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基: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作者: 牛卫红 侯亦唯

摘   要:“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五育”并举,教师在把握整体育人的完整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爱阅读、善阅读是实施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者可以阅读、融通五育培育要素,蕴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点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深刻体悟中,让学生在基于阅读感知、理解、思辨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转化与整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五育融合;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5-0014-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八大理念,强调以德为先、全面发展、融合发展。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也强调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广大同学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实现全员育人的关键,如何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同时,引导学生爱阅读、善阅读是实施基于五育融合的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阅读之于五育融合育人的提升在于丰富而多元的阅读活动能增加德育的价值体认,加强智育的理性审辩,增进美育的鉴赏悦纳,了解体育的功能技术,增长劳育的精神与创造力。本文以“主题阅读——审辨阅读——融合阅读” 为基,探讨以阅读促进高中学生五育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主题阅读:引导正向的价值体认

在当前的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中,主题阅读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今世说》言:“读书即是立德”。正处于思想萌芽与提升期的高中生,更需要丰沛的书籍力量引领他们前行。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在学习之余要留有足够的,让学生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以沉浸式“慢”阅读、“深”阅读,缓释信息时代快节奏、大容量学科知识学习带来的焦躁感,丰润精神世界。五育融合育人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主题阅读在培养学生正向价值体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主题阅读共同体

阅读是实现阅读者个性化行为与社会化行为相统一的过程,可以以主题阅读融通五育培育要素,蕴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点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深刻体悟中,让学生在基于阅读的感知、理解、思辨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转化与整合。建立阅读共同体是为开展主题阅读做好基础的组织架构。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阅读共同体,给予学生更为互动式、专业化的支撑载体,可帮助浸润在共同体里的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阅读。阅读共同体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完成“读书—感悟—思考—交流”的主题研读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五育融合素养的发展。

(二)遴选主题阅读共读单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具有正面价值导向,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选择班级共读活动主题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与学生共同商量,围绕不同的成长需求确定适切的阅读主题,遴选入围的共读书单。选择的书籍应当能引发学生对所处发展阶段的感悟和思考,为学生个体精神内核的完善提供正向的发展力量。如,即将开启的18岁成年礼,在以“成长与担当”为主题的阅读书单中,教师可推荐学生选读《平凡的世界》或《活着》等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帮助学生触摸一段跌宕、深刻而真实的人生脉络,追溯人们在过去的年代里所发出的声音。《傅雷家书》《自卑与超越》则能提示学生内视自我,正确对待亲情、责任与成长,以及正视青春期矛盾中的自我和解、自我超越、自我成就。

(三)开展主题阅读共享会

选择适合高中阶段共同阅读的主题书单是班级持续开启一段段阅读旅行漂流的核心密钥,而以阅读共同体的组织建设为载体开展的主题读书分享则是学生丰富心灵、提升价值体认的“学养驿站”。主题阅读共享会上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激励,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学生在主题阅读过程中分享交流、碰撞争鸣,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思考与同伴分享,重新整合建构,获得新认知,实现自我的发展,这正是阅读真正的价值所在。臧克家先生曾言,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经由一期期的主题分享阅读,一本本呈现万千世界、博古通今的好书,可以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书山墨海中,在与阅读伙伴的深邃交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本本好书,就如生命成长路上的一束束微光,开卷有益,可帮助学生打开格局,积极奋发,昂扬向上。

二、思辨阅读:培植敏锐的审辨力

思辨阅读是促进学生阅读力从理解与感悟走向应用与辨析的“深加工”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叔本华)阅读的持续深入,还需要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深度的交流思辨过程,有阅读思考加工交流的“中转站”,将书本的观点经由个体的思考、同伴的碰撞,深化沉淀为自己的内在价值体认,实现智慧与思想的双成长,即主题阅读之后的思辨会为引发学生的深度阅读与思辨,提供思想交流的“枢纽中转站”。如何组织一场阅读思辨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立意

