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程设计的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策略

作者: 王焱

摘   要:高中生思想比较成熟,对学习情境有理性需求。教师通过观照学生学程安排推出学习情境方案,借助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演绎情境、读写情境的应用,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并在创造性思考和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程设计;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29-03

所谓学程,原意是指学历文化程度,这里是指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案。在高中语文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学程安排做明确设定,然后推出适合的学习情境方案,学生回馈主动,则教学启动效果鲜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师需对教学制约因素有客观判断,精选情境方式,做好学情对接处理,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助力支持。学习情境方式众多,其中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演绎情境、读写情境都是学生比较认同的,教师需要做出理性安排。

一、确认学程目标,创设媒体学习情境

在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对学情有一定了解,以确定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程方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借助媒体手段,展示有声有形材料,调动学生学习感官。学生进入学习后,在不同操作环节需要不同技术的支持,因而教师应深度介入学生学程,针对学生学习需要作出科学安排,并在不同环节推出不同的媒体学习情境,从而获得丰富的课堂调动效果。

比如教学《百合花》,这篇课文为小说,学生阅读文本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百合花》同名电影片段,提出观看要求,让学生结合小说阅读,梳理小说情节,解读小说人物,接受心灵的洗礼。电影片段虽然不是很长,却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学生在观看电影片段时,无不深受触动。在阅读环节,学生都能够做对接处理,矫正阅读态度,以更饱满的热情,讨论小说主人公。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活动,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鉴赏体会,具体分析小说主人公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如此,学生既有电影观看经历,又有文本阅读体验,其鉴赏分析会更有情感,专业性也会大大加强。

在这个教学情境设计中,教师利用媒体手段播放电影片段,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因为有同名电影资源可以利用,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通过调查,教师发现学生大多数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因此,教师可以先期组织学生做整体阅读,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有整体了解后,再推出电影片段。在观看电影片段时需做对应思考,可对小说人物有全新的认知。由此可见,一个电影片段具有极强的调动力,学生视听感官受到触动,其阅读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加强,说明教师学习情境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二、理顺学程路线,创设问题学习情境

教师对学生学程作出科学规划,其辅学手段应用更为广泛,其中设计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应用,特别是课堂辩论学习活动,学生关注度更高,参与热情更强,且在辩论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教师及时推出讨论话题,学生积极展开辩论活动,其学习思维能快速进入学习核心,并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习共识,这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无疑是具有高价值的。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忧”统摄全文,借助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对人才的渴望,阅读这首古诗,能够了解曹操求贤若渴的情怀。为激发学生研学主动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时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你对曹操持什么态度?诗句中哪些地方出现了“忧”呢?诗人为何而忧?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这首诗引用了哪些典故?曹操眼中的人才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做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师问题抛出后,立刻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系统,但都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交流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阅读见解,及时作出技术指导,给学生阅读推出一些建议,让学生矫正思考的方向,确保阅读问题的顺利落实。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对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教师与学生展开广泛互动,能推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此外,教师还应设计其他的阅读问题,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学生对这些阅读问题展开深度讨论,其感知体验将是全面的,阅读认知也会不断成长。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敏感,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心理展开问题设计,能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进而组织学生展开广泛互动,在深入研讨中建立阅读共识。教师也能组织学生展开质疑性阅读,将学生提出的阅读问题进行筛选处理,不仅可以获得不少问题资源,而且可以为组织学生展开集体研讨活动创造条件。

三、优化学程活动,创设演绎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诉求不同,对学习情境有不同的感应,教师设计课堂集体展示活动任务,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对话、演绎、展示学习,能够创造更多的学习新起点。学生进入互动性、表演性、展示性学习活动之后,教师需要跟进观察和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推出适合的活动方案,设计灵动性演绎活动,能够对学生心理造成冲击,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

比如教学《哦,香雪》,面对小说体裁内容,学生有主动阅读的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网络素材,组织学生做课堂演绎活动。教师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先阅读小说,选择其中一个情节,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前进行排练。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现场展开演绎活动,学生回馈较为主动,对现场演绎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随之布设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深度阅读小说内容,围绕“香雪”主人公展开鉴赏分析,揭示小说主旨。学生有观看同学表演的经历,其阅读兴趣被激活,能够主动进入到研学环节,在深度阅读和广泛讨论中达成学习共识。

由此可见,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学生准备课堂演绎方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生对课堂演绎不是很热衷,但课堂演绎仍然有较强的启动力,关键看教师的设计和组织,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教师推出课堂演绎展示活动任务,学生有观看热情,这本身就是教学契机。教师组织学生进入深度研学环节,利用多种演绎手段呈现学习感知,其操作效果显著,学生回馈主动,能形成多重顿悟。

四、延伸学程训练,创设读写学习情境

设计语文训练任务时,教师要对学生语文训练基础有充分了解,适度延伸训练维度,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设计一些读写训练任务,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利内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反思、仿写、材料分析、延伸阅读、网络搜集、网络交互等,都属于语文学科训练范畴,教师推出多种训练形式,对接学生学程,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创造更多的学习成长点,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适时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读写训练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训练任务设计环节进行创新引导,能够带来全新的学习局面,创造更多的训练动力。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鉴赏文本内容,然后推出训练任务,并现场展示邻班同学的仿写习作。学生对同学习作有阅读兴趣,纷纷展开讨论,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借鉴优秀的设计方法,展开创意仿写行动。学生有阅读欣赏同学习作的经历,自然产生更有创意的想法,主动展开习作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提出一些习作注意事项,推动习作训练学程顺利开启。在习作展示环节,学生不断推出习作成品,教师组织集体展开评价活动,使读写训练进入高潮。教师针对学生训练要求展开训练任务推送,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学习和体验的机会,特别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重点,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起点。

教师现场展示邻班同学仿写习作,成功调动学生参与仿写训练的主动性。学生深度阅读教材内容,不仅对散文语言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对景色描写方法应用有不同感知,教师根据学生学程情况,推出习作成品展示活动,能成功激发学生习作训练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对读写训练最为熟悉,教师抓住学生训练心理展开设计,利用同学习作进行调度,切准学生学习心理,可赢得教学设计的主动权。

教师围绕学生学程展开学习情境设计,其适合性更高,学生认同感更强,助学效果更为明显。学生对学习情境有选择性,教师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展开设计,推出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演绎情境、读写情境方案,学生积极回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根据学生学程情况展开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具有更强的激发力,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少华.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06).

[2]方   舟.基于情境创设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路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2,127(27).

[3]张立雳.深度学习视域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研究——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