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哲学意蕴

作者: 张璐 李传兵

摘 要: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蕴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折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伴随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源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30-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5

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了中华民族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8对该命题的研究,学界大都聚焦在解释什么是建党精神的内涵以及建党精神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等问题方面。其实,在哲学层面上,伟大的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从哲学层面来审视伟大的建党精神,对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该命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何谓真理和理想?真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真实存在。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憧憬,它不同于空想和幻想,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个人或组织努力后可以实现的目标。在百余年岁月中,理想和信念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战胜重重困难。在新时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追求,在真理、理想的形成、发展和检验方面,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真理、理想的形成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在他看来,真理和理想不能脱离实践,不能从主观和先验出发来认识真理和理想,真理和理想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统一、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真理和理想的学说,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真理和理想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说。建党精神中的真理和理想的形成立足于具体的实践,而实践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真理和理想也是发展变化的。这种由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过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其次,真理、理想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恩格斯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对绝对真理进行了批判,在破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的真理观,如“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阶段与发展等”[2],这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与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充分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在理想实现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再次,真理、理想的检验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真理和理想最终都得在实践中检验,如果在实践当中无法适用,那么它就不是真理,而是谬论,是空想和幻想。认识真理,就要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概括表象,从而抽象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形成对真理的初步认识。判断其是否能真正反映客观规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与理想,还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检验真理和理想,如“三个有利于”“老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等,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何谓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践行初心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行动之前要清楚为什么出发——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才不会在前进中迷失方向。担当使命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行动之前要明白要到哪里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才不会在前进中懈怠。在百余年的拼搏和奋进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将初心和使命作为自己的实践基础与前进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知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人类社会才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类社会所有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自身生产等)都是在实践当中完成的。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以自己的现有能力掌控世界,以此满足人类自身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是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践行。中国近代史的境遇造就了中国共产党。1840年,西方国家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主权国家的地位丧失,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无数仁人志士救国的尝试和探索都以失败告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历史所赋予的救国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这就为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行使自身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人民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逐步解决了温饱,向小康全面迈进。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始终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回顾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实践,践行着自身的初心。

其次,实践促进中国共产党人使命的担当。担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同时还是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执掌全国的政权。执政党的权力是历史与人民赋予的,这就进一步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责任担当,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利益。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中国,通过实践践行使命,通过实践实现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政权之后,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无数奇迹。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涌现了许许多多革命英烈、先锋楷模,形成了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意志品质的伟大精神谱系。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实践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和担当的具体体现。

再次,实践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说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勉励,“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3]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来展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表现为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强国梦,中国共产党人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全党上下和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在实践中共同完成。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

何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是指中国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经历过像中国共产党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英勇斗争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征程中各个阶段的斗争。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斗争中奋勇前行。“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4]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百余年峥嵘岁月,写就的是一部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在艰苦斗争中锤炼了强大的精神,锻造了浩然的风骨,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和壮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矛盾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说明了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认为,斗争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主要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在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中进行变化、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

首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体现了矛盾斗争的对立性。矛盾充满整个世界。自党成立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中,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完成这一主要任务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比如,李大钊同志面对绞刑,没有害怕,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向敌人宣告:共产主义不会因为他的死亡而消亡,中国共产党的同志像红花种子一样遍布各地,共产主义必然会迎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和武装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涌现了一大批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英雄:有用胸膛挡住敌人子弹的黄继光,有为了保证其他隐藏战友的安全和完成战斗任务而任凭大火在身上蔓延的邱少云,有为了完成阻击敌人任务在弹药用尽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为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目标,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艰苦斗争,如为了建设大庆油田不惜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来保证任务完成的王进喜,又如为了回国报效祖国遭到美国当局长达五年扣留和迫害的钱学森。我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一直没有变,在抗洪、抗震中舍生忘死的人民解放军,在抗疫中逆行的英雄,都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冲锋在前、忘我牺牲的精神品质。

其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体现了矛盾斗争的统一性。一方面,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的奋斗史中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但这些困难不但没有阻挡他们追求理想信念的脚步,反而激发了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纵观百余年党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征服了这些困难,才形成了一系列精神谱系,它们是从这些艰难险阻中磨砺出来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矛盾的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认识矛盾是实现矛盾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够顺利地解决矛盾,转化矛盾。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隔离病人就是抓住了疫情的主要矛盾,医务人员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抗疫的精神,取得了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实质性胜利。另外,不同性质的矛盾,其解决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实践中总结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5]无数革命先烈在这一正确理论和策略的指导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取得了一个个胜利。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折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何谓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是指忠诚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忠于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使命,随时为党付出自己的一切。“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6]不负人民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不断践行党的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