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晒秋乡情浓 晒秋,是苏中里下河乡村传统古朴的农事习俗,浸润着浓浓的乡愁,弥漫着浪漫风情和古典诗意。笸箩里的果实,串起来的丰收,晒场上的金黄,有如一幅幅色调明净的水彩画,陶醉了勤勉的农家,滋润了恬淡淳朴的乡村生活。
思域 | 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载体要素与落实机制 新课改背景下,“立德树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语言表达形式、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地渗透和落实该理念。同时,要对高中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
思域 | 巧分层,解锁高考阅读人物心理分析题 2018年起,语文高考试题开始频密地对鉴赏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进行考查。命题形式主要针对文本局部,由直接设问“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逐渐演化到结合具体情境设问,如2022年新课标
思域 | 基于五大素养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视-听-言-动”四维融入模式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近年来,课程思政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者多从课程与思政间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效果等展开讨论。如高德毅、宗爱东提出要将
思域 | 新时代高考作文的辩证导向 2024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
文境 | 借助符号化道具,探究小说多重主题 道具本为戏剧演出或拍摄电影等时所用的设备、器物,很多作家将其借鉴到文学创作中,巧妙地利用道具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叙事张力、艺术表现力,增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主旨内涵的深刻性。文学作品中的道具不仅具有物件本
文境 | 基于显性和隐性层面的革命传统题材文本解读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多描写和反映革命先辈、英雄的生平事迹。革命文化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内容,
文境 | 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故乡》人物解读 自1923年《故乡》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1],至今已有一百年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故乡》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应当突出审美创造的培养,但传统教学中的静态的人物形象对比,难以让学生产生个性
教法 | 悦读·跃读·越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整本书阅读”被郑重写入,并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目标、内容及要求。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拓展型学
教法 |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教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新课标明确提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
教法 | 问题导向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教学模式探索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
教法 | 借文本走进时代风云 解春秋礼与利之契合 【教学设想】《烛之武退秦师》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史传文,所在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单元导语”指出:“阅读史传文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写法 | “创意表达”写作课堂的多维诠释与创新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目标指向“审美创造”且综合体现其他三方面核心素养[1],并明确指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2]“尝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