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初班英语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张俊馨 林栋 许婷

内初班英语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0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初中班学生在小学时英语基础较差,升入初中后英语起点较低,进步缓慢。如果初中英语教学不得法,学生就很难弥补小学的“欠债”;很难跟得上初中学习的节奏;很难实现高中学习的跃迁。教师总结分析新疆内初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英语阅读素养的策略,旨在通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性研究,稳步提高内初班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探索提升英语阅读素养的策略与路径,能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进而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英语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素养;内初班;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7-0012-05

英语阅读素养指的是在理解和应用英语文本的同时,发展个人的思维能力、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阅读素养由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构成:阅读能力包括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文化意识;阅读品格包括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初中班(以下简称为内初班),主要面向新疆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招生,也招收一定数量的汉族学生到一些指定的城市接受初中教育,这一政策旨在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接收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显得吃力,英语学习内驱力较弱,他们的英语学科成为初中各学科中的“拉后腿”学科。针对以上问题,巴州库尔勒市第二中学英语组教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的带领下,启动了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性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 提升内初班英语学科阅读素养的必要性

(一)内初班学生的英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显示,内初班七年级学生有16.38%学生的英语起点较低,在学习英语的各个方面存在较多困难;63.79%的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学习成绩相对稳定,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19.83%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词汇量,并且在各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第一学期的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全年级平均分为67.03分,及格率为69.5%,优秀率(80分以上)仅为15.4%。

对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课标》),从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呈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语言知识层面:知识的形成呈现碎片化,具体表现为语言知识僵化,词汇只知其意,而不懂其用;语法知识呈现格式化,不能在“形式——意义——用法”之间建立起有效链接;语篇意识缺失,不能整体理解语篇所承载的内涵;缺乏语用知识,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正确理解他人;本地区和学校缺乏英语交际环境,学生缺乏语音知识,且口语水平明显偏低。

2.语言能力方面:对照《课标》关于听、说、读、写、看等能力的要求,巴州内初班学生的各项能力明显低于《课标》的要求,相较于听、读、看输入性能力而言,说和写等输出性能力更加匮乏。具体表现为说时“不敢开口、无话可说”,写时“词语堆砌、缺乏逻辑、错误频出”。

3.文化意识方面:很难理解或根本不理解语篇背后的文化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只局限在对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公式化”记忆,即使有文化部分的渗透,也只限于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简单对照,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对于内涵的深入了解。

4.思维品质方面:英语学习缺乏深度,对于多模态语篇的学习只停留在浅层次,学习过程中太偏重于知识的输送,轻视或忽视深度学习与思考。再者,由于长期进行标准化试题的练习和输入,学生的思维呈现单向模式,缺乏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缺乏主动和积极思维的动力,具体体现为思维无主见、做事模式化。

(二)内初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教学相长,反之亦然。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与教师的教学深度、高度相辅相成。库尔勒市第二中学内初班英语教师普遍拥有较高的英语素质,但是基于目前学生的英语基础而言,日常教学只能降维实施。这样,教师的教学趋向于简单化、机械化、从众化。特别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参照《课标》对于阅读的要求,其具体表现为:

1.阅读整体教学意识缺失。调查显示,84.61%的教师仍然将文本阅读当作是获取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诚然,语篇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措施(包括笔者多年前曾经惯用的方法),往往是将每个单元语篇教学的第一课时确定为阅读课,第二课时确定为知识点讲解课。其中,阅读课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为学生自读,然后完成教师在教学参考中建议的问题,而问题大多数为客观选择题,主观题和深度思考题较少。这样的阅读形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被窄化,此种形式缺乏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缺乏对于文本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和整体内化,没有体现出“课程育人”的《课标》理念。

2.有效阅读输入严重不足。通过学生问卷反馈,学生获取的阅读材料60%来源于教材中的语篇材料,大约30%来自于课后练习材料,大约10%来自于质量监测材料。这样的比例会使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和贫瘠化,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味的。

