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乐无伴奏合唱音准训练方法探索
作者: 任金会摘 要:无伴奏合唱对音准有特殊要求,教师正确分析音准制约因素,主动介绍和传授一些合唱音准训练方法,可以为学生音准训练方法认知带来更多支持。音准是合唱训练的主要制约因素,与作品力度、速度、节奏、调式、音域等音乐要素有直接关联,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音准训练方案,有效提升学生音准训练水平。
关键词:初中音乐;无伴奏合唱;音准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105-03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无伴奏合唱是常见的训练形式,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合唱时,要关注学生音准方法的培养,以示范演唱、钢琴辅助、介绍变音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抗干扰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合唱音准水平。无伴奏合唱音准受制于多种因素,作品力度、速度、节奏、转调、音域、调式等,都与音准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清晰认识学生合唱音准把握的情况,积极展开音准矫正行动,不仅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音准训练环节,还能培养学生良好乐感,对全面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示范演唱,矫正生本合唱音准
无伴奏合唱对演唱者要求较高,音乐课堂引入无伴奏合唱,其训练价值也会提高,教师要清晰了解学生音准掌握情况并作出判断,以便做出针对性教学设计,为矫正学生音准、提升合唱品质提供更多辅助。教师可以反复演唱歌曲,让学生跟唱的同时,逐渐形成乐感,学生模仿意识很强,教师可多次示范演唱,能够起到校准的作用。由于学生乐感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对此需要有充分认识,针对性矫正学生合唱音准,对音乐作品特点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解读,让学生自然发音,提升合唱音准水平。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是带附点的节奏型,在音准方面有更多要求,学生在具体演唱时,很容易将歌曲唱成不带附点的节奏型,影响了歌曲情感的表达。教师向学生介绍附点节奏型歌曲的特点,以及主动关注附点节奏的应用,指导学生将附点音符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向下一拍靠拢,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练习,对两种节奏型有清晰的认知。为全面校准音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示范演唱,要求学生细心聆听歌曲节奏,强调情感的表达,学生开始无伴奏合唱,逐渐进入到音准校准训练环节,对音乐作品的特点有了全面把握,以此有效提升音准矫正品质。
在讲解附点节奏特点时,教师播放媒体音乐、音频以及示范演唱,并组织学生跟唱,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节奏特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乐感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附点节奏特点不够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附点节奏方向展开音准训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机会,以此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
二、钢琴辅助,强化生本合唱音准
教师利用钢琴进行音准矫正,能够让学生顺利进入音阶、音程训练环节。音阶和音程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音阶升降规律认识不够,其操作能力也有限,教师可借助钢琴进行音准校准训练,让学生反复操作和感受。如音程的训练,教师通俗解读钢琴发声,让学生感受不同音程的不同声音,小二度声音刺耳不和谐,大二度音域宽阔一些,小三度比大二度更宽,大三度也比较宽阔,如果是纯四度、纯五度,其声音更为和谐。教师围绕音程展开教学引导,现场对比分析,学生对音程有清晰的了解,逐渐找到无伴奏合唱音准训练的要领。
钢琴辅助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准确掌握学习方向,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者是示范演唱,能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观摩机会,使训练成效事半功倍。《黄河船夫曲》属于陕西民歌,歌曲为单一部曲式,虽然不是典型的一领众合、节奏感强的劳动号子,但全曲有问答之意,而且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展示,第一个乐句与结束曲调高亢悠扬,前后呼应,比较适合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因为此曲是典型的陕西民歌,带有西北高原地域特点,教师向学生介绍陕北、陕西地域文化特点,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对歌曲内涵展开专业研究,利用钢琴反复演奏,要求学生逐渐掌握歌曲特点,在钢琴引领下展开音准训练,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教师深入学生群体,针对学生合唱表现情况做对应矫正,学生逐渐找到音准训练要领,其感知体验更为丰富。
教师借助钢琴和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感知体验更为真切,其训练校准效果显著。特别是钢琴的应用,教师可以边弹奏边讲解,学生也可以反复视唱和观摩讨论,以此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效。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针对性设计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观摩、聆听、讨论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的学科思维,这对全面提升学生音准训练品质有一定辅助作用。
