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本走进时代风云 解春秋礼与利之契合

作者: 吕名山

借文本走进时代风云 解春秋礼与利之契合0

【教学设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史传文,所在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单元导语”指出:“阅读史传文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烛之武退秦师》为《左传》中的名篇,在记事中写人,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烛之武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另一方面通过对郑文公、晋文公等的语言描写,刻画了生动的人物性格。旧教材一般主张把上述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但统编教材课后的“学习提示”则把《左传》重“礼”的特点提了出来,意在引导学生对“礼”这一重要概念做进一步思考。

从学情来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理解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但学生对历史情境的还原把握是不到位的。尤其是对《左传》重视“礼”以及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晋两国本身的利益冲突和春秋时期“礼”“利”并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理解不深。笔者翻阅了很多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这一重要概念都未提及。“礼”是春秋社会的核心观念,也是《左传》文本的精魂,如果不谈“礼”,那就等于将其“魂”丢掉,教学也就缺少了应有的厚度。鉴于此,本课设计将尝试以《烛之武退秦师》为基础,借助相关资料,透过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去窥探《左传》之“礼”的文化秘密:礼和利往往紧密相连,礼表利里——“尊礼而逐利”。[1]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尊礼逐利”“礼表利里”的博弈特点,带领学生领略那波澜壮阔的春秋风云。

课堂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践行“基于文体特点落实任务群的新教材教学”理念,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史传文阅读——领略外交风采,走进时代风云”读书活动,搭建学习支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围绕探究秦晋围郑事件“礼”“利”交织的主问题,构建“概括游说层次”“分析退兵根原”“总结说理艺术”“归纳重‘礼’表现”“分析‘礼’与‘利’博弈特点”等问题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此文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有效学习活动的主体,实现从文本学习到知识点提炼、从静态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进阶。

【教学目标】

1.理清烛之武说服秦国撤军的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左传》重视“礼”,指导学生探究此文“礼”的表现,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时代大背景,从中认识“礼”这一春秋社会的核心观念,读懂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左传》用翔实而生动的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和士人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礼”,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分析文本对“礼”的恪守与维护,体会《左传》对“礼”的高度推崇,读懂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晋两国本身的利益冲突和春秋时期“礼”“利”并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尊礼逐利”“礼表利里”的博弈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千百年来,因为“退师”的壮举,烛之武成为“国士无双”的杰出代表。他不为辅君,却为匡国,以社稷苍生为己任,演绎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责任和担当;他擅长辞令,以一己之力成功劝退秦军,挽救郑国于危难之中。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概括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深度探究《左传》之“礼”的文化秘密,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尊礼逐利”“礼表利里”的博弈特点。

二、情景活动

情景活动一:组织学生开展“史传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领略外交风采,走进时代风云”读书活动。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先重点品读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段落。现在各小组快速阅读并讨论五分钟,每组派代表发言,梳理烛之武游说层次,他说的话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简单概括。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劝退秦师的?

生:分成五层

师:哪五层,请同学们进行概括。

生:第一层从“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可以概括为: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师:很好,说明秦、晋围郑,烛之武知道郑国必亡,仿佛置身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关注秦国的利益,自然可以引起好感。这样,态度谦卑,主动示弱,很好地消除了秦伯的戒备心理。(板书:以退为进)接着呢?

生:第二层从“越国以鄙远”至“邻之厚,君之薄也。”他提出秦国越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自己的边境是很难的。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我觉得他是在挑拨秦国和晋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师:那他说的有没有依据?

生:有依据。他是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的。秦与郑之间有晋国,所以当烛之武说“邻之厚,君之薄也”时,秦伯就动摇了。(板书:有理有据)

师:是的。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而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措辞委婉而谨慎,巧妙地点明此次亡郑的行动最大的受益者是晋而非秦,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烛之武并未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生:下面烛之武说若不灭亡郑国会对秦国有好处。那就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如果放过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那么郑国就可以给秦国的使臣们提供缺少的东西。可以概括为:替秦考虑以利相诱。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刚刚是说道理,那现在是拿什么来说服秦伯的呢?

生:以利相诱(板书:以利相诱)

师:拿好处给秦伯,有什么原因吗?

生:切合了秦伯的心理。(板书:切合心理)

师: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可能会引起反感;于是换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当然,前提条件就是放弃进攻郑国。那么烛之武接下来又如何做?

