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国情怀 担当时代责任

作者: 杨瑞芳 周凤敏

厚植家国情怀 担当时代责任0

摘   要:2023年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第25题巧妙实现了试题与时代背景、素养立意、能力考查、学科概念的融合。以试题特点为例,剖析学生答题的问题及原因,梳理并总结对教学的启示,提升中考备考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特点;答题情况;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1-0012-04

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检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落实爱国行动——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第25题以个人与国家关系为主线,创设适切的情境和问题,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担当时代责任,发挥了试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试题特点分析

(一)试题回放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2022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了一项有3012名青年参与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一  受访青年心目中未来的国家是:社会更文明和谐、国家更繁荣稳定。

(1)从调查结果一及受访青年甲的发言中,你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什么品格?(2分)

调查结果二  受访青年相信: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

(2)结合对受访青年乙发言的理解,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阐明调查结果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请你来参与“作为‘强国一代’,哪些素质最不可或缺?”是此次调查的一项内容。

(3)如果你是受访者,你认为哪一素质是“强国一代”最不可或缺的,并说明理由。(要求:素质与强国相关,理由充分,说服力强。)(6分)

(二)试题特点分析

25题从材料选择、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思维能力方面呈现四个特点。

1.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点。2022年10月,我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值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中宣部举行了“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各大媒体报道宣传“中国这十年”在各个领域的成就。25题选择关于非凡十年成就的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材料,没有直接列举成就,但又不回避时政热点,以小材料呈现时代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2.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巧创情境涵养核心概念。《课标》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热爱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能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学段目标中要求“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程内容中要求“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学业质量命题规划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道法课程内容主题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25题以受访者的视角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与情境的代入感;调查结果一站在个人的角度谈未来的中国;调查结果二站在个人的角度谈国家发展对个人的影响及未来的生活;第三个情境站在未来国家的角度谈个人素质,情境的创设以个人与国家关系为主线,采用主题式设计思路,聚焦了“爱国”这一核心概念,涉及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信、爱国、法治等具体知识,避免了知识的孤立过细考查,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强化了学生对爱国情感的践行。试题设计实现了以小情境承载学科大概念。

3.浸润核心素养,巧设问题激发使命担当。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25题第一问通过直接设问“中国人的什么品格”考查了政治认同和健全人格,第二问限定从个人与国家关系角度说明国家发展为个人幸福提供保障,增进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第三问“哪一素质”是强国一代不可或缺的,渗透了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 三个问题通过限定主体、限定知识、限定内容,从感受品格、理解关系、素质践行三个方面遵循由知到行、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与回答中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增进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问题任务的巧妙设计,体现了以小问题传递大立意。

4.立足思维品质,巧建联系考查能力养成。揣摩试题中的每一个字词,在三个设问中,蕴含了设问关键信息之间、设问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知识与材料及设问三者之间的联系,这就在细微的联系中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设问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实现了能力考查与思维品质要求的融合。试题精巧的设计联系实现了以小联系考查大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梳理

(一)第一问答题情况

25题第一问,从调查结果一及受访青年甲的发言中,你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什么品格?答案是自信。学生答题存在的情况如下: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问品格是什么,学生答成做法,如: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等。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以偏概全,如团结统一、合作、开放等。主体把握不准确,设问中问的是“中国人”,应落实到个人品格上,部分学生答成“中国”的品格,如四个自信、改革、创新、中国责任、中国智慧等。直接照抄课本知识,民族精神内涵、建党精神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

2.语言表述口语化,不用政治学科术语回答。爱护国家、相信国家、一心为国、以国为荣等。

(二)第二问答题情况

25题第二问结合对受访青年乙发言的理解,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阐明调查结果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是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发展为个人幸福提供了条件和保障。相信自己未来的生活比现在更好,源自于相信未来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国家更加繁荣稳定。设问和答案都在强调国家发展与个人幸福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读不懂题,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有效梳理设问关键信息的逻辑关系。试题要求在分析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调查结果一和调查结果二之间的联系,强调未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未来国家的发展(因果关系)。有的学生没有写关系,写成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把关系写错,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个人与集体;有的学生将关系写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

