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课教师如何实现隐性育人
作者: 耿宝强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教育界就如何坚持育人导向、统筹育人资源、整合育人力量、构建育人机制进行了不少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但在普通本科院校,为数众多的专业课教师并没有真正把自身看作“课程思政”的主体,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在专业课教师如何实现隐性育人方面作出探索,进而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本文即以笔者执教的专业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力求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从经验层面提升到理论层面,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意识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在强调价值引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包括“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两个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环节。
在目前高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课时、学分一般占70%左右(笔者所在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占比72.04%、学分占比68.89%),专业课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相关调查显示,大学期间,对学生“三观”影响最大的就是专业课教师,占比39.27%,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分别为34.20%,18.62%、7.91%。[1]可见,高校思政教育要取得成效,调动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
但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他们也知道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知识传授,甚至认为这就是育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仿佛厨师给饭菜“加点盐”。没有盐,饭菜寡然无味;没有思政,专业课堂就没有了灵魂。把这点盐加得恰到好处的前提,就厨师而言,是心中有他人,真心做好菜;就专业课教师而言,是怀有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强烈的使命感,拥有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而不视之为额外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专业课教师就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如陶行知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是传授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与提升专业兴趣、传承专业精神的融合,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回应,是勇于担负培育时代新人历史使命、回归教育初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来说,更要认识到,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必须走在前列,甚至最前列。所以如此,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教育部的明确指示:文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课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自然首当其冲。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翼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就不纯粹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救民族于危亡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这就使启蒙与救亡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由传统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构成,后者的研究对象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七十余年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家与作品,尚处于动态发展中,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重大。
二、隐性育人的实施路径
有了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有了自觉意识就能做好。要做好专业课的思政工作,就必须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关键是以思政教育为立足点、出发点,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要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最优化,还需要在了解学生动态的基础上,结合时政热点,适时展开。
(一)将课程思政内容基因式嵌入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与具体的授课内容相融合。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它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诸多内容,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基因。因此,将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资源,用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展现,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
以鲁迅教学为例。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存在,占了钱理群所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26章中的2章。专业理论课压缩之前,教学时数为6,占课程总时数的1/15,压缩之后,教学时数4,占比1/16。如此重要的内容,当然要实施课程思政。如何实施呢?
之前只是简单介绍鲁迅的思想演变,重点从整体上讲作品,讲《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以及鲁迅杂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意义。在课程思政视域中,进行了新的内容整合,如下。
第一,课前,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多渠道了解鲁迅生平与创作:1.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评价鲁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2.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吗?
第二,从鲁迅生平切入,侧重鲁迅思想的发展,突出鲁迅的爱国情怀,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鲁迅人生节点上展开:1.1898年5月,青年鲁迅“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人们”,求学江南水师学堂,有被迫的因素,也是鲁迅不屈服于命运、主动求变以汇入社会变革潮流的努力。思政要点包括爱国主义,更包含与时俱进,即个人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尤其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1906年6月,受“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的鲁迅弃医从文,从思政的角度切入,这当然是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和对国家、民族高度责任感的表现,结合鲁迅的成绩单,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发展的及时止损与转向问题。3.1918年5月,经过十年沉默的周树人以一篇《狂人日记》走上了五四新文化的战场,开始了“须听将令”的呐喊,从而诞生了作家鲁迅。这是周树人不甘心于一个教育部官员的生命抗争,从思政的教育考察,往小处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交什么样的朋友才有利于个人发展”的问题;往大了说,需要激发出学生身处“大时代”的奋斗激情。4.1930年3月,鲁迅领衔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新军的领袖。这是鲁迅对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有好感的必然结果,也可以启发学生:人生漫长,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要追求光明。
