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显性和隐性层面的革命传统题材文本解读
作者: 陈海丹 郑欣悦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大多描写和反映革命先辈、英雄的生平事迹。革命文化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的内容,前者直接呈现为典型的革命人物、革命历史事件等,而革命人物所具有的信仰、精神等隐性层面内容则难以从文字中直接读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革命文化是课程主题与载体形式之一,要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1]《八角楼上》和《朱德的扁担》收录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此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进行编排,对这两篇课文,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进行文本解读和革命传统教育。
一、以文体为辅,从显性层面把握文本结构
不同的体裁、主题和风格的文本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侧重点,其阅读价值和倾向也各有不同。曹禧修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中提到:“从思维的逻辑层面上讲,我们是从文本形式的层面入手以达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发现意义。”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逐渐深入到局部,最后又回归整体,方能对文本有更为透彻的把握。
线索是文章谋篇布局的工具,也是帮助解读文本的抓手。通常来说,文中反复出现的人或物大概率可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例如《八角楼上》三次描写的油灯:第一次,“灯就亮了”提示毛主席此时此刻正在工作的状态;第二次,“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说明他已经工作了好长时间,需要将灯芯再拨出来一点,让它得以继续燃烧;第三次,是“在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光辉著作”,预示毛主席将如同这清油灯一般照亮革命的道路,这普通的清油灯好似也闪着不寻常的光芒。此外标题有时也作为文章的线索存在,如《朱德的扁担》,从这一题目可知“扁担”在文中发挥重要作用。朱德挑粮、战士藏扁担、朱德写名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在捋顺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扁担”是读者窥见朱德人格魅力和智慧的重要线索。
从结构上看,《八角楼上》分为两个自然段,详略安排得当。第一个段落点明时间和住所,照应题目“八角楼上”。第二自然段对深夜工作的毛主席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虽没有一句对话,但质朴的描写却极具感染力。从一个全景镜头——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的毛主席,逐渐转到特写镜头——握笔、拨灯芯、凝视灯火、沉思、毯子滑落,极富画面感。《朱德的扁担》则有四个段落。第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以及当时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情况;接着表明粮食的重要战略地位,交代了要去挑粮的原因;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首先解释了战士藏扁担的原因,紧接着记叙了朱德以巧妙的方式向战士们表达出不要藏他扁担的意愿,以及他想和大家一块儿劳动的决心;最后一段虽只有一句话,却是在细微处见真情,在平凡中见非凡。
二、以语言为基,从显性层面走近革命先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语言学习的关键就在于感受、揣摩、品味语言。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也提到,要透过文本中的文字或文学意象,以此来探寻其中所隐蔽的精髓之处。
《八角楼上》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毛主席在茅坪村里的工作场所,“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从“夜幕降临”“灯亮”“每当……就……”,可见毛主席夜以继日工作之艰辛。
此外,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可以从其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着手。结合课文插图“不灭的明灯”以及时间、外貌描写如“寒冬腊月的深夜”“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等,画面感扑面而来:在寒冷的深夜里,毛主席身穿薄衣,不畏严寒在昏暗的灯火下坚持写作。“凝视着这星星之火”,这里的“星星之火”指油灯的火光,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毛主席透过这微弱星火看到的是什么呢?也许是那有燎原之势的革命前景。虽然当时我们的革命力量犹如星星之火那么微小,但毛主席仍然坚持、仍然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连……也……”,在寒冷的冬天里,起保暖作用的薄毯滑下,也竟没有注意到,可见毛主席忘我工作状态的深入。而教材课文插图右上角的题字“不灭的明灯”,其中正蕴含着多重意味,可以指八角楼上那盏每当夜幕降临就会亮起的灯光,也可以是毛主席写下指引革命方向的许多光辉著作,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对毛主席的赞美,他就像那永不灭的灯火,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朱德的扁担》一文语言简洁、真挚,主要讲述了为巩固井冈山根据地,保障粮食的供给,朱德同志不怕艰难,与战士共同去茅坪挑粮的故事。“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可见当时处境之危险。“来回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大家都争着去”则形成了一个矛盾,虽然挑粮困难重重,但同志们依然争相前去,革命战士们不怕困难、“自找苦吃”的勇气和对劳动的热情溢于言表。“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在这一系列动宾短语之中,展现出了朱德同志亲担重任、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群众的品质。“也”字是对他晚上整夜整夜研究怎么打仗,白天还要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这种情况的强调,也是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担粮,一起战斗、一起劳动的体现;“整夜”这一词语的重复,可以解读为入夜了、夜深了、凌晨了、天亮了的时候朱德同志还在研究如何打仗,更显出朱德同志作为领导人的不辞辛劳;也为大家因为心疼他,从而藏起他的扁担作出了解释,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上字,大家便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在言语的细微处,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革命领导人,朱德同志通过他的实际行动表现出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出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和敬爱。
