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歌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高萍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歌有效课堂教学策略0

诗歌不仅语言凝练,想象丰富,而且情感充沛。有魅力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弥补高中生想象能力贫乏的遗憾,而且为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提供了重要渠道。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待。

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既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诗歌教学,又要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探索一些既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又能够践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音乐激活兴趣,绘画还原意境,助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古诗文阅读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由于文学与音乐的再创造性强,给了欣赏者自由、灵动的感悟可能,给了他们阔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文学与音乐的欣赏能够产生独特的韵味”[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穿插艺术性元素如音乐、绘画等,能使教学的生动性大大提高,效率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需发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为诗歌教学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使学生在音乐中、在绘画里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与画面美,深深地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入音乐能够激活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走进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怀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尝试用一首古风音乐《兰陵王入阵曲》来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中体现的情境。铮铮的琵琶声,铿锵的鼓声,慷慨激昂的旋律使学生们的情绪瞬间高涨起来。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后,再引导他们表达从音乐中体会到的壮志满怀的激情,接着再让学生回到诗歌中去感受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雄气概,去领悟毛泽东心系天下的豪迈情怀,去体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景图之中蕴涵的壮阔意境。

教师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歌曲以激趣。有一些歌手就以歌唱的形式对著名诗词进行了精彩演绎。如,邓丽君演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梅艳芳演唱李白的《静夜思》、蔡琴演唱李清照的《一剪梅》、宋祖英演唱柳永的《雨霖铃》、毛宁演唱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近几年,年轻歌手平安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演唱的《沁园春·长沙》也广为流传。许多歌手深受学生喜爱,将这些歌曲引入课堂后,学生对诗歌教学的关注度大大增高,学习兴趣也比过去更加浓厚。

课后也可以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为《沁园春·长沙》寻找一首最合适的背景音乐,并录制配乐朗诵音频。”这样做,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声情并茂的朗诵也让学生再次体悟此单元“青春激荡”的人文主题。

(二)引入绘画能够化情思为实物,化意境为画面,提高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

张舜民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2]。诗与画相得益彰,这为诗歌教学提供了诗画互释的合理途径。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可展示一些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图片,为欣赏《沁园春·长沙》一词营造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绘画展示(有绘画功底的老师),鼓励学生课内外进行想象性绘画创作,打造属于自己“标志”“痕迹”的独一无二的《沁园春·长沙》画作。

总之,将音乐、绘画引入诗歌教学,有效满足了新课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学生在课堂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情诗境,自主自觉地参与课堂。他们主动朗诵、自主绘画、积极演唱,各方面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识记背诵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二、群文阅读观照,统筹课程,课内课外相结合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形式新颖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新课改的一种大胆且有益的教学探索与尝试。它突破单篇教学的限制,根据单元主题将不同题材的文本收集起来。教师需要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强调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教授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群文对比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总结出不同题材作品在选取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应以课内文本为主,适当增加课外阅读。

(一)突破诗歌教学常规,横纵对比

教师在讲诗歌时突破教学常规,将诗人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相关作品结合起来,横向比较,让学生对诗人所处时代有整体性把握;将诗人的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起来,纵向比较,让学生对诗人的作品有整体性感知。

譬如,教师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一并讲解“学习提示”中的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在比较鉴赏中感受毛泽东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感情抒发,让学生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有整体把握,真正明白什么叫“青春激荡”;教师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将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阅读,如1927年的《西江月·秋收起义》、1931年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5年的七律《长征》等,让学生对毛泽东的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与博大胸襟有更加深入的感受。

