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英语名著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姜逸倩

摘   要:英语文学作品能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真实的情境、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分析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现实症结,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名著整本书阅读;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44-05

英语名著整本书阅读是提升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文学作品会引发读者产生关于人类基本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和伦理)的思考,实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阅读文学作品能让学生领略英语之美,进而产生爱学、乐学的情趣。

近年来,英语名著整本书阅读逐渐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各地教研室和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尝试通过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渗透和指导阅读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模式和框架。笔者在本文中将基于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实症结,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现实症结

英语名著整本书阅读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拓展延伸,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考什么就教什么是很多教师的习惯。目前各地的中考题及高考题中,涉及名著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的考查还很少见;教师不明确名著整本书阅读在不同年级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严重阻碍了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

(二)教师对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不够

受经验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沿用以机械讲解、背诵、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误以为只要掌握了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辅以一定的题海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基于这样的短视认识,很多教师人为地弱化了课外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三)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不得法

不少教师不了解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只是聚焦单词短语句子的学习,难以充分发挥名著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四)学生阅读兴趣不足,方法不当

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于逐词逐句阅读,遇到生词或其他阅读障碍,就不愿意继续阅读;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对英文版的阅读材料不感兴趣。

综上所述,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引领、考核评价、教师的理念和角色转变、对学生的阅读策略指导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改变,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二、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原则

基于以上问题和症结,笔者认为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生为本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好读书”。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任务单的设计还是阅读文本的解读上,教师都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教师“一言堂”,不能以教师的文本解读和理解代替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互动,品读赏读自己喜欢的文字,多角度深度思维,丰富阅读体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设计阅读任务单,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习惯和动力。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能过于拔高,以免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师生共读,示范指导——先课内导读再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后课内小组讨论分享”三步走,以保证阅读活动的有效进行,帮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和信心,促进学生持续自主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三)目标性原则

教师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要明晰教学目标。初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不应该以语言学习为目的,而应该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学的兴趣和习惯。国际PISA,NAEP和PIRLS阅读素养评估框架均显示,“阅读作为实现个体目标的工具,如学习、参与社会、愉悦身心,均强调个体与文本(环境)的互动能力和个体从文本(环境)中建构意义的能力;根据文本(环境)的变换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用文本中获取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不只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更是发挥潜能提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不只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对自身的感悟、反思和评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感悟与体验、方法与技能相结合,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文化等多维度的渗透与融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整合性原则

整本书课外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间接经验和语言模型,教师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看写的活动之中,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将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选择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要善于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推动整本书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三、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阅读材料要适合

目前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很多,教师要先仔细阅读不同出版社的名著简易读本或分级读物,基于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英语基础、阅读能力等因素,挑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阅读材料,分批推荐给学生阅读。有条件的班级和学校可以设立班级、学校英文读书角,开展“阅读漂流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以满足英语基础好的学生需求,同时减缓待优生的阅读焦虑。对于不同出版社的读物,教师可以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决定,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学生阅读比较不同版本读物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主动深度思考的过程。

(二)教师角色要转变

指向核心素养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首先是学习者和资源开发者,在学生阅读前第一时间阅读读物,熟悉把握阅读材料,开发阅读材料中的教育资源。教师是学生阅读的伴读者和指导者,在阅读活动初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减缓学生阅读焦虑,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动力;阅读过程中,教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者和阅读活动的策划者,是学生阅读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监督管理阅读过程,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深度思维,深度关注学生阅读实效。

(三)激发兴趣是根本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情趣,阅读之后分享妙趣,展示课堂充满乐趣,才能排除畏难情绪,真正实现英语课外阅读的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读前导读、读中讨论赏析、读后评点展示等教学,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分享的兴趣点,激活学生产生思维亮点和火花,有效提高阅读实效。

比如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周雪晴老师在The Railway Children的导读课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周老师先让学生阅读封面、目录和作品简介思考问题:What did the children want to do? How do you know? Why is the book called The Railway Children? What does each chapter tell us about? 引导学生根据封面、目录大胆预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验证预测的欲望。我校英语组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划出最喜欢的文章片段,或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或对话、或戏剧编演,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自信,保持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和英语学习的兴趣。

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阅读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和水平,要关注待优生的阅读状况,不能把待优生排除在赏析展示等教学活动之外,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和提升,从而保证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训练读法是关键

整本书课外阅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要做好引导、策略培训、激励、评价反馈等工作。

1.教师要在学生开始阅读一本书前,引导学生阅读封面、标题、目录、作者简介等,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2.训练学生提问题。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问题,但是如何针对阅读材料提出有效的问题,则需要教师的培训和干预。要引导学生针对标题、人物、情节发展、作者意图等提问,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习惯。比如在《渔夫和他的灵魂》阅读中,笔者所教班级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Why didn’t the fisherman give the soul his heart when he sent the soul away? Could the witch come again and help the fisherman to send away the soul in the end? How could the soul get into the fisherman’s heart at last?

3.指导学生圈点批注。无论是《黑布林英语阅读》《津津有味读经典》还是《小书虫》,这些书中都有很多好词好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这些优美片段,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环境描写、他人语言动作等间接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直接描写等,并根据这些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同时学生还可以将书中的图片、故事、情节关联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其他故事、其他人的经历。比如“我能理解……的感受,因为我……”“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如果是我,我也会/我不会……”。通过多次反复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可以渐渐掌握阅读的技巧,学会自主享受阅读,不断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元解读是常态

整本书阅读中,阅读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要“不以显性的作品分析为重点,贵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悟和欣赏作品中的美和真”。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阅读、理解、思维、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评判、见解和质疑,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在阅读分享课中,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激活学生思维和语言输出。

笔者曾经观摩过扬州中学集团树人学校的周白茹老师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分享课,周老师首先呈现学生画的思维导图。围绕思维导图,学生以复述、表演、有感情朗读等形式再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凸显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整节课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多元解读,思维的火花和亮点让听课教师赞叹不已。

(六)阅读评价要多元

长效的评价机制是激励、保持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立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借助于多样性的评价活动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教师可采用表演类评价活动,如朗读比赛、电影配音、戏剧表演;语言类活动,如佳句分享、读书卡、词汇拓展等;写作类活动,如阅读笔记、书评、阅读感悟、故事改写(仿写、简写、续写、改写)等;制作类活动,如制作手抄报、人物漫画介绍、故事插图设计、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故事情节图、人物性格图等。多样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将阅读与其他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教师可以借助于“组内成员自评表”和“学习小组自评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互评、组间互评,实现自我评价与小组合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家校结合的作用,校内外相结合,督促学生真正阅读。教师也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微信填表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困难、阅读中的收获、建议和思考等,以及时调整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保障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