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向奔赴:新课标下情境、活动和任务的关系定位和实施策略
作者: 孔琦钰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设计有意义学习的情境、任务与活动,是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素养导向,明确提出“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实践活动”的理念,与之匹配的各种学习任务群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很多设计和示范课都从“大”字入手,赋予了单元、情境、任务以无限的空间。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些理念难以转化成为辅助实践的标准。只有“大”事化“小”,在任务的规模、活动的巧拙和情境的真伪上做好文章,才能真正彰显2022年版课标理念的精神内涵,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借助群链小任务,体现课堂结构的层次性
2022年版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切不可指望“一口吃出个大胖子”,而要基于“群”的本质,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统一的核心概念,设置分步而行的教学层级任务,便于教学实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小说单元,编者在本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很明显,本单元具有鲜明的读写一体化原则,阅读层面的语文要素紧扣小说的三要素,确定了“感受人物形象”的基本定位,且要借助于小说的情节和环境这两个要素入手,同时表达层面的语文要素定位于“创编生活故事”,其本质就是要依循小说的特质,精准把握小说文体定位,确立本单元教学的核心大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渲染都指向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
本单元编选了经典短篇小说《穷人》。据资料查证,这篇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根据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的。从叙事诗到小说,不同的文学体裁,描写了相同的素材,也展现了相同的主题。从文本样式的体裁来看,学生对于叙事诗和小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了解,但从具体的表达特点以及形成的表达效果来看,学生则关注甚少。基于此,教师试图将学生的角色从原本的阅读者、学习者,转化成为探寻者和研究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小任务:对比研究小说《穷人》和叙事诗《可怜的人们》,两种问题究竟有着怎样不同的表达方法?小说版的《穷人》究竟要比诗歌版的《可怜的人们》强在哪里?基于这样的情境定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任务群链:
其一,联系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阅读入选教材的小说,旨在紧扣语言文字表达的细节,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维度,从小说中人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不同的维度,感受题目中的“穷”,从而凸显他们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其二,教师拓展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找出两种不同版本在表达内容上的差异,最终发现小说版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情节细节的增设,这既是小说文体表达的需要,也更能够将人物的精神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则是诗歌所无法全部集中呈现的。由此,学生经历了对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探究,同时也关联了两种文体,对其所展现出来的表达特点以及不同的表达方法有了深刻的体悟;
其三,紧扣小说最后留白式的结尾,想象并推测渔夫一家人之后的命运,进一步感受小说作者内在的表达意图:其一,旨在借助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唤醒读者的怜悯之心,对他们物质生活的贫穷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同时对他们在精神上的富有进行歌颂和赞扬;其二,激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为什么如此勤劳、如此善良的人们,却生活得如此窘迫和贫穷?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从而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表征上的人或者事,深入到背后的本质根源进行探讨,为探寻改变穷人命运寻找根本性的方法和策略。
这一案例中的任务规划和设置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内容和主题层面,而是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与叙事诗进行对比联系,设置了富有层级的主题性学习任务,以小积大,通过与叙事诗的对比,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对小说文体的洞察,同时将文学阅读、品析与鉴赏融为一体,达成了“小”中藏“大”的教学妙用。
二、借助鲜活真情境,体现课堂氛围的可感性

新课标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强调真实情境?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课本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意愿,且无视生活因素的被动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才会激发学习主体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才会让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学习真实发生。[2]2022年版课标积极倡导“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这里所谈及的“真实”,应该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了客观生活真实存在的情境,又包含了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情境。因此,语文课程教学下真实情境的真实,不应该以“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为评判标准,而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反应。如果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但学生对这一情境无感,无法真正调动起应有的学习思维,这就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真实”情境;相反,如果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学生对于这样的虚拟化情境表现出浓郁的兴趣,这就符合新课标对“真实情境”的定位。