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境脉学习的小学古诗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周晔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兼具文化性、审美性与思想性。在教学古诗时,由于诗歌时代久远,词义难懂,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故此,本文旨在引入境脉学习,尝试以兴趣萌发接境、多种境脉入境、学习脉动承境、丰富拓展出境设计古诗教学的路径。
一、境脉学习的内涵
“境脉”一词最早提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Ⅱ)》,书中详细阐释了学习者、境脉与文化的关系。简言之,所谓“境脉”就是指情境的脉络走向与脉动发展。“境”是横向意义上的,是一种“域”,而“脉”是纵向意义上的,具有流动性、贯通性。[1]
“境”强调的是“全部情境”“内部世界”“外部世界”,“脉”强调的是“整体把握”“发生意义”“建立关系”。学习者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构成了学习境脉,这个境脉与以往意义的“情境”不同,它强调的是系统性、意义性、交互性与联动性。境脉学习提出学习者要从内部世界出发,通过课堂接境、入境、承境、出境几个步骤达到学习者认知的联结、流动,从而使学生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相连接,产生意义。
二、当前古诗教学困境
(一)教师整体古诗素养欠佳
古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其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深的文化涵养,尤其要有古诗文方面的阅读鉴赏积淀。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很难有时间认真钻研古诗词内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如果对古诗词的品味和研究不深入,如何带领学生感受诗歌殿堂的美好?
(二)古诗教学设计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强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流程往往是解题、判节奏、读通顺、翻译、说情感,教学过程固化,导致教学无创意,甚至枯燥乏味。教学缺精心设计,缺思维含量,缺深度思考,学生们不买账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三)学生文言基础弱
小学生对古诗文涉猎较少,理解诗词时难度较大,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调动起学生诵读更多古诗文的兴趣,那学生收获就微乎其微,在学生心中植根文化自信的种子更是无从谈起。
三、基于境脉学习的古诗教学路径探索
基于境脉的古诗词教学,要遵循境与脉的内在规律,本文尝试用新思维将难点、重点、枯燥点连缀成灵动、交互、有意义的结构化系统,让古诗词教学有新的活力,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体验、心灵的震撼,让其对古诗词学习产生热爱。由此,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兴趣萌发接境——多种境脉入境——学习脉动承境——丰富拓展出境。
(一)兴趣萌发接境
第一环节旨在在学生原有认知起点上,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期待。未入古诗词“境”的孩子会认为古诗词是读不懂的,离我们很远的,所以此时需要教师的唤醒造“境”,好“境”可以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的“脉”做好铺垫。造“境”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也可以好几个方面结合着接境。
1.善用诗文接境
旧诗会新诗,在接境时来一场碰撞,孩子们就在相关主题诗文的吟诵中不知不觉走进新诗的学习中。薛法根在执教《山居秋暝》时,导入时引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而引出“暝”的含义,学生一下子解了题,也产生了诗“脉”的关联。
2.善从作者接境
由作者的小故事引入,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有研究表明,人们听演讲时往往会对故事部分注意力更集中。我们常常说知人论世,学习古诗更是如此,倘若我们在课前把作者和写诗的资料背景说得有趣而贴合文本,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如孙双金在教学《山居秋暝》时,从诗仙、诗圣引入诗佛,从而把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带出来——超然、淡然和空灵。
3.善用生活接境
古诗有时候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故而教师可以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打开课堂教学第一步。比如教学《鹅》时,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生活中看到过大白鹅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拉近与课本的距离。
4.善借生字接境
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其中蕴藏着文化的密码。有时候,恰如其分地用题目或者诗中生字切入,可以使我们的导入更快捷。汉字的识别只是表层,而其背后所蕴藏的造字原理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学习资源。如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巧用“居”导入,为我们展开农村田园生活场景图。
(二)多种境脉入境
第二环节旨在学生拥有古诗学习兴趣和期待后,扎扎实实先筑境,落实最基本的生字词教学、朗读教学和诗意教学。传统的方式就是循规蹈矩地一步步往前走。2022年版新课标则要求我们要有创设情境的意识,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教师可以设置任务驱动或者真实情境,带领孩子们有趣地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紧接着,可以灵活运用认知境脉创设、生活境脉建立等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1.任务驱动筑境
想要开启古诗词教学任务,第一步在于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习的底子。读好诗——理解诗意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以驱动学生学习。现在我们来评选班级“最佳小诗人”,想要得到“最佳小诗人”称号的孩子必须完成以下闯关:
(1)对照字音认真朗读,判节奏,并读给小组组员听,组员评出最优胜者在班级展示,并把优秀朗读者音频发到班级群。
(2)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处圈画,小组内交流再集体讨论。
(3)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用丰富唯美的语言说一遍,遇到困难及时询问老师;组内选出最佳选手,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发言,优秀发言整理成文字稿张贴班级墙面。
这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底层设计,必须在接境后利用创设情景或者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扎扎实实学习,做到人人清楚,人人过关。当然,情景的创设和任务的设计必须依托于文本,否则就成了泛泛而谈、千篇一律了。
2.认知境脉创设
古诗词距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开启古诗词教学。如王崧舟在执教《墨梅》时这样设计:“王冕这首诗不简单,里面藏着玄机,有人看出来了,说他写了四种梅花,你看出来了吗?”这其实是在理解诗意基础上进行一个整体感知。孩子们会很好奇,梅花不就是一种吗?怎么会有几种梅花呢?殊不知一句一句解读下来,我们确实分明感受到这首诗介绍的分别是:心中梅、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样的有思维含量的认知境脉的建立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时时处于思维挑战中,往古诗词学习更深处走。
3.生活境脉建立
