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为基 养成为本
作者: 刘玲兴趣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好奇心,可以点燃他们心中不断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既是他们不断持续性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有效开展各类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兴趣的介入尤为重要。在早期阅读教学过程中,以绘本为载体,从幼儿的兴趣点入手,唤起阅读欲望,从而不断激励他们进行自主性、持续性、愉悦性阅读,是引导幼儿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途径。
一、精选阅读绘本,善于捕捉兴趣点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阅读特点,他们的阅读更多地停留于对画面的观察和认同感上。图画阅读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阅读途径。面对市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早期阅读绘本,为了能够挑选出适合幼儿的早期阅读绘本,就必须“大浪淘沙”,层层筛选。早期阅读绘本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兴趣点为基点,针对幼儿的不同个性、能力差异和最近发展区,精选出适合幼儿感兴趣的绘本作为活动材料。比如,在挑选阅读绘本时,首先需特别注意绘本中的插图是否能与文字高度对应、绘本内容是否贴近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其次需要甄别绘本是否是幼儿以往生活的映照、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是否能唤起幼儿似曾相识的生活经验;此外也需要把握故事内容是否活泼、是否有趣、是否知识性强、是否富有教育意义和是否有利于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等等。只有当一本层层精选出来的,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绘本呈现在幼儿面前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激发阅读兴趣,巧于创设阅读环境
环境创设是一种特殊的潜在课程,也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进行阅读环境创设之前,需要分析每一精选出来的绘本,在捕捉到的兴趣点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兴趣点是否符合此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能与五大领域相结合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教育价值,进而围绕绘本特色,有计划地进行巧妙的环境设计、布局、设置、实施,从而给幼儿创造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让幼儿充分参与、感受创设环境的乐趣。
如在班中设立阅读区、图书架的过程中,大胆放弃以往学校安排,自己动手,尝试在晨间谈话时“偶然”与幼儿共同商讨。如此新颖的任务瞬间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于是纷纷谈论自己的想法,憧憬着自己幻化的空间。与此同时,教师可根据阅读的绘本故事主线特征,在每日活动中合理安排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的时间,鼓励幼儿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观察、分析幼儿的表现情况,适时针对幼儿的需要更新阅读区的内容。此外,还可鼓励让幼儿从家中自带与故事主线相关的绘本和平时感兴趣的绘本,引导幼儿频繁地接触阅读区域,增加幼儿对阅读区域的亲切、亲近感,让幼儿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其中。如此以往,幼儿的兴趣得以满足,阅读的习惯也逐步得以养成。
传统的阅读是必须先翻开书本才能进行阅读。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没有阅读意识,单凭借幼儿自身难以形成有效的阅读,更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养成。对此,教师可以巧用墙面环境,利用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墙面阅读环境,将绘本故事主线体现于墙面环境。这些墙面文字不是孤立地、抽象地、突兀地呈现在教室,而是与图画或图示紧密联系,是建立在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的。墙面上这种图文并茂的创设相较于课本中单个呈现的文字更容易被幼儿所认识、记住,也更容易构建文字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故而更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互动的阅读环境是阅读环境创设的延伸。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互动阅读环境的关键。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在早期阅读实践过程中,师生的共读与交流过程应格外注重创设平等、宽松、暖心的氛围。此外,在同伴交流、合作阅读的环节中也可以让识字多的幼儿与识字少的幼儿一起进行阅读,合作完成讲述绘本中故事的任务。这样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阅读技能,也能够让幼儿产生愉悦的、快乐的阅读体验感。
三、养成阅读习惯,活用教学技能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只有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入手,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情趣性”策略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对既有情境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早期阅读《寻宝》这一绘本教学中,考虑到中班幼儿对“寻宝”这一内容较为陌生,没有生活经验,要将如此无根基的概念输送给幼儿,无疑是对教学的一种极大考验。既要让幼儿能够对绘本感兴趣,顺畅地阅读绘本,又要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用“情趣性”策略。为了使活动既有情境性又不失趣味性,教师可在活动之前与幼儿共同交流,设计一项有一定情境的“寻宝”活动。紧接着,师生共同准备游戏所需的材料,结合绘本设置出活动情境,让幼儿扮演“寻宝”活动中的各类角色:拿着海盗图渡船、航行、上岛、探秘、寻宝,随着一步一步解开图中宝藏之谜,困难一个个克服,最后寻得“宝贝”。考虑到情境活动的冒险与安全因素,教师一方面可在寻宝过程中设置一些困难,使活动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安全教育贯穿这一情景活动始终。此外,为了保证幼儿的兴趣能够持续,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适当添置或调整活动中的情境,让活动在不断的变化中更富有情趣性、挑战性。
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情趣式体验,既调动了幼儿冒险的欲望,达成了磨练幼儿意志、培养幼儿能力的效果,同时又能兼顾幼儿安全意识的养成。
(二)“真实性”策略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当代幼儿的思维方式与以往幼儿的思维方式相比已有所差异。现在的幼儿,多数已不再满足于表演性质的角色扮演,他们更看重“假戏真做”的真实效果。比如《魔法小屋》这一绘本故事思路清晰,情节简洁明了,从“一杯牛奶、一勺蜂蜜、一勺糖”到“挥动魔法棒……砰,一块蛋糕”,在动感十足、妙趣横生的图画配合下,幼儿获得了一次从无到有的魔幻感受。可是,中班幼儿处于从想象世界到真实世界的过渡期,已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故而不喜欢老师设计的假场景、假角色,并不满足于这种虚幻的感受,而更喜欢体验现实。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活动需尽可能让幼儿能够涉及真实的情境、物体与材料。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及时抓住幼儿的情绪变化,放低视线、正确引导,与幼儿共同思考、研究、探索,为幼儿创造各种主动获取体验的机会。如让幼儿走进蛋糕作坊,在了解蛋糕制作的过程中学习怎样观察、怎样提问、怎样解决自己的疑惑,并在自己获得体验与经验时,把自己的想法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教师在这一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应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帮助幼儿处理假想与现实关系,让幼儿知道只要自己愿意去实践总会有所收获的道理。
(三)“选择性”策略
早期阅读的绘本内容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教师可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爱好,来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如在《土土的鞋子》这一绘本中,“土土的鞋子”这一故事贴切幼儿生活,幼儿易被故事中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鞋子所吸引,被绘本中主角如何选购鞋子的行为所感染。为此,教师在活动之前,可先让幼儿收集一些鞋子实物或图片、图画等。教师基于鞋子实物或图片等,引导幼儿发现差异、主动感受区别,从而认识和体验;而后可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让幼儿根据鞋子的种类、质地、作用等特点进行分类。此外,教师还可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美工兴趣、特长选择制作、装饰鞋子,并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班级展示,确保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当然,在幼儿感兴趣的前提下,教学活动还可从五大领域进行多元化拓展,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形式。
(四)“审美性”策略
早期阅读的绘本图画都是经过设计师精心绘制的,能够让幼儿看到第一眼就深深被吸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大部分幼儿往往对认为“美”的画面有着极大的热情,会“突发奇想”式进行创造活动,把自己认为“美”的画面用笔画出来。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需要及时理解并抓住幼儿这种“审美”的临时闪光点,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并组织幼儿把创作出来的作品制成小册子,与大家共同分享。
总之,早期阅读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将对幼儿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只有精选阅读绘本,善于捕捉幼儿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巧创阅读环境,灵活运用教学技能开展绘本阅读教学,才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