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史学习过程中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范畴
作者: 郭燕来摘 要:学习党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其内涵与功能正在党史学习实践中逐步展开与深化。为了增强党史学习的效果,分清主流、看清本质,全面客观地看待党史,党员干部必须善于处理现象与本质、全面与客观、认知与践行、明理与增信四对关系范畴。其关键分别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党史的现象认识党史的本质;通过“古今中外法”,全面客观地看待党史;通过以知促行、以行验知来推动党史学习;通过从中国的整体利益和历史教训出发领悟党史规律,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关键词:现象与本质;全面与客观;认知与践行;明理与增信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23-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4
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的反思与总结是一个常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因此,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历史的学习和总结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的态势。在党史学习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应“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1]14。只有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我们才可以学通学透党史的来龙去脉。
学习党史对中国共产党人有着独特意义:其一,更加深入地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具体来讲,“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包括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应该采取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应该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应该创造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等等。”[2]理论上,对规律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加深认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百余年党史发展的维度,以及与世界社会主义史比较的维度,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其二,更加坚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比较政党学的角度讲,与西方政党成立的初衷不一样,西方政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集团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近代历史的境遇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确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的关系,有助于夯实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其三,更加科学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百余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历史,只有搞清楚两方面的历史,才可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4]399党员干部既要学习百余年来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学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体会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得失和其他国家的兴衰成败,把二者融会贯通,才能够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党史学习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它的内涵与功能正在党史学习的实践当中逐步展开与深化。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清主流、看清本质,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党史,如何明理增信,如何崇德力行等,党员干部应善于处理现象与本质、全面与客观、认知与践行、明理与增信等关系。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有助于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一、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这对范畴是从党史学习的内容来界定的关系范畴。“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本质是带规律性的,是抽象的;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任何东西都是这样。”[5]党史的本质是党史现象背后必然的、抽象的、带有规律性的根本属性,换言之,党史的本质是需要用理性思维来概括和归纳之后才能认识到的。它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征。党史现象则浩如烟海,形形色色,可以说,凡是中国共产党人做过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党史现象。党史现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可以通过五官直接感受到的,具有变化性和短暂性的特征。
在广义的党史里,有党的现象史、本质史、支流史、主流史、非主题史、主题史等一系列不同标准的历史。如果仅仅学习党史现象,没有悟通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就会被假象所迷惑。如果仅仅学习党史的支流,忽略了主流党史,常常会导致看问题的偏差。事实上,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过程中经常被现象所遮蔽。究其缘由,首先,对党史现象的属性认识不清楚。理论上说,党史现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特定的历史时空相互作用的产物。就其属性而言,它具有客观存在性、时空性、特殊性和变化性。具体而言,党史是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是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的物质存在。同时,党史现象还具有特殊性和变化性的属性——特殊说明了单个党史现象的差异性,变化指明了党史现象都有一个生成、发展、消失的过程。总之,党史现象是一个易变的、不确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直接或间接看到的经验出发来认知党史现象,没有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动因和相对稳定不变的本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其次,党员干部的立场决定了认知。“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6]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与党员干部自身的切身利益是直接相关的。理论上,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与利益同人民的立场和利益是一致的。但作为个体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干部除了有着共性的立场与利益外,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立场与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习党史过程中对党史认知的差异。就此而言,马克思早就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这也是一些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经常执着于现象的一个重要缘由。再次,党员干部认知的过程决定的。理论上,党员干部对党史学习总是从党史的现象和经验出发来认知党史,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大量阅读党史、中国史、世界史和近代史的材料,才可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高度,即接近认识到党史的本质。事实上,作为非党史专业的党员干部在学习党史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的阻碍,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进入理性思考、直达党史本质的水平和境界,经常会出现分不清楚整体与单一、局部与整体、片段与系统、短暂与永恒的混沌状态。
在现实的党史学习过程中,党员干部如何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党史的现象认识到党史的本质呢?首先,在内容上要把握百余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理论上,主题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党史的重心,主线指的是统领百余年党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主流指的是百余年党史的主要方面。百余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回顾党成立之前中华民族面临的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完成上述两大历史任务,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带着庄严的使命的。事实上,在党成立之后的百余年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业已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百余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都在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百余年党史的主流和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断顺应世界大趋势的历史,不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以及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对百余年党史主题、主线、主流的把握,除了对党史本身的认知外,还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内容来把握。从上述三史与党史的内在逻辑来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追求的目标,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从内容上把握党史的本质,就是要从党史本身以及党史与其他三史的内在联系中认识党史的主题。其次,在方法上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透过党史现象认识党史的本质,就必须详尽地掌握党史、五千年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近代史的材料,在掌握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具体而言,去粗取精指的是要去掉那些细枝末节及不重要的材料,留下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材料。去伪存真指的是去掉虚假的历史材料,留下真实的历史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识别真伪材料的能力和智慧。由此及彼指的是要从历史相互联系的脉络里去认识党史的现象和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史学习过程当中不要孤立地、单一地看待党史,要把党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清楚,要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党史。由表及里指的是通过学习党史现象认识党史本质。表是党史所呈现出来的具体表象,里是党史具有规律性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靠智慧去穿透现象,达到认识本质的目的。再次,在观念上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何谓正确的党史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来学习和认识党史,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24-25,坚决反对歪曲党史、肆意篡改历史、抹黑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野史。
二、全面与客观
全面与客观是从党史学习的方法来明确的关系范畴。所谓全面,指的是完整、准确、全方位地学习党史。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在内容上,我们既要学习党史,又要学习与党史相关的中国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在空间上,不仅要学习中国范围内的事,还要关注和学习与国内相关的国外的事,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全面。“为了有系统地研究中共党史,将来需要编两种材料,一种是党内的,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种是党外的,包括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等。两种材料都按照年月先后编排。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这就叫做‘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我们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4]406所谓客观,指的是在学习党史过程中不仅要把自己当作“局中人”,还要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学习和感悟党史。
认识党史的本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就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事实上,全面与客观是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科学方法和应有的态度。首先,全面客观的方法有利于党员干部认识党史的本质,尽可能避免犯错。理论上,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认知事物的方方面面。比如,正面、反面、局部、整体、过去、现在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陈云同志曾指出:“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重要的,是找‘反对派’;如果没有‘反对派’,也要假定一个‘反对派’。”[9]诚然,我们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党史的现象,才可以反复地对比、琢磨党史的现象,甚至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立场来思考党史的现象,最终接近党史的本质,避免主观臆断和断章取义的错误认识。其次,全面与客观的方法有利于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党组织的成败得失。任何个人和政党都会经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当中,犯错误和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正是这些错误和挫折,教会了个人或政党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使得个人或政党成长和成熟起来,积累了教训,增长了阅历和智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10]在人们的经验范围内,成功的经验固然值得总结,但失败的教训更加值得深思——如果不总结失败的教训,那么失败就会成为继续失败的“母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政党的成败得失,只有把政党的成败得失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全面客观的方法,才能够正确看待上述成败得失。如果仅仅从一个片段或一个角度来看,成败得失就是一种静止不变的客观存在;反之,从整体和客观的角度看,成败得失就是一种动态的转化,成功可以转化为失败,失败也可以转化为成功。只有全面客观地审视党史,才能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成长的过程和成熟的魅力。再次,全面与客观的方法有利于党员干部提升自身素养和格局。理论上,素养和格局是靠党员干部的阅历来滋养的,但仅仅有阅历并不能完全支撑起党员干部的素养和格局,还要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党自身的经历,从学习百余年党史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正是这些经验和教训涵养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开拓了他们的心胸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