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许为宾

摘要: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出发,深入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点及其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并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树立协同共生的融合育人理念,建设系统全面的融合育人机制,筑造丰富多样的融合育人课堂,打造多方并举的融合育人平台。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6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2010

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2019年3月,教育部在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建设工作中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五育’培养过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从上述政策内容来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1]。在此背景下,探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现有文献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类观点:一是高校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劳动教育上,以“劳创融合”为基础开展劳动教育;二是高校应当把重心放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上,以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发展。事实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共性,使其在融合发展上存在较高的可行性。基于此,本文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出发,在理论层面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共通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高校推行劳动教育是为了系统地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完成自身的全面提升。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劳动教育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工具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发展[2]。传统劳动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方式的教授,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则拓宽了边界,强调对劳动精神的培育,发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3]。二是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协调统一。劳动教育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体力劳动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智力劳动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劳动内容与劳动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特点。三是坚持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劳动教育之中,要坚持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勇气与智慧,在时代发展中洞察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机会,培养出既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又具有时代责任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推崇的精神价值不仅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精神价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体系不仅包含了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注重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积极吸收前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宝贵经验,更要把握时代特点,选择最适合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

综上可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教育的壁垒,在以下三方面具有共同性:一是注重创新,二是重视实践,三是突出责任与担当。因此,二者的融合发展具有时代价值:一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劳动教育对于创造性劳动的重视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情形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进一步的延伸与巩固,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深度培养。二是有助于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展开的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变革,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解决高校中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所导致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问题。二者在实操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商业精英人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对劳动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视,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责任心,敢为人先的社会商业精英。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1.教育目标的互补性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目前,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素质,让高校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悟劳动之美,为社会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能够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型人才;而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与创新创业能力[4],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勇敢、敬业等优秀品质,为社会输送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者。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把劳动教育作为基石。劳动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养分,帮助学生形成勤奋、敬业的优良品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劳动教育还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课堂,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目标的认识,在创新创业中引领学生对智慧劳动产生兴趣,实现其智力劳动素养的提升。

2.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目前,高校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主要包括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5]三方面。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基础并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知识教育方面,不仅包含了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关的劳动知识,更是涵盖了学生在走向职场之时所需的劳动安全、劳动心理健康等多种实用型知识;在劳动实践教育方面,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校园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则包含创新创业品格、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6]三方面。在创新创业品格方面,主要通过对企业家故事的宣传与学习,邀请优秀企业家分享创新创业故事等形式进行;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以学生专业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完整的创新创业过程,掌握创新创业规律;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诸多交叉性:在劳动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品格方面,对辛勤劳动的认同与尊重,和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体现出的勤奋、脚踏实地等优秀品格一脉相承;在劳动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方面,二者均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加深对劳动教育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在劳动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二者都强调在“做中学”,走出课堂,将教育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由脑到手全面提升。

3.教育方式的统一性

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实践一直是其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特定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比如,华北理工大学开设了与学生专业高度相关的劳动技能课程,在实践课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从“知道”到“做到”,强化其劳动能力与专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要改变现有的只听不做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摸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四川大学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了一条“i创街”,让学生实现自我经营、自我管理。

4.教育结果的一致性

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通过对劳动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通过对劳动技能与劳动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学习,让学生继承与发扬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开拓型创业者;可以通过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7],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实干型人才。

三、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1.融合育人理念未达成一致

虽然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提出已有两年,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过于注重学业成绩,使得部分院校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施行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价值的培养,导致融合育人理念出现分歧。

部分院校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流于表面。例如,部分院校将劳动教育单一化为“体力劳动”,在推行劳动教育时,只是简单地将体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忽视劳动教育所重视的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智力劳动的推崇[8];部分院校在施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将学生所组建的创业团队数目及其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如此,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育人理念被定位成能创业、会劳动的大学生。

2.融合机制系统化程度不足

首先,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教师缺乏,教师指导能力不足。要想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优质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而实践性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实力过硬,更要求其在实践方面也有一定经验。目前,高校进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多由行政教师以及经管类教师构成,他们要么实践经验较多而专业理论不扎实,要么理论储备较好而实践能力不足。复合型教师的短缺,导致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课程效果不佳。其次,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9],导致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时指导能力与指导积极性稍显不足。由于时间、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院校缺乏针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的教师培训。此外,由于推行时间较短,考核、奖惩体系建设尚未到位,使得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融合效果不理想。最后,关于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较好地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融合课程的考核标准是怎样的,对于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应该给予哪种程度的奖励……这些在现有的综合评价体系中都未给出明确说明,导致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时缺乏目标与积极性。

3.融合课程单一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在课程上进行有机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二者在融合课程上还不够丰富[10],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大班授课为主,统一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授课,在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方面表现差强人意;二是在实践课程融合方面,只是通过简单的创新创业模拟实验或者创新创业讲座与劳动教育主题相结合,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三是大多数院校更加注重线下教学,未搭建起较为系统的线上精品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选择时间与地点都很固定的线下课程,而不能利用更多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4.融合育人平台不完善

社会各方与高校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但往往各自为政,能够践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融合育人平台尚待完善。一是政府部门虽然大力提倡高校进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但却并未针对这一教学实践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二是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经营风险与经营成本的考虑,在实践层面未与高校达成长期的合作意向;三是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其难以与企业、政府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因此,政府、企业、高校在劳动教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方面缺乏统一的统筹与运营平台,不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