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考试题动向 践行深度学习策略

作者: 董黎军 杨净

探索中考试题动向 践行深度学习策略0

摘   要:从浅层学习的“教教材”到深度学习的“用教材教”,既是创新,又是飞跃;既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南,又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样既能减少学生过重的机械重复练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此,教师应结合中考试题的动向分析,探究深度学习的持续性、体验性、关联性、理解性、批判性、探究性与反思性特征,以及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与“怎么评”策略,以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中考试题;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2-0010-05

中考是检验课堂教学改革无法绕开的基本元素。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旨在实现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从纸上谈兵走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综合化、实践化”处理,即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2023年中考物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其导向作用必将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落实。

一、促进深度学习的持续性

教育家罗杰斯提出:“当学生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的深度学习要适当地选择、优化、丰富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的课程知识,开展科学合理的衔接,以拓展认知视野,突破认知难点,突出认知热点,如此可保持深度学习的持续性发展。

例1.(2023连云港) 如图1所示,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触头1置于热水杯中,触头2置于冷水杯中,此时回路中电流表指针就会发生偏转,这是温差电现象。此过程中

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答案】 内;电。

评析:课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适当增加课程的选择性、适宣性,并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深度学习要关注教材中物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关注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关注不同学段知识的衔接,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良好思维习惯,使其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必备品格,并树立从教材走向生活、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体验性

余文森教授曾说“体验性学习将知、情、意三者整合为一个网络系统,从而促进整体的人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深度学习,既要突出关注多元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灵活的探究方式,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即在“做中学”“学中用”的过程中,开展体验性深度学习。

例2.(2023贵州)小明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用锤子时发现锤头松动了,于是他想将锤头套紧在锤柄上,老师提供了如图2所示的两种方案供他选择。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答案】方案二。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关联性

杜威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知,深度学习既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综合、回归实践、回归创新,强化学以致用之功效,又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促进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例3.(2023新疆)近几年,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充电桩数量在全国迅猛增加。

(1)充电桩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__________(填“机械”或“化学”)能,电池是用电器。充电桩有较好地防水保护功能,是为了防止线路过于潮湿出现__________(填“短路”或“断路”)现象;

(2)如图4所示为充电桩给某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功率P随充电时间t的变化图像。若充电过程的前18 min充电电流不变,充电18 min时充电电压升至500V,则充电9min时,充电电流为__________A,充电电压为__________V。若充电18 min至30min的时间内,充电电压保持500V不变,则该过程中充电电流逐渐_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3)若上述电动汽车充电前和充电30 min时电池显示的储能量分别为20%和70%,充电30 min的时间内,平均充电功率为80kW,则该电池充满电时的储能量为__________kW·h。该电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分别以80km/h和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 min,电池的储能量分别下降了10%和15%,若能量转化效率始终不变,则电动汽车分别以80 km/h和10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之比为__________。

【答案】(1)化学,短路;(2)200,400,变小;(3)80,5:6。

评析:教育家柏拉图认为 “综合性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深度学习要加强课程综合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关联,这是当今课程改革的指向。2023年中考试题凸显了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迫切性,避免了教材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断层,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由此可强化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解性

叶澜教授说:“把外在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等文化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是教育活动中最本质的转化。”因此,深度学习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意识,并培养其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推进深度学习内容的理解性,并践行爱国情怀,由此可构建德智体美劳目标体系。

例4.(2023宁夏)10月16日为“世界脊柱日”。如图5,人的颈椎起着支撑头部的作用,颈部肌肉群连接颈部和头部,并控制着头部的运动,长时间低头会对颈椎和颈部肌肉群造成损伤。人在低头时,头部和颈椎可看作一个杠杆,分析以下问题:

(1)请在图中画出人体头部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人在低头过程中,头部重

力的力臂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颈部肌肉群对后颅向下的拉力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若将拉力看作动力,这是一个__________杠杆;头部向下弯曲角度增大,颈椎所受的__________增大。(3)结合以上分析,给出一条保护颈椎健康的合理建议。

【答案】(1)见图6;(2)增大,增大,费力,压力;(3)不要长时间低头,保持眼睛和书本之间的距离,端正坐姿。

评析:2023年中考试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等,体现了“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原则。植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既可以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又可以体现新课标“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既避免了以传承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机械训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又践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考考查指向→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形成一个完整的深度学习的框架结构。

五、促进深度学习的批判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求知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学生获得求知识的方法。”顾明远教授也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也是深度学习的灵魂。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提倡学习者以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看待学习材料,质疑、辨析各种观点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质疑、辨析对学科思维方法的理解。

例5.(2023四川南充)小明同学利用以下器材设计甲和乙两种方案测量金属球的密度,按图所示完成以下步骤。

方案甲: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质量和体积均不计,不吸水)

(1)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置于“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2)接着他按如图A所示的方法来称量金属球的质量,其中有两个错误:

①__________;

②用手拿取砝码。

(3)改正错误后,正确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和体积,如图B和图C所示;密度的测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g/cm3

方案乙:

器材:电子秤、溢水杯、水

①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D所示。

②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然后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E所示。

③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此时总质量,如图F所示。

(4)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是__________g/cm3。实验中取出金属球时会带出一些水,则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将_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评估:在所有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小明同学发现两种方案测量结果依然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2)左码右物;(3)7.2;(4)7.5,不变;(5)电子秤测量的体积比量简测量体积时更精确。

评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思维的培养,突出思维教学,并借助“激疑→设疑→探疑→质疑→解疑”主线引领的深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并不断渗透强化逻辑思维方法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运用。

六、促进深度学习的探究性

《课标》强调学科实践,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所谓探究性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 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例6.(2023北京)在探究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物距、焦距的关系时,三个小组的同学用高度相同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物体高度、凸透镜焦距一定时,物距变大,所成实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物体高度、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焦距变大,所成实像的高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2)讲台上有一发光体,同学们利用凸透镜和光屏观察发光体在各自光屏上所成的像,小京所用凸透镜离发光体较近,小强所用凸透镜离发光体较远,发现两人光屏上呈现的像的高度相等,则小京所用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小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变小;变大;(2)小于。

评析:科学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度学习是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维创新、促进深度探究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探究,践行思维创新的途径,才能更好地聚焦核心素养,同时也能折射出深度学习既要关注前沿科技发展与应用,又要注重学思结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并促进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七、促进深度学习的反思性

《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是一个能动的、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让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评价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规划、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习惯,既可提高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又可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