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思维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作者: 刘建峰

摘   要:中小学生学习思维习惯存在一系列问题:浅尝辄止的浅层学习思维习惯;疏离实践的思维行为习惯;大量机械式刷题;缺乏类推、融合与关联能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建立理性的知识系统;适度刷题;提高类推、融合与关联能力等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关键词:思维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7-0022-03

习惯通常指长期培养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等。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也表现习惯性,也存在思维习惯的优与劣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考察分析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学习习惯问题,观察其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提供解决的策略,有助于促使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一、中小学生学习思维习惯存在的问题

通过众多教师教学经验提炼,同时观察与分析教学教研活动、归纳与总结,得出中小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若干问题:

(一)兴趣、爱好与好奇心缺乏

兴趣、爱好与好奇心是人学习动力、学习持久力、学习意志等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其一旦缺失即产生所谓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熟视无睹等不良思维习惯现象。

通过观察与分析,每班有3%~5%的学生对学科表现出无兴趣与爱好,渐渐远离班级的整体学习群体之外,以致学习越来越差。另有30%左右的学生成绩平平,对学习兴趣索然,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具体可归纳呈现为如下现象与问题:

1.提不起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2.作业大多不会,胡乱做完或借助辅助工具完成作业,敷衍应付了事;3.部分学生虽大量刷题,但只形成思维表层较为熟悉的认知,并不是兴趣与爱好形成的内生学习动力,学习效果较差;4.学不进、学不会;5.家长安排教师或专业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学生没有兴趣学不进去,缺乏内生动力,一检测就显现出各种问题,最终收效甚微。

(二)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的浅层学习思维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日常形成的浮于表面、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等浅层思维习惯,限制了思维的深入,具体现象呈现为:

1.浮光掠影式的学习。学生一知半解,觉得学会了。在思考问题时,自然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2.急于求成。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各项内容,透彻了解材料,深入分析问题,且急于作答,在思考问题时,甚至连题也没看清楚,就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更谈不上认真地理解与分析,结果徒劳无功;3.浅尝辄止。学生没有理清问题所蕴含的深层联系与实质,就去解决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形成肤浅的、表面的学习思维习惯。

(三)零碎片面的知识认知习惯

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形成了零碎的、片面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知识认知习惯,具体呈现为学生对所学知识并没有形成鲜明深刻且富于理性的系统认知。

1.模糊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模糊,学习时认识不够清晰,印象也不深刻,其结果就是错误解决或不能解决问题;2.零碎的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全要素的全面学习认知,囿于某些词语及语句而忽视了其他信息,形不成整体系统的知识认知;3.肤浅的感性认知。对事物的认知局限于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升不到科学的、理性的、规律的认知。

(四)疏离实践的思维行为习惯

语言类的科目只是读读记记,不注重实际生活与各种场景的运用;理化类科目不注重科学实验与操作,反而仅仅熟记一些实验所用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现象及结果等等。其结果是缺失了观察、分析、动手参与的过程,导致学生疏于运用、疏于实践、疏于动脑动手,无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一个人学习各种游泳的动作知识及理论,实际上进了游泳池却不能游起来,必须多次下水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真正理解掌握。

(五)依赖于无限度机械式刷题

任何熟练的技能与知识理论的掌握都离不开做适量训练(不是机械式的),以达到认知由量及质的跃升,形成熟练的知识理论与技能。但训练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每个学生展现出在熟练掌握某类知识时做题量不同。盲目无限量刷题却做了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同时过度刷同类题,易形成认知麻木,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所以应处理好适度刷题熟练掌握同类题型与拓展思维注重创新、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等之间的问题。

(六)不能举一反三、缺乏类推、融合与关联能力

每门学科都是每类知识与经验的逐代累积,每类知识都会有无限量的问题。学生面对一定范围内无穷无尽的问题应对不得法,呈现出诸多问题:如不善于把同类问题归类;不善于把同类问题多方面变通;不善于提取解决问题的共性思维思路;不善于关联相关的其他问题;不善于在某类知识范围内设计问题与创新问题等等。另外,学生一学期内学习多门课程,受时间及精力分配限制,往往不能对所学的知识及做的试题进行举一反三。

二、针对复杂的学习状况,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与爱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具体提供以下策略:1.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兴趣,学生能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才会逐步形成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愈挫弥坚的学习品质;2.知之深则爱之切。学生深入学习,系统了解并掌握其规律,能够切实的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3.教师要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循循然善诱人”;4.教师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及时、适时地进行激励与赞美,逐步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谨慎缜密、勤于思考的思维态度与习惯

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冷静客观、谨慎缜密的科学态度,要善于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反思自己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既要注重速度,又要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做得精准。所谓看得清楚,就是要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清事物的各个要素,事物的细节,事物的构成;所谓想得明白,就是想清楚事物的事理,想清楚事物之间的关联,想清楚事物的本质;所谓做得精准,就是观察分析、规范细致,步骤明确、精准到位。

(三)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系统

学生应认真观察、分析思考,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明确的印象与理解。学生对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性能、关联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认知越系统越易形成全面、理性认知。

比如,我们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构成和作用及如何应用做深入、确切、系统、理性的认知后,就能够做到恰当运用。又如,平面几何中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包括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边等五种方法,任一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时都是必要且充分的,同时,每一方法如何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都要掌握。

(四)勤于亲身实践的思维行为习惯

知识源于实践与经验。情境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等都是注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多方去验证并应用理论。唯有实践才能掌握理论。

(五)适度刷题训练与分析、归纳、总结、拓展能力的养成

学生在做了一定量试题后要善于分析、归纳、总结试题的规律及做题要点,形成规律性的认知;学生在做题时可选择把精力放到自己不熟悉的试题类型上,教师要予以理解和支持,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刷题后,要能够自己设计某类题,体现出知识的灵活应用;要敢于大胆想象联想与创新,教师要联系当前学习状况予以引导;教师要善于精选某一类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型,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提高效率;学校各科要科学建立自己的全面有序的试题库,并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六)养成举一反三,类推与关联的能力

把万事万物归类,研究共同的属性,这种类的归属与分析能提高人类认知的效率。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善于在各类知识中进一步细分知识,要善于归类并掌握此类事物及问题的处理规律及方法。每一个典型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以触类旁通。现有科学知识展现了人类不断认知的成果,然而又需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创新。

最后,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应形成如下学习思维习惯:对知识与事物充满好奇之心和求知之欲,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时冷静客观、思维缜密、戒骄戒躁、善于思考,能对事物形成明确清晰、规律建构、感性理性融合的系统认知;注重对知识理论的实验与实践精神和具体应用;善于对已学知识归纳总结提升,具备举一反三的类推及关联融合能力;尝试探索、质疑与创新精神。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生学习思维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3Y1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