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到这里的文化了吗?

作者: 崔益林

又一次执教朱德总司令的《回忆我的母亲》,再度引发我的追问:这只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吗?思来想去,总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我没有发现的东西,于是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读文本,最后总算读出了一点东西,每当我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总是长吁一口气:原来,还有这些玄妙,以前我怎么就没有读出来呢?原来是这样啊!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我在执教《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得到大方之家的批评指正。

一、家风文化,直抵作者成长的基因

朱德,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你读到这里的文化了吗?0

那么,朱德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伟人呢?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朱德的这篇散文中找到他成长为伟人的密码呢?

下面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是什么吗?

生:是“母亲勤劳的一生”。

师:那母亲的“勤劳”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持续“一生”的“勤劳”的?

毋庸置疑,这样的发问,其实对学生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关键是从学生所找到的这些句子中,挖掘出“一生”“勤劳”背后的内容,这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最为关键的内容。

文章有两处重点写“勤奋”,一处写“一生”。它们分别是: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每天天不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接着……接着……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也许并没有从这几句话中发现“我能记忆时起”“有规律有组织”“不允许”“另一封”等重要的词眼,于是我接着问。

师:同学们,作者朱德为什么要交代“我能记忆时起”?后面为什么又要交代“另一封”呢?

生: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的“勤劳”以及“一生”的勤劳。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就是母亲勤劳的美德不仅留在作者的记忆里,同样也留在后辈的记忆里。

是的,母亲的勤劳是“一生”的,但是这种一生的勤劳是与生俱来的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接着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并不怀疑,母亲一生的勤劳,母亲是个“好劳动”,但是我要发问的是母亲的这种勤劳的品质是天生的吗?

生:不是。

师:理由是什么?

生:这就是文章第二处重点写“勤劳”的部分。母亲的勤劳源于祖父、祖母的良好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师:很不错,是的,这就是母亲之所以勤劳一生的密码,更是作者“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密码。

师:那我再问,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成功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吗?

生:我想应该就是家风的传承。

(这时的教室,不仅出现了学生的掌声,甚至后面听课的老师也纷纷点头,言谈举止之间,看得出大家对这位同学答案的满意度。)

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1]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家训家教、家礼家德等家文化元素教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是家风文化的表征,而家风文化的这些表征正是朱德在文章中所说的“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家风文化所体现的承继性、民族性与时代性[2]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3]。《回忆我的母亲》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示范。

二、孝道文化,激发作者革命的动力

前面我们分析到,《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但是它更是一篇祭文,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这样的:

1944年农历2月15日戊时左右,84岁高龄的钟太夫人,在安详中去世,去世之前还在不停地给儿孙们念叨不在自己身边的朱德。

当钟太夫人仙逝的消息传到延安的时候,一直为祖国解放而奔波劳碌的朱德悲痛万分,一挥而就写成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以示祭奠。

无疑这是一个孝子宣传孝道的深情力作,是对母亲最深远的思念、最深刻的追忆、最沉痛最温暖的眷恋、最高尚最真诚的礼赞,是对伟大母爱和千古孝道最完美的解读,是对人间亲情和大爱的倾情巨献。

那么,文章是如何来体现朱德的这种孝道的呢?

请看下面的这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朱德的孝道的呢?

生:我觉得有第②段,“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师:还有吗?

生:“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生:“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

生:“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师:同学们,关于孝道,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你觉得朱德爷爷做到了吗?

生:做到了。

师:但是中国还有句古话,说的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朱德爷爷做到“忠孝两全”了吗?

生(沉思片刻):没有。

师:是的,那朱德爷爷是怎么做的呢?朱德爷爷对母亲的忠孝,不只是表现在对母亲的怀念和礼赞上,文章在孝道的弘扬上,朱德做出了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做法。那就是他把对母亲的尽忠用来尽忠谁了?

生: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是的呀,朱德在文章的最后将这种孝道文化升华到了极致,他把对母亲的怀念升华为尽忠民族和人民之义,这样的孝道,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吗?

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历久弥新,因为它不仅是家庭的重要价值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今天我们把朱德对母亲的尽忠用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孝行进行延伸,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培养一种行为,一种尽忠尽孝的良好品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4]“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6]无一不是指向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孝道教育的延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月两月的工作,而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坚守,需要我们付出努力,需要我们尽心尽力来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好孩子语文知识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给他们一些孝道方面教育的延伸,培养一些孝道行为,这也是社会和家长所期望的,也是我们的责任使然,责任担当。

三、纪年文化,见证作者奋斗的足迹

我们知道,《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出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同时又兼顾了体现母亲崇高品德的几个方面。

那么这篇文章叙述了母亲经历的哪些事情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我能记忆时起,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忙碌”的人;

1895—1900前后,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表现出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之人的反感。

1905,节衣缩食,供子读书;

1908,支持我、慰勉我参加革命;

1909,母亲独自劳动;

1919,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1924-1927,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1937,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1943(去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甚望见你一面”;

1943(去年),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1944,86岁去世。

但是,大家在梳理这个时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在按照时间叙述母亲经历的时候,并不全是按照我们上面所列举的这些经历来呈现时间的,而是把有些具体的时间用括号来表示的。

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这里面也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纪年法,为了让学生也能厘清这个时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下面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朱德的这篇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母亲“勤劳的一生”的?

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标注时间的呢?

生1:1900年,1895年,还有1908年,1909年……

生2:不仅仅是这样标注的。

师:那是如何表示的?

生:庚子年,乙未年,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最后还有民国八年……

师:那你能说出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来标注时间吗?

生:……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而这个恰恰又是朱德这篇文章的又一大文化亮点,它传递的是又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那就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年法。

中国常见纪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现在通用的一种纪年法,就是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以公元元年为界(没有公元零年的说法),向后推算,称为公元XX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XX年。所以文章中出现了刚才生1所说的“1900年,1895年,还有1908年……”这种纪年法。比如,今年是公元2024年,记作“2024年”。这种纪年法还有一个规定,就是每100年为一个世纪。

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2属相。60年为一个轮回。文章中先后出现“庚子年”“乙未年”,就是这种纪年法。2024年是甲辰龙年,2025年是乙巳蛇年。

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帝王在位时都要取年号,多数皇帝在位时只取一个,也有取多个的,然后根据年号进行纪年。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文章中出现的“光绪三十一年”“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就是这种纪年法。

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是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1912年记作中华民国元年,依次类推,经历了38年。文章中出现的“民国八年”就是这种纪年法。

当然,中国的纪年法还远不止这些。《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中国传统纪年方法的范例。从这些不同纪年方法所呈现的一个个时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还见证了我们伟大的朱德总司令投身革命的足迹。

总之,无论是家风,还是孝道,抑或是纪年,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透过这样一篇经典的散文,除了应该感受到朱德对母亲的那份大爱,还应该认真品味文章所传递的文化意蕴。

注释:

[1]陈延斌:《培塑新时代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红旗文稿》,2020年第6期,第33页。

[2]张琳:《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5日,第11版。

[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9页,第2页,第4页,第9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