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课后习题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作者: 王小东 田贺书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针对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评”的一致,用好课后习题。为此,要将课后习题当作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是要解答的试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其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评;课后习题;课堂教学;学生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26-03
“教—学—评”一致性,即在课程标准的统一指引下解决“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什么”可以自己做主,学生“学什么”可以由教师引领,评价“评什么”,尤其是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考什么,却是专家做主的事情,是一线教师无法左右的。因此,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教—学—评”一致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考什么,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部分就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严格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要符合学业质量要求”,这是对命题专家的要求。二是一线教师要考什么教什么,努力实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因为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如此,认清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这个教学指挥棒的指向,通过改变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方式来适应考试,让教师教的、学生实际学的和教学评价关注的都统一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上来,就能顺利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通过分析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考题是以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为原型的。因此,用好课后习题,发挥其“母题”功能,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途径。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第13题就是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后思考探究一第2问和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课后思考探究二第1问为原型题的。为了便于解说,三题抄录于下。
13.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3分)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一 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二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试题要求“分析其‘余味’‘余音’”就是要求指出《紫藤萝瀑布》《陋室铭》两文结尾的“余味”“余音”是什么,亦即两文结尾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给读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引发了读者怎样的思考,实际上就是读者对两篇文章结尾的理解。《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一第2问包含着对文章结尾的理解,《陋室铭》思考探究二第1问就是对结尾的理解。
《紫藤萝瀑布》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花的辉煌繁盛吸引,驻足观看;结尾“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精神振奋鼓舞。“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 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可见这道中考试题只不过是课后习题的不同问法而已。考试所考的正是教师应教的、学生应学的,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最好的学生答案是这样的:
【甲】结尾的“加快脚步”,写出了作者受紫藤萝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给人留下无尽联想空间,余味无穷。
【乙】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问句,引人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样一个“复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解决课后习题过程的试题,难度要比学生独立面对一个新问题小得多。但是从学生的考场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该学的没有学会。一是试题要求回答“是什么”,不需要回答“怎么样”。答案【甲】中“给人留下无尽联想空间,余味无穷”和答案【乙】中“用问句,引人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很显然是答非所问,画蛇添足。二是要求分析却不分析。试题要求“分析其余味余音”,就需要考生不仅说出“余味”“余音”是什么,还要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思维的过程。三是结论错误。
课堂教学明明已经讲过的课后习题,学生为什么还不会答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课后习题当作试题来处理,而没有将其当作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来处理。
将课后习题作为试题处理,只需就题论题,给出正确答案即可,教学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结束。如果将其作为学生阅读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来处理,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独自解决问题做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示范解决眼前这个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那个问题”。
其实,即使将课后习题作为试题处理,只满足于给出正确的结论,不示范解决眼前这个问题的方法,不引领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符合答题要求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就要求命题要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
教师处理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如何为学生做好示范,仅以《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一第2问为例: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开头“不由得停下脚步”的原因。“不由得”是“忍不住”的意思,作者忍不住停住脚步,说明作者受到了强烈的刺激。那么是什么刺激了作者,让她忍不住停下脚步呢?这样开头就引出了下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学生要去阅读文章,感受文中描写的紫藤萝花的辉煌繁盛。但是如果仅仅理解到花开的繁盛还不足以解释“不由得停住脚步”的原因,还要让学生去理解作者在后文为什么又写起过去的紫藤萝:作者看着眼前的紫藤萝,想起以前的“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过去的与现在的紫藤萝花形成强烈对比,正是紫藤萝花由衰而盛的巨大反差深深刺激了作者,使她感受到眼前的紫藤萝花“这样盛”“这样密”,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这才有了“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举动。词语是前人认识世界的眼睛,阅读时要借助词语还原出作者眼中的世界:因为过去紫藤萝花的“稀落”“伶仃”,眼前紫藤罗花的“辉煌”才吸引了作者,使作者驻足。
作者为什么又说“不觉加快了脚步”呢?作为文章的结尾,它应该是上文的必然结果;作为事件的结果,它应该是发生在前的事的必然结果。因此学生需再回到文章,根据前文的叙述去分析理解。前文写到藤萝花由衰而盛的巨大变化。眼前,紫藤萝花开得繁盛辉煌;过去,它也曾经历过不幸。眼下,小弟也正在经受不幸,如同过去的那株紫藤萝花一样。但是,这不是自己沉沦彷徨的理由,因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会消亡,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对于生命来说,会有另一个新的生命诞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样,作者由花想到人,由个人想到整个生命,内心豁然开朗,精神振奋起来,所以才“不觉加快了脚步”。
分析至此,这道课后习题才解释清楚。这道题解释清楚了,整篇文章也理解透彻了。对于这道题的处理,没有只是把它当作一道试题简单抛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更没有仅仅基于文章的结尾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此题作为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一个问题,贯穿起整篇文章的阅读,也就是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得来答案。这是因为虽然文章是一个整体,结尾只是文章的局部,但是文章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局部是文章构成整体的局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师生穿行在文字的丛林中,细致研读,对文章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引领学生思考研究的过程中,为学生示范了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找到了解答问题的路径,收获了答题的真实体验。有了解决课堂教学时“这道题”的经历,学生面对考卷中的“那道题”时才可能独立应对。这就是一线教师应做到的“教—学—评”的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经历答题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训练的过程,是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以教师的结论代表问题已解决,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学—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