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美育教学研究
作者: 魏清娥摘 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帮助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汲取力量,提升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教学;审美观培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5-0009-03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是重要阵地,学校美育是重要渠道。” 语文美育要大力丰富当代美育的实践应用,真正做到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精准提升当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实际教学中的重应试轻素养,使得语文的美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该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变成了呆板的生字抄写课和答题技巧训练课。结果是学生可能掌握了应试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却失去了宝贵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失去了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美育、以美育人。
一、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
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师是除父母以外,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并对学生起到影响和感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品格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最直接、最生动的榜样。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好教师,一个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反之亦然。初中生三观尚未形成,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内外兼修,坚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修养,用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操守、昂扬的精神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以教材为基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课堂上如果忽略了美育,必将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且符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比如《春》《三峡》《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描写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景象或优美,或神奇,或壮丽,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善课堂气氛,带领学生深挖课内资源,引领学生愉快地接受美与善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以《春》为例。《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之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说说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字词,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有活力的、主动创新的课堂中,他们在这个课堂中可说、可写、可画,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感受春天之美。
三、依托课堂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生命之美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美,有的美在语言,有的美在感情,还有的美在人物的精神和生命的价值,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如今学生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不曾经历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不曾有过被刀光剑影支配的恐惧,更不曾目睹战火中的悲惨景象,因而他们难以感受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基于此,教师应注重情感教学,用先进人物的美好形象感染学生,厚植青少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引领学生发现、感悟真善美。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赏析“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中的“立即”一词,可以让学生感受邓稼先回国时的坚决,体会他的坚毅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当核武器试验突发问题时,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表现了他在危难面前毫不退缩和无私无畏、担当大任的精神。邓稼先30年隐姓埋名,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行列,冲破了西方列强的武器封锁……
这开篇第一课也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生命的美,在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生活增添一份光彩,为他人带来一些方便,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邓稼先等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历史璀璨星空中最为耀眼的星群,是最值得崇拜的英雄。
四、以实践活动创造美、展现美
(一)书信传情,以信换心
“沟通从‘信’开始”。现实中,稚气未脱却又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多数时候不知道怎么和父母、教师沟通,即使说出来,也有可能会因为情绪问题而说出不理智的话,甚至造成双方水火不容。一方感叹“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另一方又委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与面谈相比,书信交流是一种更加含蓄的沟通方式。它使沟通双方更加理智和冷静,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悄无声息地化解尴尬局面。在书信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遇到的学业挫折、青春困惑和代际烦恼等问题倾泻笔端。曾国藩曾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可见,最笨拙最原始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最有效的办法。学生用书信这种形式进行交流,不仅可以有效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感受到来自师长的爱和温暖。
(二)汉字书写,以字育人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它汇聚了汉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承载和反映着中国人的美学观。每个汉字都体现着不同形式的美,有上下平稳之美,左右对称之美,迎让避就之美,整齐平整之美……
汉字不仅有着外在的形式美,而且每一个字体背后还有着独立、严格的书写规范。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汉字本身的书写规则,提炼出汉字内在的精神美,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楷书又称正书,是中学生每天必见的视觉符号,《辞海》解释它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当学生专注于一按一提、一笔一画时,汉字所具备的规矩感、庄重感,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助于其养成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实现以字育人的教育效果,即“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正因为汉字书写教育具备涵养道德、陶冶心性的作用,因而学校要定期开展“汉字书写”活动,如“成长“主题书写比赛、“庆元旦”书写比赛,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布置教室、黑板报来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吟咏经典,陶冶情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诗词之美,不仅美在韵律整齐、朗朗上口,更美在其有着丰富的内涵。
诗词里有生命中的美好。“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新秀丽的环境中,白发翁媪在悠闲聊天,气氛和谐而温暖,“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子,活泼、调皮,充分表现了农家生活之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酒味虽薄,但待客情谊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尽显农民的淳朴善良和人情之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二月早春,孩子们三五成群,追逐春风、追逐春光、追逐快乐、追逐希望。
诗词里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中学生抗挫能力差,一次小小的检测,都可能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诵读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毅;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乐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赋予某种力量,鼓励学生拥抱开阔通达的人生。
诗词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们将自己的壮志豪情、爱国情感述于笔端,并在诗词中留下了他们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的民族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辛弃疾一生矢志报国,从血气方刚到两鬓苍白,即使喝醉了还念念不忘国事,发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鸣;陆游的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渗透了他的报国豪情;范仲淹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壮……这样的诗词,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之情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激起他们投身报国的热情和民族担当。
语文美育是一种渗透教育。语文教师应紧紧结合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用美的言行、美的信念激发学生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让所有学生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文化之美中汲取力量,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将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核心素养,积极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品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