(二)分类阅读有机整合,层层推进

譬如按语言风格分类,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重点讲解其豪迈气概,但也需使学生明白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时可以补充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这是他1921年的作品,那时与夫人杨开慧分离的满腔愁绪萦绕心头,如“堆来枕上愁何状”“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深意笃。因爱生思,因思生愁,因愁生泪。整首词缠绵悱恻,婉约动人。让学生体会伟人豪迈、激昂、慷慨的一面,也体会伟人侠骨柔肠、缠绵柔婉的一面,从而读懂毛泽东“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词作欣赏品位。这样的作品还有1910年的七绝《赠父诗》、1918年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9年的四言诗《祭母文》、1923年的《贺新郎·赠杨开慧》。通过对诗词的补充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伟大领袖柔情侠骨与感性知性的一面。

三、诗歌鉴赏与微写作、朗诵表演结合,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展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以发掘学生的潜能。”[3]因为有诗歌原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因此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文学创作的难度。教师可以在鉴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微写作,这样做能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文学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尽管有一些语文教师已经尝试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写作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文学写作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诗歌进行扩写、续写、改写。例如,课上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有的小组学生将《沁园春·长沙》编成了独幕剧,有的小组学生写成了一篇散文,有的小组学生写成了小小说。写完后在课上分组展示,供所有师生欣赏并解析,老师再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引导。

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设置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难度,要考虑学情,给学生们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能说创造良好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我的理解,从而切实把握整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诗歌朗诵表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课堂上与课堂外,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朗诵前要给进行有针对性的诵读指导,给予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方法支持,比如如何去分配诗句,如何小组合作,如何配乐展示;朗诵完后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四、科学认识新媒体,鼓励学生有效应用新媒体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诗歌有效课堂教学策略1

语文新课改要求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在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手法的创新。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古典诗歌年代久远、言语繁杂对学生来说确实很难感兴趣。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新媒体携带的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将兴趣推广到学习的动力上去。”[4]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等手段开展教学,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生成智慧。新媒体自然而然地渗透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古典诗词学习材料的途径也得以拓展。

(一)利用假期拍摄视频短片

如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春与时代互相激荡绽放的光彩,寻找诗歌中的青春身影,我们可以邀请学校的摄影社团提供技术支持,带领学生拍摄一部青春主题的视频短片。以《沁园春·长沙》作为蓝本,让学生主动为短片定主色调,确定短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场景,决定镜头的选取(远景、近景、特写)和背景音乐的选取。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APP学习古诗词

学生可以在学习平台(如“为你读诗”“喜马拉雅FM”)查找相关阅读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更多知识;还可自行制作音频或视频,创建带有自己烙印的频道,录制彰显自己个性的作品。

(三)利用朗读亭进行朗诵

有很多地方都设置了朗读亭。学生可自己准备朗诵内容,利用朗读亭的耳机及话筒工具,边听边读,还能将录制好的音频储存在手机、平板电脑。

(四)通过电视节目学习古诗词

通过经典节目学习古诗词是很好的方法,如央视口碑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重庆卫视节目《品读》,南通音乐广播“声音书房”栏目《名诗词吟唱赏析——毛泽东经典诗词》系列讲解等。

以上几种方式能够丰富学生学习诗歌的途径,帮助学生多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也得以提升,综合素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五、夯实专业基本功,提升自我修养,强化自身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练就过硬专业基本功,提升自我修养。要广泛阅读、涉猎,跨学科学习,这样,在教授某一篇诗歌时,对于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就能够“满腹经纶”。

教师还要强化自身语言的感染力。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应该是生动的,而不应该是死板的、毫无生命力的。诗歌鉴赏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诗人笔下的文字是精美的、有生命力的,《沁园春·长沙》的讲解想要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需要在解读、教授诗歌时,赋予诗歌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将诗歌的魅力传达给学生。

做好诗歌教学工作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在日后的诗歌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立足实际,探索更多便于操作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注释:

[1]孙锦:《论语文教学中音乐艺术手段融入的背景、理论基础与方法》,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李显杰,第13页。

[2]徐苗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论中国画与古典诗歌的关系》,《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1期,第90页。

[3]陈建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中学教学参考》,2021年12月,第14页。

[4]叶文诗:《新媒体视域下的高中诗歌教学研究》,2020年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荣耀军、施伟,第30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