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分层,解锁高考阅读人物心理分析题

作者: 韩莹

2018年起,语文高考试题开始频密地对鉴赏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进行考查。命题形式主要针对文本局部,由直接设问“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逐渐演化到结合具体情境设问,如2022年新课标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2023年新课标Ⅰ卷“‘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这一考点对小说人物的考查,由显性的外在言行和神态等转向内在的心理状态、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质,以考查学生的同理心、共情力。笔者认为,快速而准确地划分出文本的层次脉络是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层次脉络划分依文而定,结合文本特点和设题的关键词,可帮助考生在考场上提高解题效率。

一、以事情发展的过程划分层次

传统叙事类文本一般而言具有较为丰富的故事场景,情节发展变化层次鲜明,呈现以故事为中心的纵式结构,倾向于以外部世界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即以全知视角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阅读题干中明确指出了事件,事件发展的过程即可为层次划分的依据。事件的发展过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层次,结合文本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则可概括出人物心理状态。

以2018年全国课标Ⅱ卷第5题为例。“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如何划分层次呢?可依据题干中的“看有声电影的经过”,将小说情节划分为“根本不想看”“才想开开眼”“看有声电影”“谈论有声电影”四个阶段,再结合“新奇事物”定向分析其心态。

(1)二姐还没有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接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2)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3)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

(11)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第一层:开端。第(1)段,从“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可见她未经亲身了解便妄下断言,自以为是的小市民心态跃然纸上。第二层:发展。第(2)段,“据说”一词,表明她想看的缘由并非自己的求知欲,而是“人有我有”“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第三层:高潮。第(3)至(10)段,十二点准备出发,找眼镜、钮子、小秃,三点一刻才到电影院,到了影院,给小顺买糖,互相让座,谈论二姥姥的后事等,一大家子人并没有看电影就已经结束了。可见人物对电影并不真正感兴趣。读者可类比现实生活中“到此一游”的现象,以把握和理解其小市民的保守心态。第四层:结局。第(11)段,回到家中,二姐等人才想起并不知道有声电影讲了什么,当四姨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大家都赞叹不已。为什么大家并没看,却都赞叹不已呢?当然是不甘于人知己不知,害怕落后于人,胡乱评价。

据此,可得出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综上所述,学生在鉴赏传统叙事风格的文本时,要抓住情节发展去分析提炼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以文中出现的对象划分层次

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突破传统叙事特点,以人物为中心构成跳跃式结构,诗化小说进入命题者的视野。这类文本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情节的发展变化不够鲜明,不满足于讲故事,而更注重讲故事的技巧。与传统叙事不同,这类文本有大量的自述性表达,通过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想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节多是残缺开放的,意在让读者进行多向性解读。

此类文本中出现的不同人与物,可能是引发人物内心波澜的关键。考生可细读文本,分析文本内容的特点,以文本中出现的不同人与物为突破口划分出不同层次,剖析人物复杂的情感。

如2020年全国课标Ⅱ卷第8题:“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文本画线部分主要描绘了古籍修复师老董带着“我”捡橡碗时回忆往事。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这里,而今老董带“我”来到这里,由此产生无限感慨。此处,叙事是通过对话来体现,叙事的节奏加快,人物的内心变化跨度大。

(1)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2)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3)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4)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5)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6)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7)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如何通过分层来探究上述人物复杂的心情呢?笔者认为可围绕文段中句子的主语“橡树”“我”“你爷爷”这三个物、人,将文段分成三层。第一层:“这么多年”“寿数长”两处表现出橡树历经时光的流逝,依旧蓊郁,从而表达了老董对再见“橡树”的感慨,引发物是人非之感。第二层:其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老董据此追忆自己职业的起点,不由心生感慨。第三层:“我”的出现、“老馆长的后人”,表现出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和感恩。“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沧海桑田之感就此涌现。

再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也可适用此法来分类梳理,界定层次,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本段以“儿子”这一人物为中心展开散点叙述,段落中出现了不少事物对象,可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和分类剖析进而划分文本层次。第一类:“太阳(把你烤透)”“腰(恨不得把腰扔了)”“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可以归纳为农业劳动的艰辛使身体疲累,也会使人的身体强健、使人突破认知的局限。“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可推导出农业劳动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让人放下对农业劳动的轻视。第二类:“大锹、锤子、刀、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可以归纳为基本的劳动工具和传统的五谷粮食,需要珍视,不可抛弃。第三类“猪、鸡、鸭、鹅”是家畜家禽类动物,结合“杵声、太阳”,其共同反映了完成农耕劳动后,田园生活中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第四类:“大地”,令人领悟到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基本保障。

综合本段,可见文本意指处于城市化之中的青年们应深刻认识农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可忘本。

三、以人物和事件发展相结合划分层次

进入智能时代,科幻作品也受到高考青睐。科幻小说淡化人物,强调科学与幻想性的融合、科学元素与人文思考的协调,既有精巧的构思,也有出彩的叙事。此外,统编教材中的《百年孤独》(节选)也为学生打开了小说风格的一片新天地。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运用了象征、意识流等现代派文学手法,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这两类作品在高中学生阅读鉴赏时有一定的难度,可结合情节和人物这两种维度帮助学生进行鉴赏分析,以“窥见真容”。

此类文本中,出现不同人物对象,往往意味着事情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必须结合人和事发展变化一起来考虑,方能达成精准分析。

以2018年全国课标Ⅲ卷第5题为例,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1)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

(9)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10)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

(33)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34)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媽然一笑。

……

(39)“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按事情发展过程来梳理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层:先行者认为地球已经毁灭却仍坚持飞回地球,表明他虽然悲伤,却仍希望有奇迹发生。第二层:当他收到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后,幻想地球上可能还有生命和城市,随后又失望,认为还是虚拟世界中,那个女孩是个小骗子。第三层:存活的姑娘和人们关切地看着他,与他互动对话,使他相信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消失。

按不同人物对象出现来划分,文本中出现的只有“先行者”“姑娘”“人群”,可据此来分析。文本层次作如下处理:文本中首先出场的人物是“先行者”,他认为自己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接着出现了“广场上的人海和一个姑娘”,而后先行者还是以为自己是“最后一个人类”,直至结尾先行者相信“人类还在”。考生可据此分析,新的人物对象出现使先行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心理变化过程: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认为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个人,一方面既心存侥幸,一方面也深信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是“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它通过引导考生分析人物心理世界的变化,在文本阅读情境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可以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象等维度进行文本细读,划分出文本的层次脉络,从而准确全面地解析这类题目。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