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笔”非淡笔,自有奇崛意
作者: 周群英“闲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金圣叹提出的。其在《水浒传》第十二回评论中提到:“故篇中凡写梁中书加意杨志处,文虽少,是正笔;写与周瑾、索超比试处,文虽绚烂纵横,是闲笔。”那究竟何谓闲笔?文艺学理论大师童庆炳是如此界定的:“闲笔就是在叙事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作家贾平凹也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见,“闲笔”就是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可有可无,却蕴含着深刻内涵的语句。
“闲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应用。那么在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闲笔”又有哪些艺术效果呢?
一、调节叙述节奏,让情节张弛有度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文章前半段讲述的是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变更时辰,改变路线,可谓用心良苦。但他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军汉们动辄打骂,导致军汉们心生怨怼。最终,军汉们拒绝赶路,在最热时分歇在了地势险峻、强人出没的黄林岗松树林,内部矛盾激化,让人不禁为单打独斗的杨志捏把汗。而此时,晁盖一行人扮作客商出现并主动暴露,引得杨志怀疑并上前查看,剑拔弩张,双方较量一触即发,至此,读者的阅读兴趣正浓,脑海中早已浮现出了一场血雨腥风。然而作者却在此时宕开一笔,撇开对峙的双方,让一位新角色出场。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一个挑酒汉子晃荡着酒桶、唱着歌,悠闲地出场了。此时此刻,读者的脑海中又闪出诸多问号:此人是谁?为何会在此时出现在荒郊野岭?读者还沉浸在刚刚即将爆发的“战争”中,本以为会有一出好戏上场,迎来的却是客商军汉馋酒买酒的生活气息。挑酒汉子的这首歌就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处“闲笔”,冲淡了杀气,带来了烟火气,缓解了紧张的氛围,让叙事节奏变得舒缓。同时这处“闲笔”也让故事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读者对后面的情节产生了更高的阅读期待。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诸葛亮出山,是后来赤壁鏖战、三国鼎立的关键。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亲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以一见。此文第一部分就是记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前两次拜访,过程曲折,刘备多次乘兴而至,却败兴而归。而这层层铺垫渲染,也极大地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使得读者对诸葛亮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让读者迫不及待想一睹孔明的尊容。至此,作者并未直接让孔明出场,而是让其吟诗一首,设计了一处“闲笔”: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刘备等人立了一个时辰,孔明终于醒了,终于可以露出真容。可是作者却急事缓出,不断调动读者的审美期待,不见其人,先闻其诗。此处“闲笔”很好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延宕情节,改变了文章的叙事节奏。
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侃侃而谈,分析精彩绝伦,刘备赞其为“真万古之人不及也!”。文章节奏变得高亢激越。而此时文中又引用了一首诗来对诸葛亮进行评点。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这处“闲笔”让文章突然收束,故事节奏又得以舒缓,使得故事情节张弛有度、松紧自如。
二、推动故事发展,使情节曲折有致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在去哲尔赛岛的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重点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由富变穷后的心理变化。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
在文中,于勒叔叔是线索人物,若瑟夫是叙述者和代言人,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自然而然,这些人物需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但在这些人之外,文章还多次提及了若瑟夫的两个姐姐:
姐姐们都是自己缝制连衣裙,为了买十五生丁一米的花边也要商量很久。
文章开头交代姐姐自己做衣服这一细节,点明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窘迫的处境,因为穷困才更期待救世主的到来,所以这处“闲笔”为后文热切期盼富裕的叔叔于勒回来的情节作了铺垫。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
文章中间交代了二姐的婚事,因穷困嫁不出去的姐姐却因于勒的一封信被一个公务员看中了,这个情节本身就具有讽刺性。而正因为姐姐婚事的促成,才有了接下来哲尔赛岛的旅行以及与于勒相遇的情节,所以这处“闲笔”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趣味横生。
我母亲犹豫不决,因为又要破费了;可是我的两个姐姐立刻表示同意。
在去往岛上的海轮上,父亲被两位太太对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就是因为有两个姐姐的赞成,才有后文和于勒相遇相认的情节。在此文中,看似描写笔墨甚少、可有可无的姐姐,实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有致的作用。可见闲笔不闲,闲笔可使故事变得曲折而不离奇。
《变色龙》通过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如同变色龙般不断变化的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在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最初是摆出一副公正的面孔,决定惩办狗的主人,要为受害人赫留金伸张正义。可是人群中却传来一个声音:
“这条狗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一听说狗好像是将军家的,他便立马改变了态度替狗辩护起来。围观群众的话语本无关紧要,不要搭理便是,但在这里却促使了断案者奥楚蔑洛夫态度的转变,使得故事情节发生转折。这是作者设计的一处“闲笔”。
