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素儿童教育观探析
作者: 田景正 范金钰摘 要:罗素的儿童教育观是其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思想融合在教育上的体现,彰显了教育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儿童教育上,罗素认为,早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开展得越早越好。在儿童教育维度上,他反对由来已久的过分强调知识教育的做法,认为应当重视身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品性教育、“智力美德”和建设性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教育路径上,罗素提出了“儿童中心”式的教育方式,即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机会、促进儿童伙伴间的交往及适宜的评价等,以保障其愉快、自由、主动学习。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在欧洲“新教育运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罗素;儿童品性教育;建设性技能;智力美德;“欢乐屋”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16-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3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数学家等,有“当代的亚里士多德”之美称。1926年,罗素出版了《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该书是他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自己的孩子,并对早期教育经验进行研究总结的结果,系统阐述了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及儿童教育改革理想[1]4。该书一出版便深受欢迎,影响巨大。本文以《教育与美好生活》为文本,对罗素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罗素所提出的独特教育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引领时代的意义,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改变片面知识观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家在治疗神经病症时常会追溯到病人的幼儿期,并认为早期教育对儿童日后的人格、品性发展有重要意义。罗素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影响,十分赞同“重视早期教育”这一观点[2]391,强调在现代教育中应给予儿童早期教育更多关注。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始于婴儿诞生之日
罗素指出:“新出生的婴儿只有反射本能,并不具备习惯,婴儿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1]58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儿童最初养成不好的习惯,就会影响将来良好习惯的生成,故在早期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日后费力去纠正儿童形成的坏习惯。
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中,罗素认为首要的是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因为儿童最早形成的道德品质会像儿童本能一样根深蒂固,而“后来形成的道德品质则不具有同样的力量”[2]394。对此,罗素要求从婴儿呱呱坠地时开始就要对其进行道德教育[1]59。他特别强调要防止儿童从小就试图通过抱怨和哭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出如果教育者在婴儿期未对儿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忽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那么孩子长大后必会变得贪得无厌,或成为怨天尤人的人。其次,罗素认为,要让儿童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在罗素那个时代,一些儿童在出生第一年往往夭折,活下来的也有许多在健康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他强调父母应尽量对儿童进行健康护理,倍加看护,如孩子遭受风寒时必须使其保持干燥和暖和。但同时要坚决回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当儿童有了一定的能力后,便要让其逐步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如习惯自己入睡、吃饭、盥洗等。罗素指出,这个过程虽然比较艰难,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的学习主动性需尽早培养
罗素指出,儿童在早年所学的东西要比以后在同样长时间里所学要快,故而父母应及时向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活动和求知的机会。
首先,在婴儿阶段,成人不要用襁褓去加以束缚,应引导儿童主动活动肢体,使他们感受到自由活动带来的快乐[1]62。这将有利于后期儿童的教育,因为大部分教育需在儿童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才有效。对此,罗素指出,在婴儿学会用手抓可以看见的东西时,父母便应鼓励儿童去抓握玩具等,让儿童探寻周围世界。其次,罗素认为,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出生后不久儿童的脚趾运动完全是反射性的,通过每日的肌肉运动,儿童便会发现脚趾可以自由活动,这给予了儿童“征服”的快乐[1]63。从此之后,只要儿童视线范围内出现了适宜物品,儿童就可以从与这个物品的互动中找到快乐。所以,成人要给儿童提供用来“征服”的适宜物品材料,为其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罗素强调,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教育者都要支持儿童的自发活动[1]62。由于儿童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其探究工作往往是主动完成的,教育者需要为其提供探求的机会和环境,无需过多干预。还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学习有着自己的步调,教育者只能顺应,而不能强制其学习,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儿童早期,教育者最主要的是给予儿童自由探索的环境和机会,让儿童去自主学习。
二、论儿童教育的维度
20世纪初期,“新教育运动”在欧美风起云涌,许多教育家受科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开始进一步从儿童和生活视角研究教育问题[3]。在英国,这一时期,怀尔德斯平式的幼儿学校中过分强调读写算[4],教育与儿童生活实际割裂的状态引发了罗素的反思。罗素认为,只有施行全面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儿童。
(一)身体锻炼
罗素的“新教育”观点受到现代医学的影响,其中之一是认为要重视儿童的身体锻炼。他在其创建的保育学校中进行了试验,把身体锻炼作为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他指出,长期接受科学锻炼的儿童应该是健壮的,他们有干净的皮肤、明亮的眼眸、柔软光滑的头发,生活积极向上[1]151-152。
