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教学

作者: 刘礼娜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新课标明确提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1]强调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教师“教”的缺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完成教学目标?新课标多次提到“撰写读书笔记”,可见撰写笔记应该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方式,而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很随意甚至没有落实,这就使得整本书阅读走向浅层甚至流于形式。一线教师可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积极探索《红楼梦》“读书笔记”新课型,以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一、深度学习:《红楼梦》阅读方式转向

(一)由走马观花式阅读到沉浸式阅读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2]这意味着,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持久地投入,不断地反思与调节,让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加强。《红楼梦》是白话文言文小说,阅读对于一些文言基础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红楼梦》一共一百二十回,可谓长篇巨制,学生要在一个学期内读完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教师只是布置阅读任务,而不加指导,或是象征性地上一两节激趣导读课,整本书阅读很容易流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很少有学生会因为兴趣沉浸于阅读之中。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去阅读《红楼梦》,以读书笔记的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沉浸式阅读,去驻足,去发现,去思考,去写作,充分利用课堂与周末时间进行阅读,坚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应该能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沉浸式阅读不同于“消遣式”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是“速读”与“精读”的完美结合,是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的阅读,是能以平静的美好的心态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是能通过想象进入小说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的阅读,也是能凝视文字并能激发鉴赏灵感和生活思考的阅读。

(二)由功利性阅读到生命体验式阅读

由于考试的压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功利化,如市期末统考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红楼梦》,教师常常会在平时的阅读课下发一些选择题给学生训练,沉重的作业负担反而让学生对小说《红楼梦》失去了阅读兴趣和耐心,为了应付考试,只能以读重点回目、情节概要、刷题替代真正的阅读。相反,深度学习是一种自主投入、身心愉悦的学习状态。同时,深度学习是“寻求意义与知识、经验的链接,发现共同的范式与原理,琢磨证据的检验与讨论的批判性,认识自我理解的水准”。[3]深度学习是有目的的追寻价值的学习,是能有效打通新知识与旧知识、勾连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情境的学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不应只是追求应对考试,而应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构建小说阅读方法并获得生命成长的精神营养。轻功利阅读,而重生命体验式阅读。这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读《红楼梦》,沉浸于书本当中,用想象勾连自己的生活场景与小说情节,实现与作者、文本的有效对话,并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读书成果,让阅读思维过程变成可见的学习过程。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

(三)由个体阅读到读写共同体构建

深度学习不仅仅体现个人学习的自主性,还重视“协同性学习”,重视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来组织学习活动,以“相互倾听”的方式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导读”,打破学生个体阅读教学模式,而尝试构建“协同性学习”整本书阅读共同体,确切地说是读写共同体。不仅仅是单纯地阅读,还应该写读书笔记。“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5]只有写下来才能真正地将所读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尤其是鉴赏性的文字和感想性的文字,能真正把自己的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化为“可见”。而融“鉴赏”与“感想”的读书笔记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读写结合”方式,是读之升华的很好展现,亦是写之成果的很好呈现,是语文学习“成就感”“获得感”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还不仅仅在个体的读写,更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倾听,学生在一个平等、美好的读写共同体中更有读写的动力、展示后的“成就感”和交流后的“获得感”。

二、读书笔记:《红楼梦》阅读教学实践

以读书笔记为载体,采用课内“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师生交流”、课外“组建《红楼梦》阅读小组”——“组内交流”——“班内展示”两种读写共同体交流模式。课内读书笔记指导课之前,给学生一周时间翻阅《红楼梦》,并写下自己阅读的困难点,基本是人物关系、人物评价、语言赏析、情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等几个方面的困惑,教师根据学情及小说阅读文体思维,将读书笔记的聚焦点定为“环境”“人物”“语言”“情节”等几个方面,采用“精彩段落摘抄”——“点评”——“感想”三步走式读书笔记。如教师课堂示范:

【精彩段落】于是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但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第十一回,P73)[6]

【点评】精妙绘景。首先从颜色角度看,有“黄”花,“白”柳,“红”叶,皆为鲜艳之色,自是让人眼花缭乱。其次看多种感官,“石中清流激湍”为听觉,“飘香”为嗅觉,“红叶翩翻”为视觉,且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花有树有莺啼,此皆为自然之物;还有“笙簧”有“罗绮”,为人文之物,更添雅致。如电影拍摄,步步移景,小桥,曲径,篱落,树头,疏林;由近及远,遥望东南,纵观西北,这便让景多了一些层次感。此等美景,赏景的人是何心情呢?凤姐“自看”“一步步行来赞赏”,可见赏景之人有雅兴、有雅趣、有雅致。作者为何要在凤姐探望秦氏病情之后,描绘如此一大段美景?如果换做正常人,刚探望完自己亲人的病,可有心情赏景?由此可窥凤姐是何等之人?全无心肺之人,人前一面,人后一套,此将凤姐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感想】表里如一。此段侧面写出凤姐为表里不一之人,刚从秦氏那哭着出来,转身就有心情赏景了。做人应当表里如一,最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种人,自然不可与之交心,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诚待人,我心无愧。”宋代朱熹有言:“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有为,思诚之本。”说到底,是心存善意,最爱老子那句“上善若水”。