三、关注变音,提升生本合唱音准
歌曲需要表达时,产生音变是最为自然的,包括歌词的改变,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存在一些短板,不能很好控制音变,教师现场解读音乐作品特点,同时对音变情况进行专业解读,组织学生反复演唱矫正音准,其训练效率会大大提升。学生刚接触音变现象时,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准确的情况,教师针对性引导和示范,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在反复演唱、对比、分析、矫正中形成音准。学生自我矫正音变问题时,需要同伴的帮助,教师从技术角度进行辅助指导,从信心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来促进学生音准训练的有效性。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渴望春天》,这是一首少年歌曲,比较适合进行合唱训练,歌曲为d大调,表达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的美好心情,美丽的春天,景色怡人,鸟语花香,没有丝毫的晦暗,到处充满阳光和希望,歌唱这首歌曲时,要注意变音歌词的处理。如原歌词为:“含苞欲放的年轻心灵,渴望去耕耘理想的绿阴……。”变音后:“含苞欲放的新世纪心灵,渴望去探寻理想的神秘。……”歌唱歌曲时,要关注节拍的特点,准确掌握6/8拍、弱起小节、变化音、装饰音的歌唱。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行动,画出6/8拍的节奏图示,音高模唱解决歌曲中变化音的音准。学生自然进入音乐律动环节,在主动接纳中掌握音准训练方法。
教师从歌唱变化角度入手,借助音高模唱形式解决音变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逐渐体现出其矫正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合唱存在的问题,具体设计合唱音准矫正方法,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模唱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帮助。学生对音变现象比较陌生,教师围绕音变情况展开具体指导,组织学生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矫正音准,给学生带来更多纠正的机会,这对全面提升学生音准水平有重要帮助。
四、抗扰训练,培养生本合唱音准
在音准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小团队集体训练,教师要细致观察和聆听,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和矫正,特别是抗干扰训练的设计,能够为更多学生顺利进行音准训练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在演唱时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被其他同学“带偏”,教师要布设抗干扰训练任务,提出具体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抗干扰训练,给学生带来有效的训练帮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针对学生音准偏差情况做具体设计和安排抗干扰训练,以提升抗干扰训练品质。
《凤阳花鼓》是安徽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抒情意味很浓,富有地方文化特色,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针对音准矫正方法应用,展开互动交流。教师深入学生群体,重点对学生合唱中存在的音准问题进行矫正。这首歌曲中有衬词的运用,在多媒体播放歌曲时,教师对此进行重点介绍,为学生提供更多音准训练的机会。特别是音准训练集体讨论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展开集体互动,对音准训练情况做总结和讨论,其训练效果显著。为激活学生训练热情,教师推出学习小组集体无伴奏合唱的训练方案,小团队集体演唱时,相互间会产生一些干扰因素,针对此,教师提出了一些抗干扰的建议,要求学生自主展开抗干扰训练,以顺利矫正音准,为合唱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针对性布置训练任务,让学生进入到小团队无伴奏合唱训练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训练品质。教师提出抗干扰训练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行总结抗干扰经验,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扰训练方法,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合唱音准有重要现实帮助。抗干扰训练属于心理层面的训练,教师创造更多训练机会,让学生主动接纳和积极响应抗干扰训练方式,,并在主动讨论和交流中达成更多学习共识。
初中音乐课堂中,无伴奏合唱是音乐训练的常见形式,学生在具体演唱歌曲时,很容易出现音准问题,教师有意识传授一些音准训练的方法,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教师示范演唱、钢琴矫正、变音展示、抗干扰训练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让学生在高质量音准训练中建立合唱素养,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邱新昕.美育背景下初中音乐合唱课程的实施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09):110~111.
[2]林丽珍.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多声部歌唱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23,(33):69~71.
[3]陶 乐.谈初中音乐课堂班级合唱能力构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12):36~37.
[4]王 碧.“双减”政策背景下增强初中合唱教学合作意识的策略[J].第二课堂(D),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