关于身体锻炼的实施方法,罗素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要根据季节和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水温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卫生。(2)针对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实施不同的身体锻炼方式。1~2岁儿童更多的是让他们通过行走、蹦跳来进行身体锻炼;3~4岁儿童见到物体就想触摸,教育者应满足儿童运动的欲望,给予儿童充分的运动时间,为其准备充足的运动器械,使其充分运动,释放身体能量;4~7岁儿童应着重训练他们有节奏的步行运动和呼吸运动,告诉他们如何利用大腿肌肉走路,如何放松,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此,罗素强调教育者应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户外锻炼,还要经常带儿童进行散步、做操、日光浴等有益于健康的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来锻炼儿童身体[5]。(3)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对此,教育者应为儿童设置科学的作息表并督促儿童严格执行,使儿童习惯在固定的时间沐浴、吃饭、休息,养成良好作息习惯。(4)提供各种可以进行跑、跳、拉伸等运动的用具,供儿童自由使用,以此培养他们的运动神经,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
罗素认为,健康的心理将奠定儿童一生幸福的基础,因此,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克服恐惧心理两方面。
1.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罗素十分重视儿童情绪的研究和积极情感的培养。为了研究儿童日常情感发展,罗素准备了日常观察记录本、儿童手册、心理观察笔记本三份材料,用来记录儿童的个人信息、心理发展情况等,时刻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变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罗素还积累了一套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情感的方法:一是常与儿童自由交谈。罗素认为,当儿童畅所欲言的时候,他们便会自然地将心事讲出来。于是,他经常以儿童伙伴的身份与儿童玩耍。在与儿童的共同生活中,罗素既了解了儿童的内心想法,还更方便对儿童进行适时心理疏导,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二是对儿童进行语言鼓励。罗素认为,对儿童加以语言鼓励,可以使其遇到困难时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对此,他强调对儿童多加正面引导。比如,当儿童因为年龄太小做不好某事时,罗素便会对儿童说“你还小,做不好很正常,让我们再努力试一下”[6]等鼓励性话语,促使其树立自信并战胜困难。三是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罗素认为,艺术品能够给儿童的积极情感以很大的引导。在比肯希尔学校,教室与庭院都悬挂了画板供儿童自由作画,走廊中悬挂着各种艺术作品,便于儿童欣赏,学校还配备了许多乐器,以便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除此之外,罗素还鼓励儿童进行积极创作,使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充分表达情感,并满足活动本能的需求。
2.克服恐惧心理
罗素指出,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根源[1]68。因此,他认为,早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预防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他总结了以下克服恐惧的几个方法:
其一,教儿童正确认识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由于越是小的儿童对周围事物越是缺少认知,会本能地对周遭事物产生好奇及胆怯心理,对此,成人需引导儿童去认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与现象,使儿童熟悉周围事物,从而逐步消除恐惧心理。其二,教育者要为儿童树立无畏的榜样。成人不应过于害怕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危险,面对可以避免的危险,也要不动声色地处理好,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显露自己的恐惧情绪。比如,如果父母对雷声显示出强烈的恐惧,那么孩子一听到雷声就会害怕,哪怕打雷时声音不是太大。所以,想要消除儿童的恐惧,教育者首先要克服恐惧,为儿童树立无畏的榜样。其三,消除儿童不合理的恐惧。不合理恐惧是指儿童面对某种事情虽会受到惊吓,但在以后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它。对此,罗素认为,成人应努力消除儿童这方面的恐惧心理。他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一般不能使用强制等手段,但强制有时对克服儿童不合理恐惧却十分有效[1]73。他举例说,当儿童对大海感到恐惧时,教育者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式的“强迫”,使儿童克服对海的恐惧——最开始将儿童放到海边的泳池里,再放到浅水区,最后让儿童到海浪中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最初一定会出现挣扎与哭叫,成人要有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儿童就会逐步克服对大海的恐惧。
(三)社会品性教育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罗素提出了品性教育的概念。罗素所谓的品性,指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美德。品性教育内容包含公正、诚实、富有爱心等方面。
罗素认为,公正是儿童成长所必需的品质[1]98。他指出,教育者应向儿童灌输公正观念,使公正成为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首先,当儿童聚集时向他们传授公正观念。罗素认为,很难单独对某一个孩子进行公正教育,真正的公正教育只能在有儿童聚集之时进行。因为年龄相近的孩子中才更多地存在相似利益的冲突,这样就会出现实施公正教育的真实情境。在这一情景中,教育者要公平公正,对任何一个儿童都不应存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偏见。如让儿童轮流骑独轮车,给儿童平等使用玩具的机会等行为,都能帮助儿童形成公正的品质。其次,教育者要处事公正。在处理儿童冲突事件上,成人要充当法官的角色,作出公正的裁决,如有大孩子抢夺小孩子的玩具,此时教育者应严厉制止。由于教育者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处理问题,受到成人公正“裁判”的影响,儿童便会逐步排斥私欲,去服从公正,久而久之会对公正从内心认同,形成公正品质。
罗素指出,“培养诚实的品质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1]105,要改变欺诈的世界,教育者首先应教育儿童在思想与言语上都要诚实无欺[1]111。罗素所谓语言上的诚实,是指儿童不会说谎,思想上的诚实则是指儿童不会在潜意识中欺骗自己。对于儿童诚实的培养,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人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一个诚实的榜样。罗素认为,儿童天生是诚实的,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模仿别人的结果,其中成人是主要的仿照对象。当儿童发现成人说谎后,会认为说谎是社会认可的,做错事时便往往以说谎方式来规避成人的责罚,因此,父母、教师应当言行一致,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诚实的形象。二是教育应严格而有耐心。罗素指出,对待儿童说谎切忌简单粗暴,因为仅仅使用惩罚与道德说教的手段,反而会引起儿童的恐惧,增强其说谎的动机。对于儿童出现的说谎行为,成人首先要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耐心地向儿童解释不能通过说谎来回避错误,要让儿童意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养成诚实习惯,逐步形成诚实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