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作者: 邱勇 吴绍奎 黎利

贵州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0

摘要:通过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后发现,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覆盖面最广;在体育专业设置上,有3所专科学校和6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体育相关专业,其中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开设院校最多,4所具有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共设置4个学术硕士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点;在招生规模上,各学校在专科、本科及研究生三个层次均存在较大差异,生源竞争激烈。当前省内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设置趋于雷同,专业开设较少,研究生招生学校较少,招生规模与学校实力不协调,不同专业培养方式类似,以及普遍缺少特色专业等,今后应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并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

关键词: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096-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4.013

贵州省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始于1941年贵州体育童子军专修科(其前身为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经过八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体育类专业招生院校不断增多,招收专业日益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层次日趋完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贵州省2021年高考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上)(下)》[2-3]两册为参考依据,对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当前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状况

专科(高职)人才培养在我国人才培养上处于较低层次,一般学制为三年,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设置依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灵活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对体育教育及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以及类型上都呈现出新的变化,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因此纷纷开设体育类专业。根据对《贵州省2021年高考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分析可知,目前全省43所专科(高职)院校中有10所开设了体育类相关专业,专业开设率约为23.26%。

表1显示,贵州省10所招收体育类专业的专科(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体育教育和健身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其中,社会体育是开设院校最多的专业,共有7所专科(高职)院校开设;其次是体育教育专业,有4所专科(高职)院校开设;健身指导与管理仅有1所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而设置的,系贵州专科(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开设范围相对较广;而体育教育专业则属于传统型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时间长,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校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2021年,贵州省专科(高职)院校共招收体育专业文、理科学生1 289人,其中社会体育专业1 149人,体育教育专业119人,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仅21人。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贵州专科(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以满足社会大众体育需求为主。

2.本科人才培养状况

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表2显示,贵州省目前有18所本科院校(含二级学院)开设了体育专业,表现出学校广、专业全、人数多等特点。省内高校中目前只有贵州财经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警察学院和贵州茅台学院尚未开设体育专业,本科院校的体育专业开设率高达81.82%。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有差异: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有14所,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有10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有5所,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有2所,开设运动训练和武术专业的只有1所。可见,体育教育专业的布点数量较多,反映出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基础教育落后、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仍存在较大缺口的问题。同时,近年来贵州省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群众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赛事运营等岗位的人才需求逐步加大,从而加快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该专业在高校的开设面也比较广。

相对于贵州高职(专科)院校,开设体育类专业的本科高校在贵州省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省会城市贵阳教育资源得天独厚,9所在筑高校全部开设体育相关专业,革命老区遵义市有3所本科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六盘水、黔南州各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体育专业。

2021年,贵州省内高校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文、理科)共计2 825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共计1 022人由于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专业为大类招生,两个专业未细分人数,故两校这两个专业的人数未纳入统计数据,下文中的占比计算方法也就为1 022/2 494=40.98%,765/2 494=30.67%。,占体育类专业招生总人数的40.98%;其次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共计765人,占30.67%;再次是休闲体育专业,共计301人;再其次是运动训练专业,共计115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最少,仅为40人;而运动康复专业只有两所高校开设,共计招生251人。

3.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

研究生教育相对于专科和本科,层次更高,以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为主。当前,贵州省内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在省内开展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已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硕士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点;贵州医科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分别于2014年、2019年开始招收体育专硕研究生;贵州大学由于2007年起才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故开展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相对较晚。2013年成立体育学院后,贵州大学依托学校民族学硕士点开始招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研究生(2021年已停止招生),2018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作为“211工程”大学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办学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应抢占全省体育教育的制高点。

从表3可以看出,2021年,贵州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142人,招生规模小,而且仅有贵州师范大学1所院校招收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其余学校招生类型均为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从培养方式和就业去向来看,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一般学制3年,第1学年为专业课程学习,其他学年为教学实习、科研实践、论文研究阶段;能力素质要求上,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资料,拥有较好的论文撰写及学术交流的科研能力,而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要求学生在具备运用外语阅读专业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须熟练掌握1—2项专项技能。调查发现,学术型和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均为学校体育师资,区分度不明显。由此看出,贵州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招生规模小,短板明显,结构单一,且无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影响了贵州体育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

二、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雷同加剧了生源和就业竞争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专科(高职)院校体育大类专业共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防护、社会体育、休闲体育、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艺术表演、体育运营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健身指导与管理、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12个[4]。图1(左)显示,目前贵州省10所专科(高职)院校仅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健身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结合表1可知,上述3个专业的开设学校数分别是4、7和1所,全省专科(高职院校)开设体育类专业共计12个。从专业分布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率为58.33%,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率为33.33%,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率为8.33%,存在开设专业雷同、专业类别较少的问题。而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体能训练、冰雪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智能体育工程、体育旅游、运动能力开发共13个[5]。图1(右)显示,贵州省本科院校目前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休闲体育、运动康复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专业类别覆盖面小,且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的开设率加起来高达70%。专业雷同加剧了生源和就业竞争。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资源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不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较少,也没有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难以满足未来体育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贵州高校理应为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从当前贵州高校体育专业开设情况来看,专科(高职)和本科开设的专业数量都比较少,而且两个层次专业设置趋于雷同,集中于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结果:一是省内大部分学校开设相同的专业,在招生和就业等环节增加了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二是在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其余几个体育专业人才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三是目前贵州省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省市重点学校甚至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使得专科(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是否要继续在专科(高职)层面开设和本科类似的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专业,需要对贵州省情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后再作探讨。

2.招生规模与学校实力不协调

从2021年贵州省专科(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招生人数来看,10所学校之间差异较大:首先,存在“太多”和“太少”两个不平衡,如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和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分别招收370、360人,以其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仅招收10、9人,如此小的招生规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学校招生规模理应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匹配,与师资、场馆设施等相适应,盲目扩大或缩减规模都不利于体育专业的稳定发展,也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021年,贵州省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招生人数分布也不尽合理,招生人数小于100人的学校有5所,招生人数为100—200人的学校有9所,大于200人的学校有4所,招生人数最多的是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作为学制4年的本科院校,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仅体育专业在校生规模就有2 000人左右,在师资、场馆、课程安排等诸多方面都遇到了较多困难;而贵州大学的教学资源在省内高校中首屈一指,招生人数却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贵州师范大学在省内开展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历史最久,学科体系最完善,师资力量最雄厚,招生规模较为合理,每年招生人数呈现出稳定态势。

3.不同专业培养规格类似

贵州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导致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对落后,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且地域特色鲜明的体育专业品牌。除了遵义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两所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外,贵州其他高校在体育专业设置上前瞻性不够,原创性不强,导致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不同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区分度不高,专业类别差异性不明显。当前,贵州高校开设最多的体育类专业主要为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体育教育属传统专业,以培养基础体育教师为主,适应性广;社会体育属于老牌专业,开设时间长,覆盖面广,就业主要面向服务群众体育活动或各类群体性体育运动。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虽然存在共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部分本科院校的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实习实训安排来看,共性多,个性少,区分度不高[6],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工作技能区分不够细致,最终导致学生及用人单位对专业认可度不高。

三、提升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