比如,儿童喜欢玩耍,能够在玩乐过程中获得切实的经验,那么成人就应尊重孩子这种天性,进而促进其身心自由发展。
(二)忽视儿童的权利
旧式教育忽略了儿童的主体性与独立性,这既不利于儿童形成自我的权利与责任意识,也阻碍了其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3]243:一方面,在与儿童的相处过程中,教育者和家长剥夺了儿童自由表达与被倾听的权利,成人们“知道敬他,却不知道听他的话——唉!他们照他们自己的样子把小孩子模式化了”[2]2,致使儿童的意愿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家长过度干预儿童的成长,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意志:“成人依旧把‘孩子’当作一个抽象概念,一个无机的物质,并对他们进行随意的改造。”[2]43在爱伦·凯看来,儿童拥有和成人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因此,她建议成人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减少对儿童的干预,倾听儿童的想法,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
(三)抹杀儿童的个性
旧式教育忽视了儿童的个性特征与多样化需求,一味要求儿童接受学校的统一标准,阻碍了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爱伦·凯认为,虽然当时的教育倡导儿童的个性发展,实际上却还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她说:“一面天花乱坠地让个性发展,一面对待孩子们时仍仿佛他们的人格在自己身上并没有意志,仿佛他们只是为了父母的娱乐利益、虚荣而存在。”[2]14-15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了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与变化,“在学校统一的培养模型下,儿童逐渐丧失了观察力、想象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变成了学校培养的标准产品。”[3]203-204这不利于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的性格。所以,爱伦·凯极力维护儿童的个性自由,建议教育者和家长不仅要承认儿童的个性特征,还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其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四)使用暴力方式伤害儿童
爱伦·凯认为,体罚无益于对儿童的教育:一方面,体罚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这种鞭打行为使肉体和灵魂受着同样的阴影。假若不发生自杀的事情,那结果往往更加可怕了。鞭打将使受害者的羞耻心更加迟钝,使受害者的野蛮性格和卑贱脾气更加进步。”[2]32而且,反复使用暴力不仅会促使儿童形成恐惧的情绪,还会刺激儿童产生极端情绪。她说:“我所晓得,凡孩子方面,若真有执拗心存在,鞭打往往使他们起了杀心,不是自杀便是想杀那打他们的人。”[2]46另一方面,教师和成人过度使用体罚则表明自身缺乏教育机智,这不但损害了他们的尊严与人格,也不能锻炼自身的教育耐心和教育素养[4]。因此,爱伦·凯提倡国家制定儿童保护法,并颁布相关法律来禁止殴打儿童的行为,从而为维护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二、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伴随“新教育运动”的开展,爱伦·凯提出建立一个“一切社会政治的计划都以青年的福利为中心而决定之社会”[5]39,即作为未来世界的中心,儿童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爱伦·凯极力否定旧式学校教育,提出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新式教育模式,倡导新式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儿童的自由成长提供支持。由此可知,她不仅主张推行新式学校教育,更要求重视家庭教育的发展,鼓励母亲承担母职,最终通过家庭和学校协同实现儿童的自由成长。
(一)推行新式学校教育
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瑞典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校应培养具备知识、批判性思维与协作发展能力的人。对此,爱伦·凯提出建立男女混合的普通公立学校。在这种新式学校中,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互信、尊重、理解的品质,男女两性也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3]211。这些优良品质也有助于儿童在国家和家庭中开展有效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在爱伦·凯看来,推行新式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人”,即儿童需要挖掘自身的个性与潜能,具备独立思考、创造知识以及合作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式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自由成长的机会与空间,尊重儿童的个性与天性,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并引导他们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她从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等三个方面设想新式学校教育,并对如何实施新式学校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一方面,注重打造美丽的校园风景,从而为学生创造体验自然的机会。爱伦·凯建议学校注重绿化,如在学校建设花园、草坪等来营造自然氛围。在她看来,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接受教育,儿童才可以接触真实的自然。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自然中陶冶情操,自主探索自然美,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还能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珍爱与责任。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支持儿童自由成长,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一是学校应建设大厅、操场等场所,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供自由场所;二是学校需要配置藏书室、图书馆与自习室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爱伦·凯提出“取消学校教室,建立不同的大厅,提供各个学科的资料,并在大厅的旁边为学生设立单独的学习地方”[3]26,从而为儿童组织学业与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独立的空间,这既有助于减少外界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过度干预,又能促进儿童的天性与个性自由独立发展。
2.设置丰富实用的课程
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应该兼顾多样性与实用性:一是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不仅能帮助儿童接触真实的人生经验,还能引导他们建立自身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长远来看,实用性的课程也有助于儿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课堂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达到学以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重视体育运动与手工活动。爱伦·凯认为,体育、手工活动、园艺以及戏剧等课外活动有更大的教育价值,“它们不仅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鼓励儿童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的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3]263-264。这些课程既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满足了儿童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又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学校需要开设英语、德语、法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地理等多种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中,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数学应该作为基本课程。另外,爱伦·凯建议儿童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季节的更替,分别学习这四门课程,以便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体验生活的乐趣[3]271。
3.推行个性化教学
爱伦·凯提倡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废除班级授课制,取消书籍、奖励、考试等旧式教育制度,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行个性化教学:
第一,倡导小班化教学,促进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小班化教学既有助于兼顾各个儿童的个性与差异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独立性,鼓励儿童发挥自身创造性;也便于教育者对儿童及时因材施教,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人指导。
第二,学校允许儿童自由选择科目。儿童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与身心发展特征来自由选择学习科目,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兴趣。
第三,学校支持儿童自主发展。一是允许儿童结合自身需求开展自由独立的学习与活动,二是鼓励儿童自由学习和自主探索。“尤其是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直接的课堂教学和参观博物馆都无法唤醒儿童的艺术感知,但自由探索可以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热爱,甚至能够直接唤醒他们的艺术感知。”[3]265
4.提出实施新式学校教育的要求
在勾勒出新式学校教育的蓝图后,爱伦·凯从两方面提出了推行新式学校教育的要求:
一方面,学校应保护儿童自由发展与独立思考的权利[3]237。比如,学校应给予儿童完整的休息日。在旧式学校教育体系下,儿童由于过多的考试、作业等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所以,爱伦·凯建议新式学校应为儿童留出充足的自主生活时间与空间。
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培养新式的教育者。作为实施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在推行新式学校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爱伦·凯提出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准确定位工作角色。教育者始终扮演着引导者与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其作用在于为儿童的自由成长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须避免过度干预,应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允许儿童自主学习。第二,尊重儿童的天性与个性。立足于学生的需求、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程难度,教育者应选取多样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数量和难度[3]217-218。第三,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教育者不仅要将儿童看作完整独立的社会人,维护儿童的尊严与自我意识,还应注重倾听儿童的想法。第四,采用温和的方式对待儿童。在和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教育者应避免鞭打儿童,对儿童循循善诱,耐心劝解,引导他们自觉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