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的成长

作者: 张维维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节选),在这一单元研习任务中有“本单元的课文……揭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带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的判断,同时提出“结合课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的要求。其实,读准、读懂圣地亚哥不只是完成教材期许,对于学生生命的建构也有着重大意义。

《巴黎评论》在采访海明威时问:“对想当作家的人来说,你认为最好的智力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我说,他应该出去上吊,因为他发现要写好真是无法想象的困难。此后他应该毫不留情的删节,在他的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写好。至少他可以从上吊的故事开始。”海明威的这一段话,是在说经历的重要性,但时空受限,我们往往没有办法实地体验,所以在经典作品中体验里面丰富、深邃的世界就成为生命成长必备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真实生活无法替代的,经典阅读带给学生的启悟是其往后生命中对抗困难的持久、永恒的生命力量。

圣地亚哥作为世界文学史长廊响当当的“硬汉”,并不是生就如此,而是有着切实的曲折成长过程。教材中主要节选了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搏斗并最终回到海滩村落的部分。这是老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历程,他走过了从一个“渔夫”到一位“硬汉”的成长之路。本文从突破与成长的关系视角来细读圣地亚哥,人的成长需要突破种种艰难,圣地亚哥的成长同样如此。在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装备和体力不断失去,老人不断地突破生理和心理极限顽强坚持,这是一种不可为而硬为的成长,也是老人身上显而易见的成长,除此之外,有三个更重要也更艰难的成长体现在老人身上。具体如下。

一、在逐步失去“至尊收获”大马林鱼的痛心中成长

小说开篇“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这说明钓到这条巨大的马林鱼让老人惊喜万分,甚至不敢确认,他这次出海,终于迎来了最满足、最得意的时刻。“大鱼”是他作为渔夫证明自己尊严的凭借。所以当鲨鱼初次来袭的时候,即使不抱什么希望,老人也下定决心要搏击一番。这是老人守护自己成果的决然。在这种心境下,老人走过了一条逐步失去大马林鱼的痛心之路,与此同时,这也是老人逐步成长的破冰之路。这一点,我们从小说语句中清晰可见。

圣地亚哥的成长0

在第一次与鲨鱼搏斗前,“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这时的老人为了捍卫“成果”不惜“以卵击石”。鲨鱼攻击后,小说中描写到:“它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自己受到袭击一样。”由此可见老人痛心的程度,但与此同时,老人也因为自己的成功守护而生出了从未有过的信心,“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鲨鱼。”“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些描绘,让老人这一份心理变化暴露无遗。此刻,老人获得了突破,是见识和信心上的突破。

老人极其珍视的大马林鱼在此后的航行中都是不断“失去”的状态。从鲨鱼第二次攻击后的“它们准把这鱼咬掉了四分之一”到鲨鱼第四次攻击后“他不想再看那条鱼。知道有一半都给毁了”,大马林鱼不断残破,但这种残破却让老人和鱼产生了生命共情,小说中有一段很重要的描写:

“半条鱼”他说,“你原来是一整条。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咱们俩都毁了。不过,咱们杀死了好多条鲨鱼呢,你和我一起,还打垮了好多条。你杀死过多少啊,鱼老弟?你头上的长矛可不是白长的啊。”

老人言语之间,已经完全把大马林鱼当成了自己的战友、兄弟,鲨鱼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此刻老人已经实现了一次重要的成长,那就是在不断失去大马林鱼的过程中,从一个渔夫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深海中奋勇战斗的勇士,大马林鱼也从猎物转变为了共同战斗者,老人与大鱼已经实现境遇同一化,生命平等化。

在第五回合鲨鱼攻击后,成群的鲨鱼把大马林鱼一扫而光,老人在此刻实现了升华性的成长:

