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及其实施路径的“整体性”研究

作者: 彭鸽 崔平

摘要:劳动教育是一个蕴含丰富内涵和价值维度的整体性范畴,其整体性集中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劳动教育实施场域的整体性,劳动教育实施学段的整体性,劳动教育过程的整体性。然而,当前我国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将素质教育观念窄化为“劳育缺失”的四育,将劳动教育内涵窄化为“劳动”,将劳动教育形式窄化为“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窄化为“技术教育”的系列误区,导致劳动的育人价值被遮蔽。基于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亟待整体性思维,匡正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观念误区,补齐劳动教育的实践短板,形成“观念——行为——结果”全链条方法体系和实践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全方位、多领域、各要素间深度融合,以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关键词:

劳动教育;教育窄化;整体性;育人合力;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48-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4.008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广受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逐渐被忽视,部分青少年中甚至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1]。劳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不仅与我国素质教育“培育全人”的育人要求严重不符,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化劳动教育,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强调“整体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是当前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对策与方法。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性特征

马克思明确指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必然要求,并指出“让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从生产方面来说,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2]。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观点,是我国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论述,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途径上升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极大地强化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新劳动教育理念内,强调“整体性”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特点。劳动教育的整体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科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是当前加强劳动教育的首要前提。从教育内容上看,随着劳动新形态的不断涌现,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之扩容,整体上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三者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教育重点,因此,决定了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以其中某“一类”代替其他“两类”或者偏重其中的“某类”。从整体上而言,三类不同类型的劳动共同服务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类劳动分别指向不同的育人价值定位,都对促进学生劳动整体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日常生活劳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参与生活事务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习惯;生产劳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亲历社会生产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懂生产,懂生产组织,也懂生产过程[3];服务性劳动教育突出强调“社会本位”,目的在于通过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奉献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因此,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内容规划时,应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全面覆盖这三种劳动类型。大中小学要根据各学段差异,围绕上述三种类型的劳动明确各自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具体要求,合理安排各学段的劳动内容,发挥好各类劳动教育内容的不同育人作用。

(二)劳动教育实施场域的整体性

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教育场域,共同组成一个劳动教育的施教整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域,分别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遵循学生的生活成长规律,在应然取向上,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使家庭、学校、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衔接,协同配合,联合发力,任何一方的缺失与不足,都会导致劳动教育在时空上的断裂,进而严重削弱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

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然而,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狭隘地将育人之责全部推给学校,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位严重。学校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但不能因此就将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唯一场域,这种夸大和泛化学校劳动教育功能的错误认识,将会严重阻碍劳动教育的开展。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应破除劳动教育时空上的“窄化”,除了学校,家庭与社会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施教场域,三者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在继续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规范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生态,共担育人之责。家庭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又极易被忽视的重要场域,是学生“首先”而且也是“终身”受教之所,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凸显家庭的重要作用,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实现劳动教育日常化。另外,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的重要支持,社会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应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同家庭、学校一起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三)劳动教育实施学段的整体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由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各学段的劳动教育既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和功能,但又并非完全独立、各自为战,各子系统共同服务于劳动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各学段劳动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衔接性”,都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

综观我国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严重脱离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性和顺序性”的一般特点,普遍存在各学段劳动教育“衔接性不强、层次性不够”的问题。学段之间衔接不连贯,劳动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劳动内容“混同化”“分散化”都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整体效果的发挥,阻碍了劳动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根本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渐进性”“系统性”特征,要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功能,就应从整体性上组织调节好构成系统各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摒弃以往各学段“各自为战”的不良状态,改变各学段简单重复、断层脱节等不良现象。实施劳动教育应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序列循序渐进,“拔苗助长”与“陵节而施”都会影响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使劳动教育在各学段协调、连贯有序开展。

(四)劳动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等都非一时之功和朝夕之事,学生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从“劳动兴趣”发展成“劳动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慢慢渗透、引导的过程。同时,劳动教育既面临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还需面对关系未来的长远问题,劳动教育是“解决历史问题、回应现实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时序性与过程性统一。

近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份文件相继发布,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成为普遍共识。与此同时,各学校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有益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正在“回归”。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在劳动教育开展初期,应坚持问题导向,在劳动教育整改上发力。另外,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蕴和形态[4],如何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时代”性质,回应培育“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的深切需要,成为摆在学校、家庭、社会面前的待解命题。因此,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针对劳动的新形态和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些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把握劳动教育的规律,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推进力度,才能把劳动教育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劳动教育开展亟待整体性视野

在我国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缺乏全面把握,对劳动教育育人价值和实践逻辑认识不清,将素质教育观念窄化为“劳育缺失”的四育,将“劳动教育”内涵窄化为“劳动”,将劳动教育形式窄化为“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窄化为“技术教育”。这些误区不仅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发展规律,而且也阻碍了我国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全面落地。基于此,为促进我国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首要问题就应给予劳动教育以“整体性”关注,厘清劳动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将素质教育观念窄化为“劳育缺失”的四育

德智体美劳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基本构成,坚持“五育”并举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价值基础,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五育”并举常常落虚,社会上“重智轻劳”问题尤为明显。究其根源,劳动教育被轻视有着复杂的因素:从传统观念来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价值取向仍在较大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从现实角度审视,在“唯考试、唯分数、唯智育”的情形下,教育落入了应试教育、功利性教育的窠臼,导致劳动教育让位于知识学习;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过度溺爱、处处代劳,学生受升学率的影响忙于学习,导致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劳动意识淡薄;从整个社会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拈轻怕重、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不良社会风气使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严重扭曲。

素质教育是劳动教育在场的教育,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辩证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5]。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6],正如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对不可能达到均衡。”[7]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学生成长规律,重新发现和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哲学的整体视角抓好劳动教育。

(二)将劳动教育内涵窄化为劳动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复合概念,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审视我国当前的劳动教育,广泛存在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劳动”的现象,致使劳动的教育功能被消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要么劳动因缺乏教育设计,导致劳动教育或简化为生产性的劳动或畸变为形式化的劳动;要么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劳动教育或被误用为规训学生行为的惩戒手段或被异化为休闲性的娱乐活动。劳动教育的种种“变体”,追根究底在于割裂了劳动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混淆了劳动与劳动教育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形态,是劳动与教育的统一。劳动与劳动教育是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教育场域中的劳动区别于其他场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受教育者多种素质”[8],它不以“生产创造”为首要目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性是其首要属性。但也应注意,劳动作为教育载体,是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脱离具体的劳动形式,劳动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有教育意义的“劳动”,促进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以通达素质教育“培育全人”的教育目标。劳动如果缺乏“育人导向”的教育设计,为劳动而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劳动有余而教育缺失”的局面。在这种劳动教育实践中,非但无法保证劳动的正面教育价值,甚至还会带来负面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