2.不能规范答题,没有知识语言,语言简单、表述不充分。如调查结果二是由于调查结果一,个人需要国家等。

(三)第三问答题情况

25题第三问,如果你是受访者,你认为哪一素质是“强国一代”最不可或缺的?并说明理由。(要求:素质与强国相关,理由充分,说服力强。)答案从热爱祖国、科学文化素质、法治观念三个方面给了示例。如:热爱祖国。青年学生只有热爱祖国,才有拼搏奋斗的动力,才能发奋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读不懂题,没有理解“素质”“强国一代”等关键词。有的学生抓住了“强国一代”关键词,不理解“素质”,写成坚定信念、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也有的学生抓住了“素质”关键词,将“强国一代”理解为“强国”必备的条件,如答经济发展、教育、国防、改革开放、社会素质、人口素质、国家素质、法律、环境等。

2.回答理由不正确或者不充分。第一种情况是素质与理由不匹配,写成做法,如答爱国素质,理由写成如何爱国;第二种情况是理由不充分,如只有道德素质强烈爱国,才能使国家发展越来越好;第三种情况是素质的理由没有紧扣“强国”这一关键词。

3.呈现方式错误,写成以一段话(小作文)的形式呈现。综合说明,学生在审题方面对设问中的关键信息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不能有效建立关键信息之间的联系。不能整体把握理解材料信息。在答案方面,答案语言缺乏完整性,表述不充分;答案脱离材料和设问,想写什么写什么;答案语言缺乏规范性,口语化表述;答案语言缺乏条理性,不分点作答。

三、教学启示

考试的功能不仅仅只是评价功能,其引领功能也不可小觑。通过对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一)研读《课标》,明确课程目标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教学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研读《课标》,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

(二)掌握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是最能转化为素养的知识,也是能有效将内容联系起来的概念。学生领悟了核心概念,就可以打破单元知识体系,实现跨单元的知识整合,这样的知识体系相当于一份学科地图。可以按着核心概念、小概念、核心观点、具体知识点这样的思路建立知识体系。

(三)精选教学素材,浸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养成不是靠说教或者知识的死记硬背,需要借助真实、鲜活的情境。在新授课和备考的二轮热点复习课的准备过程中,要精心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蕴含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创设适切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悟与体验中提升素养。

(四)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都凸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从识记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学科基本能力到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等高阶能力,都进行了考查。 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材料和设问,从圈画关键信息开始,由关键信息联系基础知识,再到按照任务要求组织语言,一点点的引导和落实,使学生具备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五)用好中考真题,善借他山之石

中考真题既包含着对课程的正确理解和诠释,也包含对学科教学的引导和期盼。用好中考真题一方面是从应试的角度去总结设问的类型、答案的生成过程和组织表达、常考考点,进行多维变式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去研究试题与课程的联系,分析试题所蕴含的学科育人价值、传递的基本课程理念、承载的课程目标及表达的教学要求。整理选择其他省市的典型中考真题,按河北省中考试题命题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改编,拓宽复习思路,补充复习的思路和盲区。

如【2022年北京中考真题】

滴水之晶,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

市民甲:我经常吃的药,最近列入了医保目录,每个月能省不少钱。现在社区医院也能用医保卡了,方便了很多。

市民乙:现在去政府部门办事越来越便捷了。我办理企业营业执照,登记材料全,一次就办好了。

市民丙:现在购买进口商品的渠道更多了,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我们不仅“卖全球”,同时也在“买全球”。

(1)运用所学,从材料中任选两位市民的感受,说明其折射出的国家发展变化。(4分)

本题从知识层面考查了国家改革、国家做法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隐含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从能力层面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设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素养层面渗透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教师要多研究和借用此类典型的题目,以指导和改进实际教学工作。

(六)强调细节要求,规范答题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条理清晰,答案分点做答,理清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分析2023年河北中考道德与法治第25题可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中考试题更加强调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维能力、核心概念。教师应增强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深入研究《课标》,研读教材体系,领悟核心素养,建立核心素养、教材知识和情境素材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素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教学和备考,以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