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负重,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老人失去了大鱼,却实现了胜利者的轻松和超越胜利者的淡然。“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是一种极致的纯粹,经历风雨之后成熟决然的平静。把鲨鱼袭击残骸比喻成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这是怎样一种为了填饱肚子的丑陋吃相,老人对此毫不理睬,因为他已经在彻底失去大鱼的同时超越了生存层面的追求,掌舵是继续自己的航行,且比之前走得更轻快和平稳。无可失去之后的超越,这是硬汉的真谛,从“怕失去”到“痛心失去”再到“无可失去”,“无可失去”也就没有软肋。所以老人说“没有什么把我打垮”。那么大鱼对于老人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鲁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段话来做个跨时空注解,他说: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他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死去且失去的大鱼就是为了证明老人跨越山峰的成长经历曾经存在过,此刻的老人也一定是大欢喜和非空虚的。

二、在突破“柔软”带来的抗争中成长

老人的“柔软”体现在内心的懊悔、愧疚、恐惧、孤寂等层面,与此同时,老人也不断与这种低沉的情绪做抗争,并在犹豫、抗争中实现突破和成长。其中有两个方面很关键。

(一)在每一次战斗结束后内心懊悔与自我鼓励的纠缠中成长

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老人“真希望这是一场梦”的内心喟叹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一次搏斗之后:

“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这句话中的“好景”指的是钓上大马林鱼所带来的无比的骄傲、满足和兴奋的情景。但是杀死它却招致了袭击的鲨鱼,这让老人意识到了危险,进而引发懊悔,但随即它又鼓励自己: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第二、三次出现在与两条加拉诺鲨苦战之后,第三次鲨鱼攻击之前:

“我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压根儿没有钓上它来。鱼啊,真抱歉。这下子一切都糟透了。”

这是在大马林鱼被咬掉了四分之一,血都流尽之时,老人发出的叹息,一边心痛于大鱼的失去,一边筹划于手边还有什么能够用来对抗鲨鱼的东西,最后老人想:

“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

希望是梦,是因为战斗得太艰难,太惨烈,太折磨,以至于恨不得从未经历和发生过,但每一次的喟叹都不是以消沉告终,而是不断对自我的鼓励。在这种情绪的纠缠中,最终老人的心理一次次变得强大,不是无视危险,而是直面危险。

(二)在生存诉求和内心善良的斗争中突破和成长

这种情感首先体现在老人杀死大马林鱼这件事情上。小说中有一段关于此的重要的内心独白:

“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他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他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他就不算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

这段内心独白,老人没有说“我”,而是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是面对自己的一种审视视角,把自己作为对象来剖析,老人因为杀死大马林鱼内心产生了负罪感,为了缓解这种负罪感,老人给自己找到了两个层面的理由,一是养活自己、卖给别人、守卫自尊的叠加,这是作为一名渔夫从生理生存到心理生存的基本诉求;活着和死后都敬爱大马林鱼,这是老人将其视为值得尊重的生命而得出的结论,在老人来看,只要尊重,那么杀死它也不是罪过,但内心还是有不忍和犹豫,最后那一句不确定的问句“要么是更大的罪过?”便是明证。可见,与杀死自己厌恶的对手相比,杀死自己“敬爱”的事物其实更考验内心,老人此时是在生存诉求和自己的善良中作斗争,是走向冷酷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世上求生存,在充满危险的大海中求生存,让自己拥有冷酷的一面,是必不可少的成长,这是一种光明磊落的冷酷。

同样的不忍,还表现在老人杀死第一条尖齿鲨时。老人说:“我杀了它是出于自卫”“而且我干得很干净利落”。这两句话的内在声音就是“我是迫于无奈,并非故意,而且我让它没有经历太多痛苦”。深层原因还是老人对杀死鲨鱼产生了不忍之心。究其原因,小说中有两处语句可以关注:

“老人知道它死定了,可它还不肯听天由命。它肚皮朝上,扑打着尾巴,嘴巴嘎吱作响,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在海上溅起白色的浪花。”