而当巡警拿不准主意,不确定狗是不是将军家的时候,人群中有人很肯定地说是将军家的。此前还在咒骂小狗、扬言要为赫留金做主的奥楚蔑洛夫完成了他的第四次态度改变。
“没错儿,是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这处“闲笔”安排使得文章情节得以推动,故事情节变得一波三折。在此文中,围观群众本就是置身事外看热闹的群体,无关紧要,可作者却为他们安排了两句台词,这两处“闲笔”使得此文情节跌宕起伏,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可见文章中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可以体现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能使平淡无奇的故事变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深化文章题旨,延伸文本思想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去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文中“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略显多余且答非所问。是夜大雪,人鸟声俱绝,与人在西湖上相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张岱却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金陵客热情豪爽,张岱却有点清冷忧郁,说明张岱并不觉得对方是知己,抑或是他的内心怅惘无人能懂。临行前,他问对方姓甚名谁,对方就回答说他们来自金陵,答非所问,意欲何如?其实并非答非所问,而是张岱有意略去问答,只留下了金陵,为什么张岱只留下金陵?因为在意!金陵就是南京,是明朝的首都,是张岱的故国之都。张岱晚年追忆前尘往事,故国已灭亡,可他依然延用金陵的名称并记录下来,可见他永远难忘的是早已沦陷的故国之都,忘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忘不了午夜梦回之时的故园。所以这处“闲笔”表现出作者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延伸了文章的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诚挚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在文中,长妈妈是主人公,作者叙述了诸多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也由嫌弃厌恶转为感激敬佩。但在文章中,作者还用了近三百字描写另外一位人物——远房叔祖。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对长妈妈情感的转变就是大字不识的长妈妈为我寻来了“三哼经”,而就是远房叔祖激发了我对《山海经》的兴趣。那么远房叔祖的安排只有这一用意吗?这处描写看似是“闲笔”,实则有深意。
远房叔祖喜欢养花,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在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氛围下,他不随流俗,有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叔祖的书都是《山海经》这类有着有趣图画和奇幻故事的书,这在当时是不被认同的。当时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呢?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孩子们上学念的都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这类晦涩难懂的书。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也提到:“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长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可见,封建制度下,儿童读物受到极大的限制,儿童的求知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在《五猖会》中,鲁迅记叙自己要去看五猖会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被父亲命令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一盆冷水把兴致全浇灭了。可见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在讲究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叔祖却很爱和孩子们交往,还唤孩子们“小友”,还经常给孩子们讲《山海经》里有趣的故事。叔祖的这些举措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些有趣的图画和奇幻的故事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更尊重和保护了孩子们的天性。远房叔祖这样的人是被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远房叔祖这处“闲笔”的安排,不仅为后文“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对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后的感激作了铺垫,更是表达了鲁迅对儿童读物被限制和儿童天性被压抑的批判。此文的“闲笔”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延伸了文章的思想。
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里说:“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了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尽了。”可见闲笔如枝叶,红花还须枝叶扶。缺少了“闲笔”,文章将失去生命力,变得黯淡无光,了然无味。恰到好处的闲笔可使文章枝叶横斜,摇曳生姿,充满生机活力。因此,课文中的闲来之笔,看似与主线故事无多大关系,实际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这些“闲笔”能推动情节发展,让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还能调节文章的叙述节奏,使文章情节张弛有度,松紧自如;还能深化题旨,延伸思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应注重对“闲笔”的理解和赏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独特用心。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