新课标指出,“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语言的斟酌,关注生活条件与人物行为之间产生的反差,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语文思维以及文学审美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一篇文章里面最打动人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许是多年之后仍铭记于读者内心的描写细节。以上两篇文章语言简洁直白,写“人”叙事贴近生活,富有艺术与思想价值。一方面,通过对革命英雄描写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有助于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在“以小见大”的故事叙述中,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语言描绘还原出真实生动的革命人物形象,从而走近革命先辈,感悟革命情怀。
三、以情感为线,从隐性层面学习革命精神
阅读不可以仅仅只停留在对文本字词句段篇的解读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文章想表达的情感。单纯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固然可以刻画出一个简易的人物形象,但如果要更进一步体会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学习,还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资料。回到历史的现场,在历史语境中去理解人物特征,也许更能体会到那段革命岁月的不易,更能体会出上述两篇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图。
《八角楼上》开头第一句就提到“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那是怎样的一个时期呢?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后,引兵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茅坪村的八角楼上,毛主席在此休息、办公、写作。当时缺少物资,再加上敌人的封锁,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3]《八角楼上》文章插图,描绘了毛主席在拨弄一根灯芯的情景,并配文“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在井冈山,大家都是用油灯来照明,毛主席如果按当时的规定,团、营、连以上干部晚上工作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却只用一盏只燃一根灯芯的清油灯。并在寒冬腊月里仅着单衣,披着薄毯,在这微弱如豆的灯光下书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
《朱德的扁担》一文不仅描绘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位革命领袖的形象,同时也刻画出他与战士之间的深厚情感。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带领队伍到达井冈山,顺利与毛泽东于井冈山会师,巩固扩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当时关于“糙米饭”和“南瓜汤”的歌谣就是井冈山时期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天每人五分钱的伙食费都难以为继。面对艰苦的条件,朱德同志并没有永居后方指挥,而是身处一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草鞋和斗笠是他坚韧精神的象征,而写有名字的扁担是他坚定不移的意志以及以身作则、和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的体现。“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是战士对朱德同志情感的直接表达。朱德赢得战士的尊敬和爱戴,归根于他的担当意识,与战士们共同面对危险时刻,既能挑大梁指挥战斗,也能挑扁担身先士卒。《朱德的扁担》“以小见大”,既刻画出了生动感人的朱德形象,又谱写了井冈山上官兵同甘苦的动人乐章。
小道具有大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对所描写的物品寄予丰富的意味,以期给读者传达更多的情意。从革命文化题材作品的隐性层面看,八角楼上的灯光、朱德的扁担,都闪耀、凝聚着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光辉,它们不仅仅只是代表一盏照明的灯、一根挑粮的工具,而是革命先辈们手执信念之灯、心燃奋斗之火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4]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两篇文章中,毛主席和朱德同志正是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自己脚下正在走的路满怀信心,才不惧困苦的条件,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能让井冈山之星火燃遍全国。井冈山军民在如此困苦的生存条件中展开了卓越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更彰显出了共产党人的奋斗本色。
叶澜说过:“学科、书本知识在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并且要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其育人功能,将素养的种子种植在学生心中。对革命传统题材文本进行解读不应只停留在显性层面的手法、人物形象等的描绘,更要进入隐性层面,看到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革命精神。把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教材中革命传统题材的文本才能在新时代更好“以文化人”,发挥其教育价值。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井冈山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JY19242)、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井冈山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XGSZ201909)、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2020jzyb-1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8页,第1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页。
[4]《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版。
[5]高维、郝林玉:《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基础教育》,2019年第1期,第62页。
[作者单位:(陈海丹)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欣悦)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