对手的强大也就是自己的强大。这条尖齿鲨与老人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那就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易倒下。所以老人才说:

“它不是食腐动物,也不像某些鲨鱼那样,游来游去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它美丽而崇高,无所畏惧。”

言语中,老人对这条尖齿鲨满心崇敬,杀死自己崇敬的对手,是一种淬炼,淬炼是对自我艰难地突破,所以在此后的四个回合的搏斗中,老人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悔过,因为老人已经战胜内心的不忍,实现了硬汉的成长。

三、突破小说具体形象,完成“八分之七”的成长

成长的主体,既是老人,也是读者。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凡是艺术的表现都是‘象征’,凡是艺术的象征都是暗示,凡是艺术的暗示都是以有限寓无限”[1]。此言虽是就诗而论,但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均可行。优秀的象征表现在带给人联想和思索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老人与海》中,老人、鲨鱼、海,都是伟大的形象,同时也是伟大的象征。走进他们,我们可以从其特点和暗示入手。

先看老人,年龄大,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渔夫,最后为了生存和尊严毅然出海。在海上,老人与大马林鱼交手,而后为了保护大马林鱼又不断与鲨鱼交手,最后拖着一副鱼骨架回到村庄。这一个以弱对强但永不言败的过程,不仅是老人的,更是我们每一个面对生存之困的人内在坚挺的一面。我们在实现目标时,需要全力以赴,在守卫成果时,依然需要拼尽全力奋不顾身,我们有勇敢、有退缩;有坚强、有软弱。但这是浅层的暗示,深层的意蕴是什么呢?为什么海明威一定要选择“老人”?为何不是“年轻人”?不是“渔夫与海”?这就要看“老人”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独特性,老人是生命走到暮年但生命经验走到丰年的时刻,老人之困其实是生命恒久之困,我们带着毕生的经验进入暮年,是不是就可以规避生存的挑战?是不是就可以安享晚年?圣地亚哥告诉我们,不是的,我们依然面临怎样活着的考验和叩问,这种考验不会因为你是一个老人就善待你,就对你手下留情,相反,这种叩问因为衰老带来的生理需求渐弱、心理需求渐强,反而显得愈加震动心弦。

再看鲨鱼,凶猛、无畏、强大。但不是所有的鲨鱼都是一般模样,他们当中有崇高而美丽、不吃腐肉的尖齿鲨,也有吃腐肉,饿极了连船桨和船舵都会咬的加拉诺鲨,他们只为生存便可奋不顾身。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包罗万象,有高尚者,也有卑下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对手,无论光明与否,你均需迎战;但他们也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催化剂,甚至成为高尚者墓志铭上的背景。

最后是大海。广博、浩瀚,是渔夫施展抱负的空间,也是大马林鱼生长的场域,更是鲨鱼驰骋的家园。大海是无情的,它不会偏爱任何一方,在它的胸怀中,生存还是毁灭,是你自己的事情。大海就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自然,我们都在其中接受挑战,我们也只能在其中自我实现。

回望《老人与海》,这是一个生存与征服的故事,是一个精神力量战胜生理力量的故事,是一个成长战胜成功的故事。孤独的老渔父——远海的鲨鱼,这其实已经形成一种必然的命运,但圣地亚哥用他不断突破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行动,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个体生命意志对命运的反抗,这让他的生命拥有了崇高感。

但是圣地亚哥也有成长后也没能突破的桎梏,那就是一直拴在小船边,从未舍得解开绳索的大鱼,哪怕最后只是一副巨骨。为何一定要带它回家?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证明——证明老人捕到大鱼,在海上危险的力战,都绝非虚言,证明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渔夫。这是价值感的外在认可,老人自始至终都没能突破。成长,永远在路上。能够由圣地亚哥这个真实且具体的形象引发深思,也是我们的成长,这背后的“八分之七”,空间很广博!

注释:

[1]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16年,第114页。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