首先,课堂给学生搭建可操作、可模仿的读书笔记范例支架,提供如“叙述视角、环境构建方法、人物手法、语言聚焦点”等小说阅读的核心知识系统,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阅读中去发现写景精妙、写人精妙、富有哲理等精彩段落,比如以上教师摘抄的是写景精妙的段落。第二,引导学生从“这样写的妙处”“为什么这样写”“可不可以那样写”等角度进行思考,用鉴赏性的文字进行点评。比如以上教师先从手法的角度进行点评,再联系前文探病情节从“作者为何这样写”来探究,可以发现“矛盾点”,王熙凤不同常人的一面:当面哭泣,一转身就有心情赏景了。第三,如何写感想呢?从文本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再联系自身经历或当下生活来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以上教师从王熙凤的为人特点,提炼一个主题:做人要表里如一,并联系生活发现和名人名言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的读书笔记示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读写的热情,在课堂上进行限时阅读和读书笔记实践,静心阅读,沉浸其中,速读与精读结合。然后再小组交流,推荐最佳读书笔记投影展示。如一个学生的课堂训练:

【精彩段落】(黛玉)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希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第二十六回,P175)

【点评】首先,以哀景衬哀情。“苍苔露冷”“风寒”“花阴”,此皆哀景也。此时寄人篱下的黛玉吃了闭门羹,心中万般委屈,在这般哀景映衬下,哀情倍增也,不禁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其次,运用拟人和夸张。此时宿鸟都被黛玉之哭声惊动,“不忍再听”,可见其哭声何其悲乎!真真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惊天动地之悲,此亦为夸张。第三,以诗结情,呼应前文。作者总能用诗句升华,并赞黛玉之“才貌世应稀”,此亦可见作者之“才情世应稀”。

【感想】也说哭。伤不能洗礼,哭也不能解决问题,再坚强的人也会哭。这场过后会成长,心智不再幼稚、弱小,伤疤是见证。道道留在心中的疤痕,会促使我们成为更强大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刻有人愿意为你停留,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是为别人而活,是为了自己而活。爱自己就要对自己好一点。狠一点,就会塑造更好的自己。在梦里,“我看着你模糊不清的身影,站在光里,我费尽全力向你追逐。直到你的身影不见,我才发现我早已经超越你。回首望去,发现原来那个在光里奋力奔跑的身影,是我吧?”不管怎么样,哭完后大步走就好了。

这个学生摘抄的是写人精彩段落,集中写黛玉吃闭门羹后的伤心情景,最能体现其“多愁善感”的一面。对手法的分析很精彩,且能模仿老师用“首先”“其次”等关联词,很有条理性,难能可贵的是能联想杜子美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进行类比分析。感想聚焦主题“哭”,更是写得洋洋洒洒,把青春期的善感、易感用散文化的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不乏一心向阳的正能量。

课堂的阅读时光总是很有限的,只是引导与触发,课外的阅读与交流才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阵地。学生自由组建《红楼梦》阅读小组,建微信学习群,周末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到微信群,学生在群内进行文字互评,并推选“每周阅读之星”。班级设《红楼梦》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墙,获得荣誉的学生读书笔记在班级复印展览。加强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开设“默契读书笔记展示课”,如果不同小组有同学同时摘抄了同一段精彩文字,并能从不同角度写感想,便进行投影展示,师生共同交流。如不少同学同时摘抄了第九回“闹学堂”的精彩段落,从不同角度写下感想:

【感想】冲动是魔鬼。《增广贤文》中有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而“忍”字终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有些人在受到言语攻击之后,是很难忍住不动手的,而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有时为了一时逞强,抡起身边的家伙就过去了,以此酿成大祸,而后又后悔莫及。本人还是很喜欢“宽容”这个词,许多事情当时很急很难无法过去,缓一缓,静一静,想一想,一切终将过去,没什么容不了的。(生1)

【感想】这一回中,薛蟠横行霸道,贾瑞、金荣等仗势欺人,学堂内留恋风情,谣言肆起。这等不良习气注定了贾府由盛转衰的结局,同时也警示我们谣言止于智者。只有学风优良、秩序良好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专心学习、茁壮成长;只有公平有序、政治清明的社会,才能使人民欣欣向荣,使国家蒸蒸日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为之向上的精神品质。(生2)

【感想】贾瑞作为家学的暂时管理人,非但没有履行好职责,反而滥用职权,导致学中风气败坏,纪律混乱,这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从小看,这只是一个学府;往大看,这是一个社会。而近年来我国加强打击腐败现象,社会秩序越来越好。而我们作为国家一份子,则要从小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务,不因些许的利益而打破了自己的道德底线。(生3)

第一个学生聚焦“冲动”主题来写,联系生活实际中人们的表现和林则徐的话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个学生能聚焦“课堂秩序”内容生发联想,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当下社会,富有正能量。第三个学生用逆向思维,从“闹学堂”的原因追问,聚焦“管理者”的主题生发联想,联系当下打击腐败现象的清明政治,很有时事感和责任感。

元朝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言:“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蒲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7]《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销铜聚铜入炉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扎实、艰难的过程,而因为师生读写共同体的构建,在师生、生生间的相互鼓励、感发、交流、倾听中,这成了一个充实、欢乐、美好的过程,一个深度阅读、深度学习、深度思考的过程。假以时日,学生定能下笔如有神,有如程氏所说:“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8]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第12页。

[2]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3页。

[3]钟启泉:《深度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4页。

[5](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2004年,第73页。

[7][8]转引自冯铁山:《诗意语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08页,第208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