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程标准 聚焦核心素养

作者: 李希茹

立足课程标准 聚焦核心素养0

摘   要:结合新课标分析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工具运用、情境创设、试题创新等角度出发,总结2023年中考地理试题特点,探究试题命制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考地理;试题分析;核心素养;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1-0018-03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地理教学的风向标,对课堂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试题分析有助于洞察命题动向、把握试题思路、领会立意目标,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收集多省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试卷,参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分析试题的命题立意、考核内容、学科育人价值等特点,以期对地理教学及指导学生进行初中地理学业水平备考提供有利参考。

一、聚焦核心素养,能力立意贯穿始终

依据《课标》,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其主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几方面,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区域认知需要借助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获取信息,运用综合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梳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归纳区域特征,认识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的培育需要深入了解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理解人地关系,落实地理实践;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培育、发展其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也是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培育的过程和人地协调观形成、发展的过程。分析各地试题,以核心素养培育及考查为试题命制的高位立意,凸显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育人价值,以《课标》要求的学业质量标准为课程评价目标的特点。

例题1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图为我国长城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长城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B.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

C.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在长城上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有(    )

①沙漠   ②草原   ③大海   ④椰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我国正在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这有助于(   )

①恢复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②维护长城沿线地区生态环境③保护长城沿线的文化遗址④了解我国多民族交融的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1题,通过读图分析长城分布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的位置关系;第2题,进一步加工图中地理信息,综合分析不同区域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影响下,所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第1、2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第3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意义重大。学生要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战争防御等多角度,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综合分析。

该题融合多方面的素养考查,以长城的分布和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背景材料,着力考查核心素养,知识点涉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区域差异、保护长城的意义等。

二、依据课标命题,引导依标教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兼有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双重功能,要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完成初中地理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是实施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

例题2 【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近期,广州市某学校地理小组就近开展了乡土地理研学活动。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研学路线上丙地与丁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80米   B.280米   C.350米   D.480米

2.研学路线所处的山体部位是(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3.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有公交车站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标》中相关的学业要求是:“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和描述基本的地形特征;能够阅读和提取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说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第1、2题,通过读图获取海拔高度、等高距、等高线变化规律等信息,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方法,计算两地相对高度、确定山体部位名称;第3题,读取图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公交车站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居民区密集的公路沿线。该题紧紧围绕《课标》学业要求命题,考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依标命题”的原则,引导教师“依标教学”,将教—学—评有机衔接,从而落实《课标》要求。

三、立足学科基础,凸显学科工具运用

各地中考地理试题选择的情境素材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学科工具运用能力的考查。地球仪和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工具,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选择适当的地理图表,充分、合理、恰当、灵活地运用学科语言,通过阅读地理图表,有效提取信息、总结原理、发现规律,是学生必备的学科基本素养。各地中考地理试题中有大量图表,包括区域图(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值线图、统计图表、漫画等多种类型。依据《课标》要求,这些图表按照试题需要进行信息的增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获取并处理有效信息,完成题目要求,凸显地理学科工具的运用。

例题3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分析降水量分布状况是认识区域差异的重要内容。图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和各地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年降水量(    )

A.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B.沿北纬40°线自东向西递增

C.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递减

D.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四地中(    )

A.甲地降水季节变化最大   B.乙地雨季最长

C.丙地7月降水量最大       D.丁地年降水量最大

3.乙地为(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第1题,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和经纬网的分布,归纳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第2题,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甲、乙、丙、丁四地降水量、降水季节变化、雨季长短等规律;第3题,结合以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图中乌鲁木齐、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位置,选出降水特点与乙地一致的城市。

该题考查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降水的地区差异。教师要将地理工具的学习和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课程,使学生养成用图、读图、析图的习惯,从而提升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学科素养,彰显学科特色。

四、贴近现实生活,创设真情实境

“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是地理课程理念之一。试题结合生活场景、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情实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以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

例题4 【2023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邮戳是邮局在信件、包裹等上加盖的戳记。各地邮局常会结合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纪念邮戳。图为我国部分邮局的位置和营业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邮局营业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形状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2.最可能在②地邮局加盖的邮戳是(    )

各地邮局营业时间的差异和纪念邮戳是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以此为背景材料,探究其中蕴藏的地理知识,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城市、文化景观等知识点。试题选取生活中的地理素材设置情境,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将学科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以热点的地理问题创设情境

地理热点涉及区域发展、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科学考查、自然灾害等多方面。试题以社会热点创设情境,从地理的视角提出问题。如在2023年中考试题出现频率较高的“神州十六号”飞船发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土耳其地震”等热点问题。试题情境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热点事件,用地理的眼光发现和分析问题,拓展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五、创新试题形式,树立科学质量观

创新试题形式是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之一,包括题型、设计、内容创新三方面。

例题5【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26题第6小题:“从生态科技、文化的角度,任选其一,结合实例,说出北京建设新成就的积极影响”。

任选其一的作答方式,为考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开放性特点。开放性试题可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状况,发挥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