《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阅读量有着明确的规定:课内阅读量为29~30万字,课外阅读量为15万字。但是,当地初中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远远低于规定标准。阅读量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弱,出现无话可写的局面。

3.促进阅读的有效评价缺位。目前中考测试的主要是学生答客观题的能力,评价方式明显趋于规范化,在此种导向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上以掌握模式化的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

国内大城市的一些学校已经将分级阅读纳入日常的教学当中,而新疆巴州的初中生很少接触正规地道的英语原版阅读材料,也没有关于课外文学阅读的实施计划,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素养的形成。

(三)新时代英语学习对于阅读素养的需求

2014年至2023年的10年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倡导全民阅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被持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作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言类学科,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来临,新题型的诞生对于输出性能力的要求愈加凸显。作为高中的过渡学段,初中阶段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语言阅读积累,很难做到在高中阶段游刃有余地把握阅读,也很难从根本上有效把握新高考题型中的“读后续写”。

二、提升内初班英语阅读素养的可行性研究

(一)学生层面

内初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对于知识的渴求颇为迫切。调研中有92%的学生表示,希望教师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徜徉在英语世界中;有95%的学生认为,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探索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英语阅读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层面

88.46%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确实单一,教得费力,效果不明显,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的衔接层面

初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小学基础较差固然是初中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但是,就学习方式而言,对于绝大多数仅靠死记硬背和简单识记的初中生来说,在面对高中学习阶段词汇量增大、语篇篇幅长、长难句增多、语篇内容有深度等问题时,会形成学习的障碍,学习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再者,随着全国高考新题型的出现,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书面表达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发展一定的阅读素养。

三、提升内初班英语阅读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正确利用教材资源,巧妙设计有效问题。正如前文所述,目前的阅读教学方法呈现出简单化和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度认知和挖掘。因此,教师对于不同文本的灵活把握和对于问题的巧妙设计就成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要设计一些可以培育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主观问题,适度减少客观题的比例。

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y name’s Gina时,课题组进行了以下设计:授课教师课前准备文化背景资料,关于不同文化中名字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资料,包括名人的名字故事、不同文化对名字的看法等,以便学生在讨论时有更丰富的素材。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组内学生的水平相当,以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视频,展示名字对个人身份和性格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名字改变后个人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并抛出问题让小组讨论(必要时可用汉语加以辅助):

问题一:Do you think nam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 person’s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Please share your thoughts based on your or your friends’experiences.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或朋友的经历,讨论名字是否影响了他们的身份和性格。

问题二:If you had the chance to change your name, what would you choose? Why?学生需要考虑如果有机会改名,他们会选择什么名字,并解释原因,可以鼓励学生考虑名字的文化含义、发音、书写等方面。

2.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教师的教学既要以学习为中心,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设计和实施。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材在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使用方法千差万别。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来讲,如何弥补小学遗漏的知识,如何顺利掌握初中知识,如何与高中知识有效衔接,如何为中高考做准备,都需要教师来制定切实的计划和目标。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时,通过阅读语篇Journey to the West,教师设计了一个读后续写的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写作能力。在正式进入续写任务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Journey to the West的背景知识,包括主要角色、故事情节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Monkey King的性格特点、能力和以往的经历,以便学生在续写时能够更真实地模拟Monkey King的决策过程。分组讨论Monkey King在面对新威胁时可能会考虑的因素,比如他的责任感、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挑战的态度。并且讨论可能遇到的障碍,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线索,结合Monkey King的特点和能力进行预测。之后引入读后续写Read-Write Task: After receiving a message about a new threat to peace, write a paragraph describing the Monkey King’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before embarking on this new journey, and outline at least two obstacles he might encounter along the way, explaining how he would overcome them using his magical abilities.

通过这样的课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还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学生能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后续写的能力,可以与高中知识有效衔接,为中高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