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理念下生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
作者: 何世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生涯教育;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2-0055-04
新时代教学变革,“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而非传统的 “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这要求教师用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学习作为课程组织方式,把学习者引向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体,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让学生直面真实的现实世界,学习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可以将既有知识准确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
一、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下的小说单元选择了国内外经典小说。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所选篇目中林冲、别里科夫、祥林嫂、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大生涯概念中,生涯主体的性格探索属于自我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虽在一定程度上由先天气质决定,但也会随着后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同的性格又适合于不同的职业。本设计意在通过对文本中重要主人公的性格探索延伸到对自我的探索与把握上,同时让学生在探讨小说中人物性格和职业匹配度时达到思考自己未来适宜职业的目的,为将来生涯决策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
了解本单元小说情节,梳理本单元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探究人物命运发展与性格的关系,学习伏笔、照应、突发事件的作用。
增加学生对自我性格、未来职业的了解,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生涯决策能力。
三、核心素养
通过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掌握语言建构的方法,形成个人特色语言。
探索人物命运的走势,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增强自我性格觉察,形成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熟悉文本
任务一:阅读本单元小说文本,复述故事情节,梳理脉络,利用折线图或者曲线图画出人物命运发展过程,并在关键节点标注重要事件。在大家的交流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疑惑点,集体碰撞,注意课堂生成资源。
任务二:运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形式,列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分析异同,同时思考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比如可以分析祥林嫂和别里科夫外貌描写的特点,进一步给学生介绍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区别。
任务三:完成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评问卷,初步了解和判断自己的职业人格能力(问卷附于文末)。
(二)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网上某平台发起了一项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研学之旅,我们利用时光穿梭机,让古代的人物穿梭到当今,你作为人事部经理要根据每人的前世经历和性格来安排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使他们能够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做出适当贡献。此时你正在收集每个人的前世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他们更多的故事。
(三)设置任务,把握性格
任务一:祥林嫂的人生几次跌宕,在困境中挣扎纠结,力图展示生命的力量。请思考祥林嫂遇到过几次人生困境?她是怎样寻求“突围”的,结果又如何?她的应对方法中性格因素起了怎样的作用?
总结要点:
祥林嫂遭遇的人生困境及“突围”方式(见表1)。
生涯拓展:
主人公性格与命运:导致祥林嫂最后走向毁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祥林嫂的反抗会以失败告终,她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
总结要点: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不是她的性格而是人吃人的社会,是封建的礼教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悬崖。祥林嫂作为封建社会妇女能够积极做出探索和反抗是值得肯定的,她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两次来到鲁镇,这是对“我命由己不由天”的最好诠释(见表2),只是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社会背景下显得何其渺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注定失败就不去奋斗,就像鲁迅先生振臂高呼无人响应时,他依然在孤独中奋然前行。当今社会虽然已经不再是人吃人的社会,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困境,感觉无助无力,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突围方式,在不断的突围中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
设计意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将祥林嫂定位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借此来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此处师生又进一步发掘了祥林嫂身上所具有的对当下学生有积极影响的元素,让学生从祥林嫂身上学习积极抗争、努力冲出困境的精神,这一点不仅切合课标中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素养要求,也符合生涯教育的宗旨: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任务二:参照对祥林嫂的有关分析,探究本单元其他几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式”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写下你的成果要点,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见表3)。
交流成果(见表4):
(四)回归主体,立足当下
不同性格面对不同生存困境时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会给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回顾你遇到困难和窘境时使用何种办法走出的困境(完成表5)。
生涯知识点: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人格(性格)类型理论,将人格(性格)分为6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不同的性格特点的人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根据你的课前预习与对自己人格类型的初步判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
生涯活动任务:总结6种类型人格的性格特点,试着分析自己的性格属于哪一类型(见表6)。
总结说明:也许你发现你的性格不只是属于一个类型,也许是多种类型的综合体,青少年正处于发展之中,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会慢慢形成核心品质(性格),且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完善。
(五)写作能力拓展,思考生涯意义
情境任务达成:结合人物人格类型,联系当下社会背景,设想本单元小说中人物如果穿越到了当下,能否适应社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任务主要是针对前文情境问题设置)。请你为小说中主人公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一个月后你又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发现之前为主人公找的工作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据此请你创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调查报告。
生涯意义:霍兰德认为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不同性格又匹配个性化的职业。此次写作拓展让学生在寻找与小说中人物性格匹配的职业时达到了探索自己性格和未来职业的目的。
参考范例(见表7):
五、反思与收获
本节教学设计是基于大单元教学,以人物形象的分析为起始,在分析情节事件的过程中发掘人物应对困境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找到生涯切口“探寻性格”,之后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并让小说中人物穿越到当下,基于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人格理论,让学生完成小说人物性格和当今职业的匹配活动,达到探索自我性格和职业的目的,使得学生既学习到了学科知识,又丰富了生涯经验、获得了生涯技能。本次教学符合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附件:
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评问卷(减缩版)
社会型(与人打交道)
1.喜欢帮助别人。
2.愿意和大家一起活动郊游。
3.愿意参加辩论会或者演讲。
企业型(影响控制他人)
1.愿意说服、鼓励人。
2.经常和别人谈论政治。
3.在团体活动中愿意担任一定职务。
常规型(与规范打交道)
1.擅长整理杂物使之规范。
2.愿意参加诸如打字、算盘等学习班。
3.我的整理本整理的可以当作典范。
现实型(与物打交道)
1.喜欢做各种手工。
2.家里小物件坏了,我总想尝试动手修理。
3.我喜欢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
研究型(思考解决问题)
1.喜欢探究事务工作原理。
2.能独立进行调查研究。
3.参加学术研讨不觉得枯燥。
艺术型(情感表达和创作)
1.平时我喜欢写点东西或者听音乐。
2.我喜欢将内心的想法、情感表露出来。
3.绘画、书法、跳舞我都喜欢。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3040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