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考试题的分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 李宝锋 周凤敏摘 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选材紧扣热点,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考题依托课标,考查主干知识,落实议题式教学;考查关键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在今后的教学中,可着力于研读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评的内容;整合教材内容,重新构建体系;立足河北中考,放眼全国试题,关注高考方向;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中考试题;整体分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24-02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并提倡项目式、议题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思想在2022年中考道法试题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一、对试题的整体感知
1.紧扣建党百年热点,强化学生政治认同。试题开篇明义,呈现主题“回望百年史,奋进新征程”,素材从党带领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落实了核心素养。
2.依据新课标依托教材,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这是对新课标提倡议题式、项目式教学方法积极落实。如前所述,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作用这一主题,题目从不同时期展示了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题让试题逻辑和新课标逻辑趋向一致。同时,在所给的参考答案中,基本就是教材正文,是教材中的核心观点。
3.突出关键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素养并重。把三个设问放在一起分析会发现,主要设问方式有“概括”“如何体现”“道理”等,考查学生的分析、迁移、归纳概括能力等,这些设问方式和能力要求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是考查重点。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评的内容。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怎么考”的具体指导,对教师的教学备考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和备考过程中反复斟酌课标的每项表述,弄懂其中蕴含的深意,还可以阅读有关课标、课程方案的解读著作,加深理解。
2.整合教材内容,归纳重点题型,重新构建体系。鉴于课标大单元、议题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考中就需要打破原来课本章节的结构,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知识组团。此外,在备考阶段,也可以把近十年中考题中常见的设问方式提炼出来,总结常见的答题方式,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很多参考书也有类似的总结,值得我们去借鉴。
3.立足河北中考,放眼全国试题,关注高考方向。2022年石家庄模拟题的第28题,考查的是粮食安全。素材呈现的形式是柱状图,和中考题28题出题方式不谋而合,方向性非常明确。在2021年的全国多省份中考题中,都涉及到了建党百年的知识。因此,对其他省份的试题,教师要关注。鉴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教师也要关注高考题。在全国甲卷第40题,引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的感人事迹和铮铮誓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的精神风貌,让青年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崇高、理想伟大、使命光荣。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联系初中阶段有关“党”的知识,进行多维度命题。
4.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提升解题能力,功夫在平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题、答题、书写等习惯,指导学生圈划关键词,联系材料,用学科术语作答等,对学生标准要高,落实要细,从一点一滴中去打磨,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