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
作者: 赵小竹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教师从对接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地理教材内容、强化实践操作体验、指导学生读图识图的教学角度出发,展开针对性教学方案设计,创造丰富的实践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科能力。在筛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预设教学程序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整合契合性更好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法支持,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内化学科认知,促进其探索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索能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5-0045-03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探索性、互动性学科特点。教师在学科教学时,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程序执行、教学活动调度、教研成果评价等方面展开学术研究,能为学生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的成长提供更多锻炼机会。教师宏观掌握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地理要素,推出针对性实践探索活动,布置读图、识图和实地调查等学习任务,在探索性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一、对接生活,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有诸多对接点,教师要具备关联意识,启发学生的对接学习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实践中实现学科能力的养成。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学生对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学习活动感兴趣的年龄特点,投放生活观察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以多样性、多元化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疆域”时,为了让学生内化中国地理位置、国土面积、疆土轮廓以及行政区域的划分,教师利用教学道具,适时开展拼图实践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34块代表省级行政区的模块重新组装,看哪个小组完成速度最快。学生对部分省级行政区名称、位置、轮廓有一定积累,通过观察地图能够顺利完成拼图游戏。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时,教师进行班级巡视,对配合默契、积极探索的小组给予鼓励。为了让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学科认知体系,教师适时投放竞答游戏,要求学生迅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形状等特点,随后参与抢答,看谁记忆得更快、更准。学生对竞赛性学习活动有较高参与兴趣,能够主动响应,积极展开快速记忆。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传授简便的记忆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辅助下提升学习效率,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激发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性学习热情。
二、挖掘教材,增强学生探索意识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整合地理要素,作为学生探索教材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要素对教材内容进行拆分、整合、分类、解读等探索性学习操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意识。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系统梳理意识,需要教师引导学习方向和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深度学习环节,让其在深入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和文化知识积累,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搭配更高效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形成更多心理触动,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意识。在教学“民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准备了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让学生进行传看,近距离观察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并适时投放信息搜集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不同渠道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节日、饮食、乐器、语言等方面展开探索,梳理不同民族的共性和特点,参与集体展示。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搜集经验,能够自然进入探索环节,借助网络、图书、采访等渠道,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等信息进行整合。在探索成果展示环节,有的学生展示丰富的图片信息,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服饰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展示梳理的文字信息,将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分类;有的学生以话剧、小品等表演形式,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内容穿插其中等,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三、强化操作,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实践操作能够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内化学科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推出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评价等方面做出创新,为实践活动赋予趣味性、互动性元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数据搜集、实地测量、案例分析、课堂辩论、小组研讨、角色演绎等,都属于实践性学习活动范畴,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能够建立丰富的地理认知,教师要做好活动调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动态调整活动方案,以提升学习活动的契合性。
教师在教学“气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天全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值,要求学生依据这些气温值绘制等温线,思考导致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因素。在学生绘制等温线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班级巡视,观察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表现,适时提出更多引导性问题:夏天,去我国哪里避暑最合适?冬天,去我国哪里旅游最合适?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巨大?学生主动进入讨论环节,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教师适时加入互动,在探讨中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维度,让学生在主题探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通过让学生绘制等温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展开针对性讨论,促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深度学习阶段,逐步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学生结合绘图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是典型的对接训练,对其学习思维的引导和地理知识的对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指导读图,拓宽学生探索维度
读图、识图、说图、析图、填图、画图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学生探索学习维度,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初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信息能力,对图表在学科学习中的教学应用认可度较高,但在读图学习环节依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做好学情调研,综合考量各种制约因素,科学做出教学应对,为学生提供更多读图、画图、析图机会,让学生在更多探索性学习中提升读图能力。
在教学“自然灾害”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干旱、雾霾等自然灾害图片,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官冲击,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和概念,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展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和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将学生划分为涝组、干旱组、台风组、寒潮组、地震组、泥石流组、滑坡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布图,探究主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时间、和导致灾害的原因。学生观察分布图,对小组对应的探索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体验自然形成。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布图中蕴含的数据信息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读,良好的学习气氛逐渐形成。通过互动,学生在更多思维碰撞中达成学习共识,在锻炼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说图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延伸训练,培养学生探索习惯
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地理知识应用场景,教师对接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调查、生活观察、信息搜集、数据分析、主题探究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探索体验。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品质,教师适时布置课题探究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协作机会,提升学生在集体性探索学习中的实践能力。教师结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科学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合理组织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教师对接生活情境,布置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性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启迪。在教学“土地资源”时,教师布设社会调查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场景,展开具体的生活观察和实地走访,对当地土地资源的突出特点、利用情况等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制作调查报告参与集体展示交流。学生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有较强参与热情,对具体行动做出相应规划,部分学生主动组建小组,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实地走访,搜集相关信息。在调查报告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调查过程、调查感受、调查成果进行介绍,促进学生顺利内化学科认知,引导其树立合理用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资源观。教师布置操作难度较低的实地观察任务,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有利于学生对接生活,掌握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和认知体系。
学生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从实践活动内容筛选、方案设计、方法传授、程序预设等方面展开教学思考,推出契合性更高的系统性教学活动体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地理学习,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适时投放针对性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地理素材整合、地理图表解析、地理知识应用等实践操作中获得更为生动、深刻的学习体验,以达成学科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 燕,张 山.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路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2):125~126.
[2]杲立军.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探索[J].天津教育,2021,(13):97~99.
[3]董 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23,(0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