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 郭震 钟晓媛 王维臻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0

摘   要:在梳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化学教材内容要求的基础上,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九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教材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要点的覆盖情况,以及相关要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与呈现方式,并为后续教材修订完善提出加强覆盖,补齐短板;优化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编写方式,突出思想性和时代性,加强实践性;加强整体设计,突出学科特色,提升相关内容的逻辑性等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12-06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高度重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在各学科课程和教材中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学段要求和组织实施方法,为在中小学教学和教材中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据。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关注化学领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对化学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实验安全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化学教材中实验安全以外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前仅有高中化学教材安全教育内容的设计和高中化学教材安全教育素材的比较研究,未见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义务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教材是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基本载体。为更好地落实《指南》要求,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本文将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九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后续教材修订提出建议。

一、《指南》对化学教材的内容要求

《指南》将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分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大领域、30个核心要点(见表1),并给出了各项要点的主要教授学段和学科覆盖建议。

根据《指南》给出的化学学科目标内容覆盖建议(见表2),高中化学教材仅涉及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中的1项核心要点“合理膳食”,具体目标内容为“能够坚持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倡导‘三减三健’”“了解肥胖或贫血、消瘦等人群的饮食策略”“理解膳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初中化学教材则涉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3大领域的5项核心要点。

通过以上整理可以看出,相对生物、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教材能够全方位覆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5大领域的多项要点,化学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更为集中,主要以营养物质、药物、易燃物质、危险化学品等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为载体,覆盖与之相关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3大领域。同时,目标内容以初中教材为主,少数内容因涉及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化学反应而被列入高中教材,如反式脂肪酸的结构,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供能营养物质的结构与代谢等内容。

二、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一)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梳理分析

1.教材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要点的覆盖情况。《指南》建议化学学科覆盖以下5项内容要点:1.9合理膳食;4.1传染病基础知识;4.3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5.1应急常识与急救技能;5.5实验、实习安全及职业健康。图1统计了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涉及《指南》各项内容要点的单元数。可以看出,教材覆盖了以上5项内容要点中的4项,覆盖率80%,做到了较好覆盖;与此同时,教材未能涉及“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现行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的出版早于《指南》颁布。另外,除了《指南》建议覆盖的以上要点,教材还有多个单元覆盖与疾病预防控制、个人卫生、公共环境卫生等相关的其他7项要点,在更广泛的领域落实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2.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要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指南》内容要点在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各单元中的分布进行统计(如图2),可以看出,全书12个单元中,有11个单元编写了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占单元总数的92%,绝大多数单元都覆盖和落实了《指南》的要求。仅有“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未编入相关内容,主要原因在于该单元介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关注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同时,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首次涉及物质结构的教材单元,还难以从微观层面解释与人体健康和安全相关的现象。

另一方面,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在化学教材各单元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从图2可以看出,除第3单元外,其余每个教材单元覆盖1~8项《指南》中的要点,平均3.4项。其中,“第10单元 酸和碱”“第11单元 盐 化肥”“第12单元 化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最多,覆盖6~8项。其原因在于这3个单元介绍了大量具体的化学物质,与生产、生活及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其中第11、12单元的酸、碱、盐等物质具有一定危险性,教材编入了大量与“5.1应急常识与急救技能、5.5实验、实习安全及职业健康”相关的内容;第13单元“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两个课题介绍的营养物质、微量元素、有害元素等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教材编入了与“1.1认识健康、1.2个人卫生与保健、1.3健康问题与疾病预防控制、1.9合理膳食、1.10公共环境卫生、2.1生长发育”相关的内容。

3.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呈现方式。化学教材的内容一般采用正文、栏目、插图和习题方式进行呈现。通过对教材各单元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呈现方式进行统计,全书12个单元中,除了“第5单元 化学方程式”,其余11个单元(占单元总数的92%)都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75%的单元借助正文、栏目、插图和习题,立体化呈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各单元都通过正文直接呈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绝大多数单元在栏目和习题中也有所涉及。同时,有3个单元未在插图中呈现以上内容。其中的第5单元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缺少与健康、安全、环境相关的情景素材,仅在正文中提及相关实验的安全操作等内容;其中的第8、11单元分别介绍金属材料和盐类物质,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较多与健康、安全、环境相关的情境素材,具备以多种形式呈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议在后续修订中补充以插图形式呈现的相关内容。

(二)教材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呈现特点

基于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现行义务教育化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指南》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要求,基本覆盖了《指南》中建议教材体现的各项内容要点,同时还覆盖了多项《指南》中的其他要点,为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教材绝大多数单元都编入了相关内容,为日常教学中持续深入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观念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教材以正文形式的显性呈现为主,综合采用正文、栏目、插图和习题等多种形式,立体化呈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受教材出版周期的影响,现行义务教育教材的出版早于《指南》颁布,社会和教育界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因此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对《指南》建议覆盖的内容要点未能涉及“4.3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另外,受学科内容的局限,《指南》要求中小学教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覆盖的5大领域30项要点中,建议初、高中化学教材覆盖的只有3大领域5项要点,仅占要点总数的16.7%,且不包含“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两大领域。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除了落实《指南》要求的5项要点,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落实了认识健康、个人卫生与保健、健康问题与疾病预防控制、用眼健康、公共环境卫生、生长发育、用药安全等7项要点,总计落实11项,超过要点总数的三分之一(36.7%)。但受学科内容的影响,仍难做到要点全覆盖。基于同样原因,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也不够均衡:与酸碱盐、化学与健康相关的3个教材单元覆盖的要点数最多(共21项),超过各单元覆盖要点总数的一半;与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关的2个单元仅覆盖1项要点。在呈现方式上,仍有少数单元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存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三、教材修订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指南》要求,加强覆盖,补齐短板

《指南》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和教材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基本依据。现行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虽然早于《指南》颁布,但教材整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指南》的要求,为后续教材的内容完善和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一步的教材修订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现行教材的成熟做法,并结合新教材各单元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与《指南》5大领域的契合点,提高内容要点覆盖率,在更多领域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观念。

例如,在“化学与社会”学习主题下的“化学与人体健康”相关单元和课题中,应结合“合理用药”等内容,落实“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内容要点,解决现行教材的覆盖盲点;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学习主题下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等概念性、理论性单元和课题中,补充以插图、习题和栏目形式呈现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丰富生动的呈现形式提供立体多样的教学素材,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优化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编写方式,突出思想性和时代性,加强实践性

生命安全与健康这一主题,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涉及大量社会性科学议题。与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其他内容主题相比,综合度更高,是落实课程思政、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理想载体。在教材修订中,相关内容应依托广阔的社会背景,选择反映学科前沿和我国特色的内容,在彰显化学学科价值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新时期成就,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和生命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例如:以实物照片等形式呈现青蒿素和青蒿素类药物,通过栏目或习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体会化学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栏目或习题引入消毒剂、抗生素的组成、结构与用途,介绍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认识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与防控措施,增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基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教材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内容的多学科背景,结合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选择人类生存与发展可能面临的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的不确定性挑战设置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知识,设计和评估解决方案,加强教材内容的实践性。例如,以常用解热镇痛药等为内容载体,呈现真实情境,预留探究空间,使学生了解其结构和用途,并设计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化学物质,以科学和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整体设计,突出学科特色,提升相关内容的逻辑性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化学、物理、生物、体育与健康等多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根据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学生在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八~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在此以前,生物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和教材已经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领域的内容。其中的合理膳食、应急常识与急救技能、实验安全及职业健康等内容与化学联系密切,与现行化学课程和教材存在较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