第三,从鲁迅的文本入手,侧重鲁迅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这方面内容,教材论述的比较充分,因此,只以小说《药》和杂文《灯下漫笔》为例展开。首先,讲解《药》这篇小说,应当在学生疏通文本后,引导学生就“人血馒头”这一核心意象的内涵进行讨论,明确三点:1.“人血馒头”暗示的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发现:人吃人;2.华小栓吃沾了夏瑜鲜血(生命)的馒头,意味着被拯救者吃掉了可能拯救自己的人,再无被拯救的可能,显示了鲁迅对人生的深刻悲哀;3.华夏两家的悲剧即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在此基础上切入思政内容:1.普通民众如华老栓华小栓的觉醒,是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唯一出路。这是鲁迅对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归纳,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开的药方,也是鲁迅爱国主义的表达。2.启蒙民众,任重道远,每一个知识者,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担当。对《灯下漫笔》,则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思路:从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风波,“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得出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结论,进而将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最后表达了“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愿望。[3]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明确:鲁迅所言的“第三样时代”是自由、平等、尊严等做人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时代。这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与内容,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第四,回到当下,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鲁迅?学习鲁迅精神,应该学习鲁迅的什么?明确,鲁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属于未来,也就是说,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鲁迅。鲁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文化启蒙立场、绝望中反抗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这个板块,可以说是课程专门的思政环节,但和教学内容一点也不违和,因为思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基因之一,或者说,思政本身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课、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沟通
教书育人是中国教育古已有之的传统,几乎所有教师都有一定的教书育人意识,只是这种意识更多是无意识的。课程思政事实上是将之前教师教书育人的无意识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追求。这种有意识的追求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构建学校课程思政的多元互动体系。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与其他教师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而言,需要在将课程思政内容嵌入课程教学的同时,加强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联系。
首先,加强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从理论层面看,无论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平台,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需要通盘考虑,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分类分批分配给不同的课程,通过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如是才能发挥出两类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各自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从现实层面看,目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政理论课不接地气,对个人成长意义不大,因而无感与反感,如果不是有点名考勤制度,按时上课的学生都会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思政理论课程已经根本不可能独自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了。这一方面要求思政理论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昭示了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思政要融合得好,教师就必须充分沟通。要沟通得好,两类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有沟通的内驱力。
其次,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在目前的高校运行机制中,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最基层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的工作接触更为频繁,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次之是专业课教师,再次之才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不过,由于事务繁忙、学生众多,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一般通过年级大会、主题班会或座谈会的方式,以说理、表扬与批评的形式进行,较为单一。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专业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教育与引导更有针对性,恰恰可以弥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育的不足。两者加强交流,专业课教师可以更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每一个学生的症状,发挥优势,在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认识及心理杂症等问题上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如是,既能更好的发挥两者思政合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事实上,作为专业课教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担任一段时间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对课程思政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强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目前,高校一般实行校院系教研室的层级管理(有的在校院中间加了一个部),教研室由担任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师组成,是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交流协作平台。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各教研室而言,研讨内容侧重于人文社科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在大思政视域下,教研室需要有固定、充足的时间进行更多研讨,尤其是围绕课题申报之外的学生的政治、思想、生活问题,甚至更细一些,就学生的考勤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交流,信息共享的同时,推动智慧的碰撞。如是,避免教师“单打独斗”的同时,可以使教学与学生生活、思想紧密相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而言,经常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当代汉语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经常沟通、交流,必将使课程的思政教育更为高效。
(三)利用时政热点适时点拨
时有发生的涉及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的重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会成为大众瞩目的社会热点。由于高校校园早已不再是象牙塔,由于手机的普及,学生不出校园便知天下事,便可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对社会热点自然关注,但由于涉世未深,还处在三观的混沌期,是非判断力与政治敏感性普遍不强。因此,利用社会热点进行思政教育,是高校无法回避的问题,自然也是所有专业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一项专业课教师“是否会就社会热点谈自己的观点”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8.33%为“偶尔”,6.85%为“从未”,合计为65.18%)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意识地利用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4]因此,强化专业课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将社会热点引入课程思政很有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实现课程教学教书与育人的真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