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李潭潭

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0

摘   要: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课堂参与度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应按照认识、理解和表达主题意义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悬念导入,梳理文本结构;聚焦故事高潮,层级设置问题;关注文本标题,连接真实世界,来引领学生深入挖掘语篇主题意义,理解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48-05

一、引言

主题是指围绕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相关的某一范围展开的话题类别,为语言学习提供内容范围或主题语境。特定主题语境所传递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该语境蕴含的意义。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中,应首先以语篇主题意义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展开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取和体味其中的思想价值,以此来塑造学生的人生态度,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在阅读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难以改变传统教学思维,过于注重好词好句的勾划和长难句的语法分析,并未从语篇蕴藏的主题意义入手,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乐趣。一些教师缺乏对语篇的深入研读,主题意义的定位不准确。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同时,还有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时,未能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实际,造成主题意义与生活实际的脱节,导致探究流于形式。

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初中阅读教学相比,具有一定优势。首先,它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融入课堂。语言知识并非学习的直接目标,而是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媒介和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纯粹学习语言时产生的枯燥和厌烦感。其次,明确语言知识的暗线地位。在课堂中以主题探究为明线、以语言和知识学习为暗线开展教学,可以侧重语篇解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挖掘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和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迁移与创新。

本文以课外阅读文本A hidden talent为例,通过文本解读、描述和分析教学片段,探讨主题意义探究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三、解读文本,确定探究主题

确立探究主题需要解析文本语篇,避免凭经验与感觉自创需探究的主题。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文本解读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What(语篇的主题内容),How(语篇的文本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Why(语篇的深层涵义)。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准确把握主题语境,理解主题意义,挖掘主题价值。以课外阅读语篇A hidden talent为例,笔者对该教学文本解读如下:

What(语篇的主题内容):语篇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Bill 的小男孩因为说话结巴的问题经常惹来同学们的嘲笑,导致他形成害羞不爱讲话的性格。但是,Bill却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戏剧表演。其他同学都很好奇,一个口吃的人如何表演呢?到了表演的这一天,Bill表现得特别好。舞台上的他不再是个结巴,歌舞俱佳。同学们看到了不一样的Bill。从那以后,同学们了解到了一个事实,有些人虽然讲话不流利,但是他们却可能拥有完美的歌声。同学们不再嘲笑Bill,Bill也和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

How(语篇的文本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本语篇文本特征鲜明,是一篇记叙文。整个语篇除了文字内容外,还配有两幅小插图。一幅是Bill的头像,一幅是Bill在舞台上表演歌唱的图画。文本内容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地道,仅有个别生词如stutter,tap等。其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形容词和副词如amazing,perfectly,beautiful,different等来描写Bill的表演。

Why(语篇的深层涵义):本语篇通过Bill的故事让大家明白了一件事:有些人虽然有口吃问题,但却擅长歌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己,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而应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敢于展现自己;于他,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人长处,不嘲笑他人短处,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程晓堂指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应是以语篇为基本学习材料,以语篇的内容和主题为中轴,辅之以聚焦语言知识学习的英语教学思路。基于以上文本解读,本节阅读课主要从两个维度全面展开:一是提取语篇主题大意,梳理语篇结构,归纳语篇主要信息;二是基于自主学习和向同伴学习,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语篇内涵,并发表个人观点。其中,第二个维度应是本课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实践

(一)悬念启发导入,初步感知主题意义

《课标》指出在设计主题探究活动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关键要看课堂导入的设计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让学生对教师即将导入的主题感兴趣。悬念启发导入是指通过设计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话题。这种方法有利于营造文本故事的神秘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探究文本。

【教学片段1】

在简单与学生进行问好后,教师借助语篇中关于Bill的两幅插图作如下导入:Look at this lovely boy. His name is Bill. Unfortunately, he is a stutter. (教师简单模仿一下结巴,有的学生会忍不住笑一下。)But now,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is Bill doing now?学生答:He is singing on the stage. 教师:Can you believe it?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Bill? Now let’s read the story.

【设计意图】

九年级的学生其实都很清楚一个结巴的人是很难完成流利的语言表达的,所以即使他们完全不认识stutter这个词,但在教师模仿结巴之后,他们能瞬间习得这个词汇的意义。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Bill热情高歌的插图,这会立刻引起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形成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文本梳理和主题探究做好铺垫。

(二)梳理文本结构,渐进理解主题意义

梳理语篇结构能够删繁就简,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因为文本结构涉及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梳理文本结构有助于学生辨识主次信息,厘清文本基本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主题意义。

活动1:利用表格,梳理故事内容

本活动共分成两步。首先,教师根据记叙文通常以时间或者地点变化为序的特点,抓住文中关键时间点——校园戏剧表演,引导学生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将全文的8个段落共分成3个部分 ——before the play, during the play 和after the play。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文本阅读,要求学生提炼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结构。

活动2:利用思维导图,聚焦故事高潮

高潮一般是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故事的后续朝哪个方面发展,故事的结尾会走向何处。本语篇的高潮部分就是Bill在校园戏剧中的表演,一开始,正如大家预料的一样,Bill结巴得很厉害。但是渐渐地,随着音乐声响起,Bill脚踩节拍,热情高歌,渐入佳境,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见图),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Bill表演的细节,找出关键词,自己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再次阅读第五段,找出所有的形容词和副词,引导学生思考:What’s the function of all the adjectives and adverbs?

【设计意图】

通过填写表格,教师帮助学生将通过阅读感知到的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概括出文本结构,明晰文本各部分讲述的内容。为了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学生需要对语篇的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对语篇所使用的语言拥有更准确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理解上。因此,把握文本结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精读Bill歌唱表演的部分,查找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逐渐感受到唱歌的Bill已经不再是那个害羞胆小的男孩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形容词和副词的妙用,推动学生领悟语言现象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意义。

(三)逐层设置问题,深入理解主题意义

王艳荣指出“在设计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时,教师提出的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非常重要,是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关键。问题应基于学生建构的信息内容,从中找出引发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信息点,并以此信息点为关键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为主题意义的探究服务”。

【教学片段2】

在上述梳理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校园戏剧表演之后,Bill和同学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利用图表的形式呈现这些变化,并以这些变化为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 “What causes the changes?” 有学生答:“Bill himself. He performed perfectly, so others began to liked him.” 教师趁机继续追问: “What do you think of Bill?” 部分学生回答如下:“Bill is very brave. He has the courage to show himself in spite of his speech problem.” “Bill is a confident boy actually.” 教师继续追问:“If you were just like Bill not good at speaking or others things, what will you do?” 经简单讨论后,有学生回答如下:“I should be brave and confident just like Bill to find my talent and show my talent. Pay no attention to others’ laughing and eyes.”

【设计意图】

故事的主题意义取决于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分析,尤其是透过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道德内化。教师利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点,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主角Bill的性格,使学生明白Bill 其实是一个十分勇敢自信的孩子。之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Bill,你会怎么做呢?旨在引导学生向Bill学习,将故事中的启示内化到个人价值观,实现育人功能。

(四)关注文本标题,深度挖掘主题意义

标题往往是文本的“窗口”, 读者透过这个“窗口” 能直接走进文本的灵魂。标题能够说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可以表明文章的文体, 还可以是文章的重要线索、作者情感的起点等。因此,解读文本标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主题意义的把握至关重要。

【教学片段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A hidden talent”? 学生两两一组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认为:Hidden means cannot be seen. In the story, Bill has a talent for singing but others don’t know about it at all. 也有学生思考地更深入:The title may refer that everyone may have a talent that others don’t know. At the same time, maybe everyone has a talent that he or she doesn’t know by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