生:继续挑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他说晋惠公曾经出尔反尔,这也是依据历史事实来说服秦伯不要轻易相信晋国。可以概括为:引史为例,巧用离间。

师:指出秦晋、两国的历史矛盾,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曾经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晋惠公说好将拿土地作为谢礼,但是他一回到晋国就修筑防御工事来防御秦国了。针对晋国的背信弃义,秦国当然不会忘记,很容易联想到晋国将来有与他为敌的一天,这就把秦晋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了。

生:烛之武指出晋国还有野心扩张西边的疆界,最终一定会侵犯到秦国的利益,我认为“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是第五层,其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一句最有力。可以概括为: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借文本走进时代风云 解春秋礼与利之契合1

师:大胆猜测晋国下一步的政治行动。从历史说到未来,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会进犯秦国。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有戒心,烛之武的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秦晋联盟至此瓦解。

师:烛之武是步步推进,逻辑是非常清晰的,而且论据充分,说服力特别强。

情景活动二:请同学们在读书活动中继续畅游。刚才同学们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了烛之武的说辞之妙,在于他抓住了秦伯对利益的追求,这是秦伯退兵的核心原因,但是烛之武自始至终以礼相待,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同时结合说辞总结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生:我发现在烛之武和秦穆公的对话中连用了8个“君”字。

师:为什么会这样称呼?

生:秦穆公是国君,烛之武是老臣,以“君”相称,一方面符合外交礼仪。

生:对秦穆公充满了敬重之意。

师:分析得很好。满足了秦穆公作为强国之君的心理。

师:还有吗?

生:文章的开头为“晋侯、秦伯围郑”,后却说“秦、晋围郑”。

师:为什么?

师:按照爵位(公、侯、伯、子、男),晋侯本来在秦伯之上。

生:我认为主要是把秦伯放在晋文公之前以示尊重。

师:非常好。同学们理解很深。还有没有?

生:凡是站在秦国立场的话语,烛之武用陈述句,叙述事实,语气谦逊而柔缓。

师:不错,你很细心。我也发现涉及晋国的话语,用了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我想是在引起秦伯的警觉和思考,烛之武表现得特别诚恳。

师:请同学们结合说辞总结一下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

(投影)

总结说理艺术:1.以礼相待;2.用利说话;3.挑拨秦晋。

情景活动三:烛之武是弱国的一个臣子,处处以礼待穆公,那么文中还有哪里体现“礼”?在这里提示一下,请同学们细读第四段。

师:秦伯不顾晋国,私自与郑人结盟撤军而去,还要留下大夫帮助郑国戍守,这样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秦晋联盟,按说晋文公是有足够的理由兴师讨伐的,子犯正是据此而请求袭击秦军。但是晋文公非常果断地否决了子犯的意见。然后陈述了三条不可击的具体理由。哪3条理由?

生:第一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凭借秦穆公的力量得以立国,不思报答反而要去攻打他,以怨报德这是不讲仁、不行仁;

生:第二条“失其所与,不知”,失去同盟对国家的前途不利,这样的举动是不明智的;

生:第三条“以乱易整,不武”,以关系破裂代替和睦,以散乱代替齐整,是不符合用兵的规则的。

师:“仁”指“仁道”,“知”指“明智”,“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这三者都与“德”相关,可以称作“仁德”“智德”“武德”。而“德”又是内化了的“礼”,“礼”是行为规范,“德”是践行“礼”的准则。“礼”的范围很广,是一切道德的依归。

师:从晋文公的“三不”来看,他是个重“礼”之人。我们再回顾历史,晋文公曾因重礼得到过很大的好处。

(投影)

在城濮之战中,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为争夺中原霸权而战,晋文公兑现流亡楚国时许诺的“退避三舍”,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楚军大败后晋文公按照礼节向周天子献俘,从此成就中原霸主的地位。

师:晋文公深知“礼”对于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所以更加重视维护礼的形象。“吾其还也。”一个“其”字,显示了晋文公被迫撤军的理智和无奈。退兵那就等于容忍了秦国的背盟,背盟而不伐会引来诸侯国的讥笑,降低晋国的威信;伐秦则秦晋关系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又会被诸侯国视为违礼,违礼则无法使众国信服,甚至会遭来声讨的命运。退兵与伐秦都是受“礼”约束的行为,权衡情理之后,文公选择了去兵,可见春秋时的“礼”具有约束个体和国家行为的强大功能。

情景活动四:晋文公重礼,似乎是春秋礼义之道的代表人物,但孔子却说他“谲而不正”。请大家结合晋军出兵和退兵的原因,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出兵方面,如果真重礼就不会发动对郑的流血战争,说郑国无礼只是个借口,根本目的是为了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