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全员育人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作者: 罗勇 颜荣华
摘要:高校全员育人的关键是学校,高校育人的主体包括全体教职工。目前,高校全员育人存在全员育人界定不清晰、职责不明晰、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高校需要明确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完善保障机制和参与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全员共育的格局,把握好方案制定、全员参与、评价考核、诊断改进四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
高校;全员育人;问题;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4-0102-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4.01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一些学者对“三全育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娜认为,在全员育人的常态化上要开展协同机制,构建“党、校、家、社、学”五位一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党委在育人上的领导作用,发挥学校在育人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家庭在育人上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在育人上的辅助作用,发挥学生在育人上的主体作用[3];王辉等指出,全员育人包括他人视角和自我视角,他人视角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我视角即自身[4]。本文以学校为分析视角,对学校在全员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进行探讨,以提高育人有效性。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科学内涵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定义
全员育人,狭义上讲,全员是高校内的所有人员,即高校内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大学生培养的所有人员;广义上讲,全员还包括家庭、社会、学生自身,是一个系统的育人主体。育人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创新精神,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高校全员育人就是所有的育人主体,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身对育人对象(高校学生)实施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创新精神培养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高校全员育人环境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高校全员育人的特点
1.育人对象的成熟性
人的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生理成熟主要从人的身体发育角度出发,心理成熟主要从人的自主权角度出发。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生理成熟大约在16岁达到高峰,心理成熟在25岁左右发展完善[5]。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岁以上,生理已经比较成熟,心理正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段。
2.教育的引导性
高校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逐步走向成熟,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要以正确引导为主,而不宜采用强硬灌输式,需要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育人的不均衡性
育人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参与育人的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在育人过程中的投入和效果不一样。例如,中小学生普遍以“走读”的方式为主,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较大;大学生则以“寄宿”的方式为主,在学校的时间更多,受学校的影响也更大。可见,不同育人主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高校学生除了在校接受专业课程的教育,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到单位参加专业实习等。
4.育人环境的开放性
大学与中小学比较而言,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开放环境,大学的校门是敞开的,在大学可以畅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也可以参加社会兼职工作等。在开放的环境中,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三全育人”与全员育人的内在逻辑
“三全育人”包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中,全员育人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主体,全方位育人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范围,全过程育人指出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三全育人”的核心部分;全员育人是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基础,是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实施主体。
二、高校全员育人存在的问题
高校全员育人的关键是学校,高校育人的主体包括全体教职工,不仅有教授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师、基础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还有辅导员、班主任、党政领导人员、共青团干部、学工人员、图书管理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目前,高校全员育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界定不清晰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统筹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育人资源来共同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文件虽将学校作为一个育人主体,但并没有将其细化到学校中具体由谁来负责抓好全员育人工作。从当前高校工作实际来看,各高校主要由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主抓,普遍没有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全员育人职责不明晰
一是责任不明。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要发挥“十大育人体系”作用,包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全员育人因参与主体多、对象细分多、“十大育人体系”类目多等原因,加之“三全育人”过程贯穿育人全过程,涉及事务繁杂,部分高校虽按照“十大育人体系”分类进行了责任分解,但依然存在职责交叉、部分事项责权不明等情况。二是认识不够。全员育人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思政队伍、党员骨干比较重视,但部分服务人员、后勤人员对此认识不足,对参与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能力不足。全员育人工作首先需要育人的人对相关工作有足够的认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育人工作者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处于常规育人状态,与全员参与高质量育人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三)全员育人机制不健全
一是分工机制不健全。全员育人涉及高校工作方方面面,做好育人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分工机制,但目前部分高校依然按照原有机构进行工作任务分配,易忽视服务人员(如宿舍管理者、食堂经营者等),易忽视学生组织、学生个人自我管理,导致分工不健全。二是联动合作机制不健全。全员育人涉及事务多,部分需要交叉联动开展的工作因分工不明晰或涉及部门多等因素,导致联动合作效果不佳,一盘棋推进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三是考评和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目前部分高校虽已制定了“三全育人”考评指标体系,但尚未完全铺开,也少有以省为单位的考评和成果运用机制,导致难以通过目标导向调动全员育人涉及主体的积极性。
(四)全员育人落实不到位
一是“各司其职”格局尚未形成。分工机制、考评和运用机制不健全,“什么人需要干什么事”不明晰,导致“各司其职”的格局尚未形成。二是“协同合作”格局尚未形成。高校育人主体内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主次不分,统筹兼顾、协同合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全员共育”格局尚未形成。因分工和协作尚未形成良好机制,部分工作容易出现“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不做”的情况,导致参与度不高,“全员共育”格局尚未形成。
三、高校全员育人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明确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
按照功能分类,高校的育人主体可以分为教学、管理、服务三个方面的人员。高校可以围绕育人对象,从教育部下发的“十大育人体系”出发,明确各类人员的育人职责。
1.明确教学人员的育人职责
结合教学人员的特长,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第一,课程育人。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主阵地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需要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断优化课程,完善教学,加强课堂管理等,将思政工作与专业课教学同步进行,开展课堂思政,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第二,文化育人。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职人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要注重文化育人,全方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先进文化,同时不断加强各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第三,心理育人。高校育人,面对的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人格尚需塑造的年轻人,教学人员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坚持心理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结合,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可靠的人才。第四,科研育人。开展好科研是高校的任务之一,高校教学人员既是人民教师,也是开展科研的主要群体,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标杆,做好榜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远大理想,立报国之志,让高校成为人民满意的“科教兴国”主阵地。
2.明确管理人员的育人职责
第一,管理育人。学校好不好,光看老师还不够,规范的管理、高效能的运转,对学风、校风影响深远。高校管理育人,需要坚守“管理就是服务”的服务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管理中践行的是“为人民服务”思想,高校要做好管理育人,关键就是要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建立教学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构建科学的高校顶层治理体系,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成长,高校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加强学生服务工作,做好管理育人。第二,网络育人。进入21世纪,高校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是高校学生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人才的培养线上、线下都不可偏废,要发挥网络的作用,传递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网络环境。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加强网络育人阵地建设,传递网络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倡导的好榜样,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第三,资助育人。高校要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生资助的同时,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困难,迎难而上,发扬敢于同困难斗争的精神,让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也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要建立资助育人的工作机制,加强资助育人的积极宣传,引导各方力量在资助高校学生中贡献力量,将资助与立志相结合,实现高质量的资助育人。第四,组织育人。组织是一个有着特定目标的群体,高校作为一个组织,首要职责便是人才培养。要发挥好组织育人的作用,就是要发挥好高校各个部门的育人合力,发挥好工会、学生会、团委等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联系互动机会,在各类活动中得到成长,在活动中实现育人,在活动中受到磨练。
3.明确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
第一,服务育人。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保障,对“三全育人”意义重大,要发挥各类服务人员的作用。高校对宿管、食堂、安保等人员的育人作用往往重视不够,在全员育人中,要把宿管人员、安保人员、食堂员工、清洁工人等后勤服务人员都动员起来,围绕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服务育人无处不在,让服务育人深入学生,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高校全员育人的有效组成部分。第二,环境育人。一所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好的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审美观。服务人员要携手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食堂美味可口的饭菜、温馨舒适的宿舍、宽敞明亮的教室、文明整洁的绿色校园都将成为育人要素。高校服务人员要全面建立环境育人思维,加强环境育人。
(二)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校需要紧盯“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阵地,是建立学生“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开展全员育人工作,就是要紧盯“立德树人”任务,在目标制定、人员分工、调度推进、成效考核等环节不偏离发展方向,不背离根本原则,不游离办学根本。因此,高校全员育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开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