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敖思芬 金木根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但一段时间以来,受教育功利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劳育的特殊育人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青少年一代不热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并不鲜见。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除劳动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1]。同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2]。这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育由此成为当下劳动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劳动,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早在先秦的《弹歌》中,远古人民就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狩猎的过程。由此而言,古诗词与劳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在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1.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作为劳动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集中反映,许多古诗词中包含了对农事、农作物、农具、农时等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详尽描绘。如《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包含了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农时知识。又如翁卷的《乡村四月》也包含了四月种桑插秧这样的农时和农作物知识。还有一些古诗词描写了锄头、纺车等劳动工具及种瓜、采莲、织鸡笼等农业生产技能。上述古诗词中所涉及的生产知识和技能,虽然有些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了,但依旧能够成为劳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古诗词以了解相关农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劳动文化的传承。

2.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112首古诗词中,涉及到劳动教育的古诗词至少19篇。在这些诗歌中,有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描写。如《悯农(其一)》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通过劳动,一粒粟可以变成万颗子,这就是劳动的神奇力量。也有对劳动人民同情,如《江上渔者》通过对打鱼人出生入死在惊涛骇浪中搏斗的险境与艰辛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有一部分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强烈的谴责和批判,如《悯农(其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等。对这些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正确劳动观念,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奢靡享乐的错误思想。

3.助力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除了描写劳动的艰辛外,还有大量描写劳作情趣、展现劳动之美的作品。如《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体现的是采莲的乐趣;《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体现的是放牧的快乐;《清平乐·村居》描绘的是一家五口劳作休息的和谐温馨画面。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美好与快乐,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自觉劳动的意识。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劳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综合育人价值,因而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但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教师的渗透意识薄弱,劳育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是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执行者,他们的渗透意识和劳育素养势必影响到教育渗透的效果。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觉得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必要,但多数未曾将其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且部分教师的渗透意识比较薄弱,劳育素养有待提高。

在“您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否融入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这一项调查中,经常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19.58%,偶尔融入的教师占比为52.38%,很少融入的教师占比为18.52%,从未融入的教师占比为9.52%(见表1)。由此可见,教师把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识还比较薄弱。部分一线教师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会增加备课负担,因而积极性比较低。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0

“您是否学习过中共中央、国务院或教育部印发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这一项调查显示,学校组织认真解读过的占比仅为30.69%,自己学过的占比为13.76%,没学过的占比为47.09%,不清楚这些文件的占比为8.47%(见图表2)。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国家的劳动教育政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学校组织认真解读过和自己学过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的教师占比仅为44.45%,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劳育素养。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1

目前,在小学,还存在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手段的现象。在“您在工作中有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吗?”的调查中,从不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方式的教师占比为46.03%,偶尔会这样做的教师占比为47.62%,经常这样做的教师占比为6.35%。将劳动作为惩罚工具,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情绪,会导致“劳而不教”的后果。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劳动教育异化的现象,根源在于教师对劳动教育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劳育素养不高。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2

2.教学未把握好两者融入的“度”,使得古诗词教学的独特性丧失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可理解为劳动教育自然地融合进入学科课程中,互相结合、相辅相成,进而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的双重目标”[3],它不是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简单相加,而“应该建立在保持学科教学课程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以较小范围内的教学结构调整,达到同一教学过程实现多重育人价值和教学目标的目的”[4]。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也不能对古诗词教学本身的结构进行大幅度的改变,从而使古诗词教学的独特性丧失。根据调查发现,当前的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出现了大幅度改变诗歌原有教学结构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割裂甚至是不恰当的行为,从而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独特性的丧失。如,有老师为了融入劳动教育,在高鼎《村居》的教学中加入了“风筝的制作方法和过程”这一环节,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情境与诵读文章等古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基本上一带而过,很显然这种教学安排是本末倒置的。古诗词的教学目标重在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以体味和理解诗意。《村居》这首诗中提到的“纸鸢”虽和劳动有一定联系,但从中挖掘出制作风筝的劳动技能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无疑偏离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从而也使得古诗词教学的独特性丧失。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融入的效果不理想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大部分教师主要还是采用讲授法,这不仅与古诗词教学的特性不相符,而且由于缺乏创意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融入的效果。在“您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的调查中,使用讲授法的教师占比最大,达到了55.55%,而使用情境创设、诗画结合等方法的教师人数加在一起仅44.45%。(见表4)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3

将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自然也就无法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缺乏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目标缺失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目前无论是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教”或“学”都缺乏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现有的古诗词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大多侧重于对古诗词内容的记忆、理解与鉴赏,劳育目标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忽略。这种片面追求知识掌握与应试技巧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造力。对教师的评价亦如此,目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尚未把有无融入劳育作为一项评价内容。在收集到的大量古诗词教学课例中,劳育目标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加强宣传指导,提高教师劳育素养

教师是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教师劳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融入的效果。在“您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的调查中,认为缺乏劳育相关知识、渗透意识的教师占比分别为47.09%、39.15%,没有时间渗透的教师占比仅为10.58%。(见表5)由此可见,教师缺乏相关的劳育知识和渗透意识是影响劳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宣传指导,提高教师的劳育素养。首先,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同时,学校还要指导教师学习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以提高教师的劳育素养,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学校还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给教师以切实的帮助指导,从而提高融入效果。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4

2.正确把握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度”,保留其教学的独特性

把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是指在保留古诗词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把劳动教育适时恰当地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古诗词教学和劳育的双重目标,实现双赢。因此教师在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把握“度”,要保持古诗词教学的独特目标与价值。不能本末倒置,把古诗词课变成劳动技能课,更不能脱离古诗词教学的独特性。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的教学目标在于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来实现。就此而言,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时需特别关注古诗词教学的特殊性。如果是要融入相关的劳动知识,教师可以花少量的时间讲解;如果要融入的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则可以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和展开想象来实现。如在翁卷《乡村四月》这首诗中,有“农时”和体会农民的艰苦辛劳两个劳动教育元素,关于四月养蚕、采桑、插秧这个农时知识,教师稍作讲解即可,而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苦辛劳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实现,教师要抓住“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的“闲人少、才、又”这几个关键词的品味来实现。

3.丰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提高其融入的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和在古诗词教学中劳动教育融入的实际情况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融入的仅仅是相关的劳动知识,则可以用讲授法。如果融入的是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则可以用情境创设法、诵读涵咏法、想象联想法、诗画结合法。这几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如教《悯农(其二)》时,由于城市的学生大都没有在烈日下参加劳动的体验,一年级的学生要从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想象联想法,让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文字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设想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劳动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的优良品质。

4.建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评价体系,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融入效果、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的双重育人价值具有重大作用。这种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在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中,应该把教师是否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学校可以进行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优秀案例评选,并把评选的结果作为评定职称的业绩材料。教师在把劳动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劳动教育目标,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中要把是否达到了劳动教育目标一并放入课时教学目标中进行检测。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可以通过调查法、观察法对学生的劳动意识、自觉性、劳动态度进行评价。学期结束后,则可以通过测验对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及对诗词中所表达劳动情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年3月27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http://www.moe. gov. cn / srcsite / A26 / jcj_kcjcgh / 202007 / t20200715_472808.html,2020年7月15日。

[3][4]赵枫:《把好学科教学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度”》,《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第11期,第29页,第29页。

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SZUYSYW2023-11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敖思芬)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金木根)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