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敖思芬 金木根当前,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既要上好思政课程,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2],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规律的课程,拥有非常丰富的显性思政教育资源,在“以文化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其课程内容也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进行了多次重新建构。但是不管如何变化,都包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素养等内容。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让师范生掌握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还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培育从教的热情和兴趣,培养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有利于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养成规范从教的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地位和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和学业质量标准。它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意志在课程层面的体现,具有法规性、权威性;是规范教师教学的指南和评估教育质量的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研读,可以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培养依法从教、规范从教的意识。
第二,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读有利于增强师范生的文化自信,厚植其家国情怀。
2019年,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全面投入使用。教科书在编排上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选编了汉字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古代文学作品、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材还引入了一些社会主义先进科技文明成果,收录了《千年梦圆在今朝》《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太空生活趣事多》等文章,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航空航天事业、材料技术等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师范生强化文化自觉自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还加强了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教育。收录了大量的革命传统教育名篇,如《梅兰芳蓄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黄继光》《军神》《狼牙山五壮士》等,约40篇。这些文章反映了老一辈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对这些课文的研读,可以让师范生了解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人物的爱国情怀,增强师范生的爱党、爱国之情。
第三,对小学语文名师专业成长轨迹的追寻有利于引导师范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激发其从教的热情和兴趣。
大量的实例证明,名师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名师,离不开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学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无论是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斯霞、霍懋征这样的老一辈小学语文名师,还是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孙双金这样的新一代小学语文名师,他们的成长轨迹都印证了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章节中,大量小学语文名师成长的案例,能让师范生从中悟到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不懈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对师范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激发他们从教的热情和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不足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且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各高校也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有的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薄弱,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只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当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训练的课程,在备课时只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传授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不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信念、师德师风和家国情怀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的教师虽然认为课程思政很重要,但对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路径难以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的胜任力不足。
(二)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
为响应“三全育人”的号召,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校都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部署,对专业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但一些老师缺乏从课程目标、大纲编制及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做整体规划,缺乏在各个教学环节做系统的设计。这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欠佳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思政教育资源的简单移植,而是要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教学中,有的教师直接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脱离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现象。有的教师虽然把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但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完全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实践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做好课程思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课程的育人价值,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积极推动。
首先,要让任课教师认识到自己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组织本课程任课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相关文件精神。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的教与学,而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专业课课时占总课时数的80%,学生接触最多、最广的就是专业课教师,他们隐性的思政教育和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仅仅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承担思政教育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要把传授小学语文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与师德教育、职业理想相结合,充分发挥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制定调动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积极性的制度和奖励措施。要强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还要制定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制度和奖励措施,如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针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效果制定一些评价措施,把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各项业绩挂钩。
再次,组织学习交流,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提高其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要做好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还需要有较好的思政素养和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4]一方面要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的线上线下培训活动,要与思政教师进行联合教研,组织任课教师上课程思政示范课,参与观摩研讨交流等;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要通过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另外,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任课教师还应关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服务。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高,挑战大,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任课教师也要加强专业学习,只有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深和透,才能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最佳契合点,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二)强化课程思政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好的成效,理应如此。
首先,要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思政内容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课程目标设计和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
任课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特点,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七大门类课程来制定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既有文学类专业课的特点,又具有教育类课程的特点,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要结合这两大门类课程的专业特点来考虑。课程思政目标制定后,要写入教学大纲。对于教材,尽量选用马工程教材。在大纲的编写、课程目标的设计等方面也要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把课程思政教学贯穿于课堂讲授、课例研讨、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在进行理论讲授的时候,要关注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的结合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学好它,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课程的实践机会很多,主要有专题性见习、优秀课例观摩、试讲练习等,教师要遴选一些能体现授课教师良好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的课例,在师范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同时,通过点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在试讲练习中,主要通过分组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教学评价中,要把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效果纳入考核范围,要把他们平时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精神、理想信念和师德修养等作为评价的内容。
(三)优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育人效果要得到充分发挥,它的课程思政也应该像盐溶于水一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价值引领。首先,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适时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如讲到要让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可以适时引入余光中作的一次演讲——《爱护我们的母语》,让学生在学习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我们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来融入课程思政。如在讲到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情境任务驱动语言学习”这一点时,笔者引入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个课例,组织学生来讨论“这个课例能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于永正老师的这个课例虽然是2022年版课标发布之前的课例,但却很好地呼应了新课标“以情境任务驱动语言学习”的主张,这说明新课标的理念不是突然提出的,而是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探索的结果。要让师范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探索实践,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努力探索,争取找到本课程最佳的育人途径。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宋汪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之路探索》,《文学教育(上)》,2021年第3期,第173页。
[4]张霞、许元栋、杨新丽:《课程思政从内涵认知到教学实践》,《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年第11期,第66页。
[作者单位:(敖思芬)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金木根)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