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的策略与范式

作者: 李建敏 张希倩

摘   要:故事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要坚持故事体验的思想性引领,突出故事体验的真实性感染,保证故事体验的典型性指向,彰显故事体验的亲和性共鸣。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要提升故事体验的多元性感知,增强故事体验的沉浸性陶冶,促进故事体验的广泛性思辨,推动故事体验的持续性践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故事;道德体验;策略;范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5-0039-04

道德体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是人类心灵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也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故事作为一种具有生动情节和丰富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人性的本质。故事对道德体验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激发道德情感、提供道德认知、培养道德判断力以及促进道德行为等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故事作为一种具有生动情节和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道德体验的教学实践。通过故事,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冲突、理解道德原则、培养道德情感。本文旨在探讨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的策略与范式,以期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启示。

一、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的策略

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需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等原则,也需要把握一定的策略。

(一)坚持故事体验的思想性引领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为教师课程实施指明了努力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作用突出表现在思想性。进行以故事为载体的道德体验时,首先要坚持思想性引领。故事素材要注重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作为故事素材,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设定道德问题时,也要注重问题的思想导向,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二)突出故事体验的真实性感染

真实是触动的前提,道德与法治学习需要源于真实生活。以真实作为情境的起点,可以增强学习感染力,故事蕴含的道德观点内容,自然引发学生情感理解、道德认知,实现品德自主建构。为使学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需要在故事中突出真实性感染。这种真实性感染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和丰富的心理活动来实现。如在讲述关于善良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学生感受到善良的不易和珍贵,甚至可以讲述学生亲历的故事,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深入地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保证故事体验的典型性指向

典型性关涉教育教学效度。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素材,但这些资源良莠不齐、质量不一,选择优质的、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资源,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基础。深入挖掘典型性资源可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需要在故事中选择具有典型性指向的素材。这些素材能够表现道德问题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如关于诚实的故事,可以选择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通过诚实取得成功或遭受挫折的故事。通过这些典型性的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诚实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彰显故事体验的亲和性共鸣

亲和力是思政课生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贴近学生经验,直面生活问题。亲和也是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发展层次的要求。学生亲近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体验感悟,产生情绪连接、情感共鸣、认知共识、道德共生、行为共振,无疑会增强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进而推动品行迁移践履。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需要在故事中彰显亲和性,可以通过描述主人公与学生相似的经历、情感和价值观来实现。如在讲述关于友情的故事时,可以描述主人公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支持的经历,也可以师生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故事举例,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价值。

二、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的范式

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道德。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的具体案例流程包括选择适当的故事,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思考和分析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行为以及背后的道德原则,了解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形成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鼓励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根据心理学“知情意行”理论,我们把以故事为载体进行道德体验的范式概括为感知、陶冶、思辨和践履四个环节。本文以王泽宇的故事为例,关联《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设计,阐释学生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逐步上升,逐步整合,达成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

(一)提升故事体验的多元性感知

“知”指认知观念,感知是道德学习的基础。故事体验把故事作为道德认知的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倾听,了解相关道德规范。如果没有“知”,缺少正确的思想指引,便会导致盲目行动、意志动摇和情感冲动等现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以故事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多元性感知重在晓之以理,强化认知。这个过程是道德体验的起始,要借助讲述、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进一步认同道德、指导行为奠定意识基础。

《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引入了王泽宇的故事。王泽宇是一名患有脑瘫的残疾少年,自幼父母失联,靠爷爷奶奶抚育。面对病痛与艰辛,他像峭壁上一株摇晃的青松,努力抗击风雨,战胜磨难,以感恩的心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从“时代好少年”报道入手,介绍王泽宇身残志坚的精神。一段奶奶搀扶他在校园行走的视频,一段他参加县里演讲比赛的视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王泽宇同学逆境中不屈的品格。通过多元感知、问题解读,学生对王泽宇同学的了解逐渐清晰、厚重。身边的榜样能触动学生心灵,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挫折,明确如何正面挫折,让学生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埋下坚强不屈的种子。

(二)增强故事体验的沉浸性陶冶

“情”指情绪情感,陶冶是道德学习的关键。阅读、讨论、交流、扮演、分享,故事体验离不开情绪激发、情感润泽。人的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情感形成后又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强化作用。鲜活生动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的语言动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会给学生带来触动与震撼。因此,用故事涤荡心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沉浸性陶冶旨在通过深刻体验,达成巩固强化道德认知的目的,进而为道德内化提供精神感悟前提。这个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效果水到渠成。

《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故事体验以及张建英撰写的长篇通讯《摇晃的青松》,旨在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王泽宇的成长故事。通过深度阅读,学生感悟到生命是有韧性的,只有充分挖掘生命力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榜样的示范让学生由人到己,感受生命的价值意义,热爱生命,相信未来,勇敢面对挫折,砥砺前行,自强不息,从而强化生命认知,提高对生命的价值认同。

(三)促进故事体验的广泛性思辨

“意”指意志信念,思辨是道德学习的保障。道德培养需要强大的意志信念支撑。具备坚强的意志、强大的定力,才会不轻易屈服。而培养学生的意志,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反复迭代,螺旋上升,促进故事体验的广泛性思辨。道德意识形成需要教师长期关注,及时反馈强化,持之以恒,锻炼意志。批判、质疑、探究、辩论,故事体验需要深挖内涵,多层次渗透,不同角度剖析。这个过程旨在让学生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学会在不同情境、场合正确选择判断。学生的恒心逐渐形成,道德动机逐渐稳固,才能在复杂情境中权衡利弊,迅速做出合理抉择。

《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通过文本故事体验,学生产生了一些想法。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给王泽宇写一段话,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向榜样看齐的意识。学生有感而发,表达对学长的敬佩、慰勉。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通过王泽宇的老师传递,同学们的心意饱含友善激励,王泽宇的反馈满是感谢鼓舞。教师将情感化为文字,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内心信念,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力量不可低估,进而培养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应对挑战,战胜自我的品质。这是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四)推动故事体验的持续性践履

行指实践行为,践履是道德学习的归宿。行是“知”的目的,故事体验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自觉践行,将体验认知、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内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指引社会生活行为。这个过程是道德学习的结果,导之以行,培养行为。行为自觉是衡量学生道德学习质量的最终标准,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待人处事行为,实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后,学生(下转第44页)(上接第41页)树立起克服挫折的信念,逐渐将战胜挫折的意志,化为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动。学生们以王泽宇同学为榜样,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学习中的困难,不再退缩,努力挖潜能,比恒心,激励自己保持昂扬的前进姿态。当然,学生发现自身能力不足时,也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习他人的经验。从抽象的情感体验到具象的道德实践,学生都能做到关切他人,温暖他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相帮。如,在校园里,学生在看见王泽宇需要帮助时,会主动伸出援手,这是道德体验真正内化之后的自觉行为外显。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持续进行道德实践,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知、情、意、行”四个核心要素,通过明晰事理、激发情感、磨砺意志和塑造行为,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智慧,融入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进而升华为崇高的品德。

故事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故事是载体,体验是手段,服务教育教学是目的,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精选故事充实教材,深挖故事活化课堂,升华故事落实素养,推动学生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景教学法[J].文理导航(上旬),2023,(10):70~72.

[2]陈   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探索[J].学周刊,2023,(30):139~141.

[3]高   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寓教于乐”[J].中学课程辅导,2023,(2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