以逆向设计的理念,围绕每一期的阅读主题,为阅读思辨确定一个拟达成的素养目标。高中学段的学生处于一个介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发展的阶段,因而德智体美劳等发展素养在此学段的培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或初中学段所着重的具身体验式培养塑造上。此阶段的学生具有基本的主观判断能力和进阶发展思维素质,因此,应当在读书思辨会的主题引领下,对自己产生更深度的思考与启发。如上文所提“成长与担当”主题阅读的思辨会,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深入思考与剖析:我占据着怎样的社会身份,在这一社会身份下,我所经历的教育阶段给予我的知识积累和对客观真实事物的正确认识,应当如何在未来发挥作用,如何以知识推动、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选准切入点

坐在同一间教室的高中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同龄人。因此,共同的主题能明确阅读思辨会交流评析的方向,且组织者可以以学生共同感兴趣或者有着相似经历的话题引入。如关于“国学经典”的主题阅读思辨会,以2023年春晚的《满庭芳·国色》引入,此视频再现绚烂缤纷的43种衍生自中华经典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而来,其中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五种古典色卡,更是传统中国色的基础色调。以此导入创设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大语境,借缤纷之国色寓思辨会上可鼓励学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表达对国学经典的不同理解与思考,达百家争鸣之景象,同时极具中国文化和艺术传承的具象表达,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在思绪共鸣中为后续思辨场的激昂表达积蓄情感基础。

(三)找寻思维逻辑线

阅读思辨会不可缺少智育领域的参与:需要问题驱动与思维参与——以思维逻辑引导观点表达,深化主题提升育人价值。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激发表述的思维脚手架,通过思维导图、关系图谱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阅读书籍中的观点、证据,并按时间顺序和事件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以“千年诗歌”为主题的阅读思辨专场,学生可借助编年图谱探索分析诗歌体裁的发展演进与其社会功能的影响演变;设计“诗歌演进现场”,挖掘诗歌在意境营造、情感投射、理趣表现方面的共性特点,借以比较的视角和辨析的方式探寻共同的思维逻辑起点,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到言语能力体系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辨融合建构起认识世界的纵横交织的思维脉络,促进阅读的深度发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融合,心生而言立,在此渐进的阅读进程中,学生就能展现出更丰富的智慧光芒。

三、融合阅读:汇聚多元的行动力

融合阅读是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另一重要实施路径,旨在将阅读与五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动力。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社会交流文化形态的变革给阅读带来更为多维的模态,需要在当代的视野中重建新的阅读观,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探寻基于新时代阅读特有的价值和方法。

(一)阅读联结生活,在“读与行”中见五育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如可以开展“带着书本去旅行”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阅读从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维度来看,主要有八个价值领域,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历史、人与未来”(朱永新)。这就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每次选择一个探究点,从阅读书籍出发,打通文本“内外”,并以阅读为触发器,设计系列的思想文化探寻活动,且要以大阅读的视角到现实世界中阅读真实的事件景物,可以是博物馆、电影、话剧歌剧、社会新闻热点报道、世界环球经济分析等等,从而让学生的思考认知不止停留在阅读文本的内部“循环”上,而是能融入生活实践,藉此延展阅读的边界,拓宽阅读的视域。

(二)阅读凝练思想,在“读与思”中化五育

以阅读为载体,通过多维的阅读与实践整合和丰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并将碎片化的生活经验、模块式的学科知识串联成有情境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的认知图谱。“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观的认知;对生存劳动行为的认识;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了解;对未来人生方向的思考和探索。学生经历深度的阅读与研学探究,在书中行、在行中悟,用手中笔书写心中思,在字里行间“看见”世界及其存在的关系,更新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主动创造的欲望,使其成为兼备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生活观形成的发展期,借阅读所思所感,引导学生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考,对学校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在个人成长历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社会、家庭教育环境带来的认知积累上进行意义建构,能提升其生活感悟和价值体认,形成更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综合素质培养的多重维度来看,阅读与阅读后形成的见解表达与生活体验,以学生的综合成长为原点,向多个维度打开,同时建设具有阅读氛围的班级文化,就是给学生自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一个挚爱阅读的学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一份稚气和书卷气,在浮华与喧嚣中坚守赤子心。在基于阅读的班级建设整合融通的渐进过程中,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基底已在阅读文化的浸润中悄然发生。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210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德]叔本华.读书与书籍[M].刘   崎,陈晓南,刘丽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