简言之,真实情境的本质不是教师“认为”,而应该是学生“觉得”是真的,他们才可能将全部的思维和身心投入到情境所裹挟的问题中,以积极、主动、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基于此,教师所创设的真实情境,需要从文本内容中生发出来,只有真正将学生的认知思维裹挟到文本内在语境中,唤醒学生内在的阅读思维和表达动力,情境才能真正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简要复述。”所谓“简要复述”,就是要在整体性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表达的中心,合理遴选出适切的复述内容,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可以复述得详细一点;与中心关联不大的,可以复述得简略一些。教学本单元中的经典历史故事《西门豹治邺》,教师就需要针对西门豹整体“治邺”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整篇课文划分成为“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和“兴修水利”等不同的阶段。依托这样的故事来教学简要复述,教师不能唯方法论,机械生硬灌输,只能让学生积累所谓的标签,而对于“简要复述”背后所需要的言语表达思维,则完全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
教师可以依循不同的故事阶段,各自设置不同的任务式情境:比如针对“调查民情”的阶段性情节,教师可以设置“向魏王汇报”的故事情境;针对“惩治恶人”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设置“劝村民回乡”的故事情境;最后“兴修水利”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给乡亲们鼓劲”的故事情境。纵观“向魏王汇报”“劝村民重回邺县”以及“给乡亲们鼓劲”这三个情境,所指向的三个核心任务“汇报”“劝说”“鼓劲”,其本质都是基于文本内容理解和把握之后的口头表达,属于典型的言语实践活动,是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会简要复述”的软性着陆。尽管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并不可能真实发生,是经过教学加工之后虚拟化的真实情境,但这种情境完全脱胎于文本的内容,与学习任务和教学资源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强烈的真实感。
三、借助真实巧活动,体现课堂推进的实践性
真实情境营造了语文课程学习的浓郁氛围,学习任务则为学生提供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方向,而这两者的践行和落地,则需要借助于实实在在的活动来支撑,否则新课标理念精神就无法真正落地。基于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下的活动设置,要努力体现三个特征:其一,结构化特征,旨在通过不同层级和不同指向的言语活动,依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推动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序发展;其二,实践化特征,即规避教师的机械灌输和传统理念下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在极具操作性的活动中,积累语文知识,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真实性的任务;其三,充分化特征,即要给予学生广阔自由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拥有言语实践活动的充分支配权和自由选择权,全方位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进行对接。
还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未能整体把握和考量这篇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常常习惯性地将其分割开来,导致不同板块的教学各自为政,这对于学生高效掌握简要复述的方法、激活简要复述的思维,造成了较大的障碍。事实上,这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只有通过“调查民情”,了解到“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真正原因,才能在“惩治恶人”时做到游刃有余、拿捏精准;也只有“惩治了恶人”后,消除了一切障碍,尤其是让其他村民知道这是一场骗局,才能发动群众的力量,一起“兴修水利”。因此,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故事情节,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为最后的简要复述搭建起活动性支架。
就以教学“调查民情”为例,西门豹借助四个问题,从老大爷那里了解到邺县的基本情况之后,其实已经对治理邺县有了全盘规划,但仍旧需要提前向魏王汇报,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简要复述,他们对于信息的提取、甄别与遴选,一下子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设置“向魏王撰写奏折”活动,从文本语言呈现的内容,到转化成为“一封奏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推理、判断和提炼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与文本内容接触,从老大爷的介绍中了解情况,并从西门豹的表现中,相机推理出西门豹的心中所想,猜测西门豹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可能会做出怎样的角色,最后再组织学生按照古代奏折的格式,将了解到的信息和心中的规划,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并与课文的原文对比,明晰哪些是重点,不能删除;哪些是次重点或者非重点,不必在奏折中体现,继而成为了学生简要复述这一部分的基础。
这一案例属于典型的语文活动,体现了强烈鲜明的语文实践元素:从一开始的阅读理解,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符号背后的信息价值;到随后的辨析和推理,让学生透过语言表层的信息,直抵最后的本质,需要学生积极调动言语思维参与其中;最后,将阅读所得转化成为奏折,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简要复述,让学生在连贯性的活动中得到言语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由新课标衍生出来的大任务、大单元、大情境,需要通过小任务、真情境和巧活动来落实,语文活动则主要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实际上,情境是外在形式,学习任务是内在驱动,情境、任务、活动是三位一体的。[3]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厘清彼此不同的内涵定位,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1]刘荣华:《有意义学习的情境、任务与活动设计策略》,《小学语文教师》,2023年第2期,第4页。
[2]徐慧颖:《指向真实情境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33期,第48页。
[3]陈维贤:《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与任务、活动设计策略》,《教育家》,2023年第1期,第34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