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放价值,凸显革命类文本立德树人的教学效能
作者: 叶萍
红色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至六年级12册编选课文总计320篇,其中,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达到了34篇,占比高达10.67%。“如此厚重的比例,足以见得国家对小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视。教材承载国家意志、课标理念,在选文的编排上颇具匠心。”[1]然而,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内容特质及其所承载的独特育人价值。鉴于此,笔者结合2022年版课标理念,谈谈对红色革命类文本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双线交融,在契合课程性质中落实育人价值
2022年版课标在明确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因此,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红色革命类文本主要讲述革命战争时期感人的英雄故事,刻画了一批具有鲜活特征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而浓郁的育人价值,但这种育人效能不能依托于教师的强行告知,而更应该着眼于语文知识传授、语用能力训练的实践过程。只有紧扣统编版教材单元内部的组元双线,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教学这个单元中毛主席的古体诗《七律·长征》时,教师需紧扣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段“革命岁月”,重在感受一路长征的艰辛和磨难,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豪情。而这些基于“人文性”和教材“人文主题”层面的体悟成果,就需要建立在“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这一语文要素落实的基础之上。比如教学时,教师首先依循七律古诗的文体特点,借助首联在整首诗中的统整性作用,紧扣“万水千山”的巨大障碍与“远征难”“只等闲”所指向的乐观豪情之间的反差,从“面”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随后,教师依循诗人创作的构思,分别从“千山”和“万水”这两个着力“点”入手,聚焦“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更喜”“尽开颜”等关键性词语,通过资料的拓展与补充、思维的想象与还原,带领学生走进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具体场景。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悉心品味“点面结合”表达效果的同时,深化了对红军战士形象的深刻体悟,升华了诗歌表达的主题,契合了“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属性,凸显了红色革命类文本的育人效能。
二、嵌入文本,在消除认知隔阂中打破时空局限
红色革命类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有较大距离,这给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英雄形象、把握文本主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资料的拓展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距离感。
同样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红色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课文中五位壮士的两次选择,不仅是他们的形象从“战士”升级为“壮士”的节点,更是革命岁月中,红色人物内在品质和思维逻辑最为真实、最为集中的体现。
首先,第一次抉择。在已经出色完成连队交代的掩护任务后,为什么这五位战士不按照要求及时与大部队汇合,而是选择了继续将日本侵略军引向了峰顶?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五位战士的这一选择,教师及时拓展了有关日本侵略军欺辱百姓、烧杀抢掠的恶劣行径,用具体的数字、鲜活的图片,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愤怒和痛恨,继而说明本故事的具体背景:连队以及朝夕相处的群众正在转移。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能够意识到:将敌人引向峰顶,就转移了日本侵略军的视线,为连队和群众的转移进一步赢得了时间。这种自告奋勇的选择,让明明知道死路一条的战士们,真正成为了“壮士”。
其次,第二次抉择。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五位壮士为什么会选择跳崖呢?有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会犯这样的嘀咕:不是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吗?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视剧片段,直面当时的场景,以积极的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想法,并结合后人拍摄的采访纪录片,通过侥幸存活的当事人的讲述,修正、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从费解到理解,甚至到共鸣,教师通过多维支架的搭建,打破了学生因为时空限制形成的隔阂,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嵌入到文本内核之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链接生活,在依循认知规律中弘扬红色文化
2022年版课标在“文化自信”中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四个层级和阶段:认同与信心、热爱与继承、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红色革命类文本教学的落脚点,最终要回归到人、社会与国家融合的主题,在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要与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进行融合。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教学,既不能仅仅当成一个故事,学完了事,也不能强行要求学生“热爱”,甚至将“继承”作为一个硬性的要求,而是要通过联系现实,找准文本故事、红色文化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融合点,让体现革命战争年代故事的文本,在当下社会文明体系中绽放出熠熠之辉。
统编版四年级选编了《小英雄雨来》的节选内容,通过描写雨来喜欢游泳、上夜校、和鬼子周旋、跳河逃脱等故事情节,展现了雨来作为一名“小英雄”的成长过程,将其淘气可爱、机智聪明、嫉恶如仇、勇敢无畏的多维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浅近易懂,加之雨来的年龄与孩子们相仿,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阅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梳理情节轨迹、洞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展开两步教学:其一,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是文本中的雨来,捕捉课文中描写的内容与自己生活的相通点,以角色体验的方式,感受雨来身上所映射出来的自己的影子;其二,通过雨来的成长故事,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关注实际,说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向雨来学习哪些内容。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通过体验角色、成为角色,将红色人物的成长历程、精神品质融于真实生活,从而使红色人物的精神烛照学生的真实生活,不仅能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后续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也在无形之中传承和弘扬了红色文化。
四、统整开发,在强化素材整合中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搬运者、利用者,更应该具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革命类文本,所描写的人物、所涉及的事件,都是以具体的历史背景资源作为支撑,其实与当下的学生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和距离,在一开始就难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理解课文、体悟情感、把握人物容易陷入肤浅而单薄的层面。”[2]统编版教材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囊括进来,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某一体裁或者某一主题的典型代表。因此,教师就需要及时拓展相关的资源,与文本内容聚合起来,形成资料合力。
比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略读课文《黄继光》一文时,首先可以借助文本自身的语言,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细节,感受黄继光视死如归、勇敢坚定的革命品质;随后,借助教材提供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与文本融合,形成图文并茂的聚合之势,并利用自身对文本阅读和品味的成果,以文本中的语言为蓝本,通过吸收与加工,尝试以自己的语言体系,将原本静止的插图转化成为鲜活的场景,感受黄继光忠于祖国、忠于革命的光辉形象;最后,尝试利用“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将钱学森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与黄继光进行对比,探寻他们共性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身处和平时期,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祖国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通过走访伟人故居、瞻仰烈士陵园、参观纪念馆等形式,将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教学与实践性的活动有机融合,借助丰富的技术和资源,调动学生多维感官,从而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体认和继承。
五、明确主体,在规划层级任务中全面发展素养
2022年版课标倡导语文课程主题化、专题化教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红色革命类文本的教学,可以统整在革命文化主题的框架下,通过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内容,旨在借助统整性的合力,感受人物品质,体悟革命文化精神的内涵。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编选的课文分别以刘伯承、毛泽东、方志敏为主人公,教师可以设置“走进革命领袖,欣赏领袖风采”的主题,在班级中创设情境性任务活动:制作红色人物宣传戗牌,在校园内开辟展厅,让全校学生走近革命领袖、了解革命领袖。教师一方面从教材单元出发,借助编选的三篇课文《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三位革命领袖的感人事迹。同时,通过讲故事、绘制绘画、撰写文章、设计邮票等不同的形式,传播这些人物的红色故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设计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学习版块,搭建了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升阅读感知能力、增强语言表达意识,将红色基因传承真正落实于学习之中,有效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清晰认识到红色革命类文本所承载的教学价值,洞察其教学效能,并充分与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方式、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进行多维融通,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困难,赋予教材文本独特的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教师要让革命文化类文本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的生命、生活与革命文化建立关联,用革命文化影响、优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3]在释放其教学价值的同时,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注释:
[1]郭乐静:《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32期,第56页。
[2]高杰、汤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红色革命类文本的编排及其教学》,《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29期,第74页。
[3]赵飞:《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35期,第24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野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