境脉学习强调关联学生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所以在难点重点处适时引入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往往会调动起学生内部世界认知,和外部产生链接。如孙双金在教学《山居秋暝》时先出示课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问孩子们一二两句写的什么呢?你们周边有山吗?孙老师说我曾经在岳麓山也住过一晚,环境非常美,茂密的树林,空气特别的清新,人走在里面神清气爽。刚才我从我的宾馆到这里来,在马路边等车的时候,我站在马路边,你猜马路边一阵一阵的传到我的鼻里是什么味儿……汽油的味哦,难闻的受不了,只有把口罩戴上。一阵一阵的汽油味,这是城市的味道,山里是什么味儿?”这样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就感受到山林里的美好和娴静。这样的教学关联了孩子们的生活,让学生内部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联通,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4.历史境脉联动
学习古诗少不了的是知人论“诗”,要及时补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让学习的“境”不断扩大,才能让学习的“脉”顺势流淌入学生的心灵。
王崧舟老师执教《墨梅》“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淡”时,引用过这样一段资料:
据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想推荐王冕去作府吏,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老友泰不华多次举荐王冕为官,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他的老师王良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史书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一个“淡”字,表面上看是形容梅花的淡,其实更是形容王冕做人的淡泊名利,王老师没有生硬地问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而是通过出示资料,让学生产生联想,从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王冕的品性如梅花一般,充分体现出境脉路径下的古诗教学,联动了历史,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高度,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三)学习脉动承境
最初的接境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接着多种境脉启境则意在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韵味,以及其中所生发的情感。到此处,仍然不够,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我们的学习还要在入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启学习脉动,去感受古诗中的独特写法和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智慧、文本的语文味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彰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特点。
1.关注文本写法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发现文本的写作秘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语文境脉学习中“脉”不可或缺的内容。王崧舟老师执教《墨梅》的最后环节,说道:墨梅就是王冕,王冕就是墨梅,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托“墨梅”之物言“清气”之志。这里王老师在最后进行一个写法的揭示,言意结合,在朗读中升华了主题,更提升了课堂的品质和知识含量,发掘出文本的写作密码,让古诗词学习大“境”之下的“脉”流淌于更深处。
2.延伸诗文共性
学习一个文本的写法基础上,还可以关联一串文本的写法,从发现“这一个”到发现“这一类”。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通过景物描写的圈画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愁绪万千,然而王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本课,而是紧接着列举了好几首写“愁”的古诗。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这些相关诗句能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感受诗中的愁与景的紧密联系,无痕地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手法留在学生心中,从而将古诗学习的境脉拓展呈现得更丰富。
3.顺势落笔抒情
基于境脉的理念学习古诗,情到深处时,学生内心一定充满了复杂而深切的情感,产生与文本的深度链接。此时,我们应当顺势而为,让学习的脉动从学生的身体流向学生的笔尖,情动辞发之间让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时,让孩子们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时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言说奔波之苦,言说思乡之苦,言说战时之无奈,言说情感之孤独,此时学生内心有很多情感喷涌而出,王老师顺势让学生落笔书写,作者深夜睡不着,想象中的家乡和亲人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写——议——评——读”的一系列环节,把这一关键处的教学教得扎扎实实,充满韵味,也让语文教学境脉往更深处漫溯。
(四)丰富拓展出境
境脉教学关注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教学的最后,我们也要精心设计,让古诗词之美流淌在学生心灵更深处、未来生命长河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情境拓展出境
从一开始的接境、启境、承境到最后的出境,我们可以用统一情境创设的思路关联整个教学。如开始设置“最佳小诗人”和最后评选“最佳小诗人”;开始设置任务驱动制作“旅游行程单”,最后就要进行出境的反馈。总之,我们的情境创设要根据诗歌本身进行创设,为文本“量身定制”,让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浸润在境脉之中。
2.含蓄留白出境
出境时,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一些想象的空间,让境脉之水流淌在孩子们的心中和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经过一系列的入境体会,最后向学生提问:“你们愿意成为这样的闲人吗?”孩子们答愿意。王老师峰回路转:“做闲人可不容易!”给孩子们留下无尽想象空间,学生课后会去了解苏轼,学习苏轼的古诗,更会习得一种旷达的人生心态,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服务于人生。
3.跨学科境脉出境
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最后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读。而在古代,诗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唱,吟唱不仅仅能够感受古诗词的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如孙双金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播放《山居秋暝》之曲,让学生在唱诵中感受山林之美、人性之美、诗韵之美。音乐与文字的结合,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感受学习的魅力。
当然,我们还可以设置“诗歌唱诵会”“诗歌百脑汇”“诗歌中的百科知识”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跨学科学习中研究古诗、学习古诗、爱上古诗,把传统文化之美根植于学生的心目中,让境脉学习的场域不断扩大、流动。
四、总结
基于境脉学习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作为教师大有可为。教师应当涵养自身古诗文素养,不断在阅读古诗文和学习大家课堂中汲取教学智慧。要立足文本,巧妙利用兴趣萌发接境、通过多种境脉入境、设置学习脉动承境、丰富拓展出境,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思辨、想象、学用结合能力的提升,让传统文化丰盈学生的内心,让文化自信成为他们人生的底色。
注释:
[1]成尚荣:《境脉学习回答了三个关于学习的基本问题》,《江苏教育》,2022年第66期,第75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