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CSMS常态化改进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启示

作者: 李梅菊 卓健民 寻友利

运用CSMS常态化改进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启示0

摘   要:在常态课实践中,探索运用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CSMS)改进教学的可行性。教师执教“相交线”一课并运用CSMS诊断课堂,调整设计后选择学情相当的班级执教同一教学内容,对比分析两节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和交流互动情况。结果表明:CSMS有助于教师凝练自身教学特点,帮助教师找到课堂优化方向并且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常态课;CSMS;课堂教学;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70-04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常态化不断改进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但日常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定量评估与自动化、规模化评估,以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研,一直都是评价领域的痛点与堵点。在呼唤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更加亟需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新型教育变革的重要路径。基于此,课堂教学智慧评价应运而生,AI自动生成的大数据测评报告可为教育教学的改进提供重要支撑,进而对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笔者之一已有10年教龄,初具个人教学风格,但处于教学瓶颈期。本研究选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的两节课例,借助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简称CSMS)解读课例,开展同课优化的教学剖析,以此开展改进常态课教学的研究,凝练教学特点,助推个人专业成长。

一、CSMS简述与研究设计

CSMS主要以学习发生知行模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简称FIAS)、“问—答—评”结构模型(简称IRE)、生师活动模型(简称S-T)等模型为支撑,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个角度,将课堂分为9个评分领域,共40个细项指标,全方面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分析和诊断。

研究课程设计与过程。首先执教第一次课(记为课例1),运用CSMS生成课堂大数据报告并解读整体表现、互动交流等情况;而后作设计调整并选择学情相当的班级常态执教(记为课例2),再次生成大数据报告,并对两节课例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作对比分析。同时结合CSMS珠三角地区初中数学常态课常模数据(以下简称常模)进行分析,力求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路径。

二、教学改进的探索过程

(一)两节课例的实施对比分析

1.课堂整体表现。表1从课堂总分、八大指数、专项研究指数三个层面展现了课例1与课例2的整体表现。为了方便与常模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将相关得分转换为对应的CSMS标准分(表1、表2)。计算公式为:

CSMS标准分=80+10×教师平均值-常模平均值/标准差

表1数据显示:一是课例2的整体表现优于课例1,其中课例1总分的CSMS标准分为85.5,而课例2总分的CSMS标准分为94.0,提升非常显著;二是课例2的课堂八大指数均高于常模,其中有六个指数的得分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思维激发指数的CSMS标准分从87.9提升至101.9,优化极其显著;三是课例2的三个专项研究指数均得到了提升,尤其是课例1表现较弱的学生学科自信指数,其CSMS标准分从69.5提升至91.5,进步巨大。

2.师生交流互动。由表2可得,课例2比课例1的师生互动更为充分。首先,由FIAS互动分析结果可知,两个课例中学生都能较好地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启发性、教师正面回应学生比率、师生话题交流稳定性、学生表达稳定性均高于常模值,对比课例1和课例2,师生交互总次数从134次提升至174次,师生问答次数从39次提升至43次,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比例从14.88%提升至20.32%(正常参考范围是大于6%)。其次,由“问—答—评”结构互动分析结果可得,课例1有两类有效的“问—答—评”互动(简单型3次,追问型3次),缺少学生讨论思考再答型模式,课例2覆盖了三类有效的问答评互动(简单型4次,追问型3次,学生讨论思考再答型1次)。最后,通过教学活动类型分析发现,课例1属于讲授型课堂,教师以讲授为主,而课例2属于混合(探究)型课堂,说明教师、学生充分参与。

(二)两节课例的设计对比分析

分析课例1的对应数据,发现学科素养导向指数较好,而课堂兴趣指数及学科自信指数表现较弱,尤其是学科自信指数远低于常模值,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构分析领域中,课堂调控、学习体验、合作交流方面得分不理想,尤其是学习体验,得分率仅为63%。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各个学习环节,课堂的积极氛围及学生的有效表达等都需要提高,通过回溯视频可发现,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概念生成与性质探索的关键环节,教师提问仍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多为一问一答。因此,将课堂改进方向聚焦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及有效表达”,通过调整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参与度。

1.基于大观念生长,构建研究框架。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就数学学科而言,就是对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提炼和概括,是研究数学对象的方法论。“相交线”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需要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教学:如何抽象研究对象、如何确定研究内容、如何构建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给出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然后进行解题训练,这种方式学生虽然得到了程序性知识,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它们,同时更缺乏了对抽象能力、几何直观、推理意识等数学关键能力的渗透。因此,如表3所示,教师在环节一做了调整,通过增加两个追问来构建研究框架,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类比“角”的研究,归纳出“相交线”研究的基本思路,通过两个追问,激发学生思考,不仅明晰“学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学”和“怎么学”。

2.基于开放式教学,促进数学交流。开放式教学是指通过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其含义面十分广泛,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在探索新知部分,如表4所示,课例1 是直接让学生观察一组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主要是以“教师问、学生答”形式开展探究,并且多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及充分表达。基于此,为了促进学生交流,突出学生主体,课例2作了调整,先引导学生回顾几何研究的两个基本元素(线段及角),然后通过观察相交线图形,发现有四个角,再引导学生从位置及数量关系进行分类开展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生生交流,再由小组分享观点、教师串联得出定义。显然,改变调整后的课例2对开放问题的“问—答—评”互动更丰富,且不再是简单型模式,而是讨论思考再答型模式,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热情,课堂互动氛围更浓厚。

三、改进过程的反思启示

借助CSMS开展反思优化教学设计和改进课堂实施的实践表明,CSMS对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有较明显的效果。

(一)CSMS有助于教师凝练自身教学特点

结合CSMS数据报告以及优质课常模值,找到前后数据比较稳定的指标值,有助于教师凝练自身教学特点,分析优劣势。两节课的课堂艺术、思维激发、评价反馈、目标达成、整体发展、合作交流均高于常模值,尤其是课堂艺术、思维激发、评价反馈、目标达成均高于常模值0.8个标准差以上,可见,教师上课情感饱满、语言流畅并凝练、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学富有启发性,善于激发学生且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CSMS有助于教师找到课堂优化方向

课堂教学改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若沉浸于主观的经验主义评判课堂,会受各种因素局限而阻碍教师专业成长。借助CSMS客观、稳定的整体化课堂评价,结合复盘反思自身教学,有利于教师找准课堂有待优化的方向。许多教师容易忽略“问—答—评”方式的均衡,因为封闭型问题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开放型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基于此的追问再答型过多,也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而讨论思考再答型却往往会消耗教学时间,均衡对待不同方式是课堂优化的重要突破口。

综上探索,教学调整后教师能够更好通过调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互动交流更为充分。CSMS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有效路径。但借助数据提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若不能全方位思考和解读课堂智慧评价中的客观数据,也是很难找到改进的有效路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个人研究以及与学科同伴的交流,通过共同解读数据,群策群力寻求教学改进措施,提升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世红,刘军民,王   时,等.人工智能视域下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理论建构、模型支撑与技术实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2):56~65.

[2]章建跃.核心素养立意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19.

[3]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8):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