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荷塘月色》中“流水”的三重意蕴
作者: 贺树军摘 要: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流水”的意象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连接作用,而且有着丰富的意蕴。通过分析文章,“流水”在饱含艺术意蕴、情感意蕴、文化意蕴的基础上,既是文章“月色下荷塘”美的延续性描写,又体现了朱自清的情感特质与精神品格。同时,“脉脉的流水”将朱自清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很好地绾结在一起,可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他品格的高洁和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关键词:流水意蕴;中和主义;审美趣味;精神隐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32-0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既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严谨的结构、精妙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唯美的意境让无数读者在“无边的荷香月中”陶醉痴迷,流连忘返。
在阅读和教学中,品鉴的重心一般会聚焦于“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两个部分,在这静谧幽雅、朦胧和谐、如诗如画的世界里,朱自清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将个人的审美趣味、情感意绪融入自然景物,精雕细琢,着力点染,使得文字如画,贮满诗意。在教学中,学生在鉴赏写景部分时提出了疑问,那就是在“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中,为何“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反而会让“叶子却更见风致”?而后文提到《西洲曲》时,又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岂不前后矛盾?文中“流水”究竟有何意蕴?就这些疑问,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解释。
一、艺术意蕴
月下荷塘,是一个静谧、清幽、充满了生机与无限雅趣的世界。作者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姿容、荷香淡雅等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绝美的形象尽现眼前。而这些都是目之能及的荷塘美景,仅是外显之美,作者显然并不止笔于此,朱自清已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已完全陶醉沉浸在“这一片天地”,此刻,他的思想和精神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五官才能放开,才能沟通,他的感受才能如此细微,情感才会如此细腻,花叶下的流水,虽不可见,但完全可以想象,一定是含情脉脉,悄无声息,才能滋养着这一塘风姿绰约的花与叶。流水含情,花叶有意,所以叶子也才能“更见风致”;流水相衬,花叶相依,才让荷塘外显的美与内蕴的情融为一体,虚实相生,达到工笔描写与含蓄抒情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
从空间角度看,塘中的荷叶荷花与被叶子遮住了的看不见的“脉脉”流水,构成一幅由上而下的立体画面,由花叶联想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拓展了描写内容,丰富了画面层次,营造出唯美意境。承接前文“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的动态描写,“脉脉的流水”则是典型的静态白描,加上虚实相生、上下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让这段散文化的文字具有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气韵。
此外,作者描写月下荷塘,极擅运用叠词,如前文“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等,“脉脉”修饰流水,即达到拟人艺术效果,又与写景多用叠词的风格一脉延续,语言极具节奏感和音韵美,读来琅琅上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词汇运用上体现出“美文”的语言风格。
二、情感意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夜游荷塘的原因,他在稍晚的《一封信》中则更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不宁静的状态,“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而“不宁静”的原因,作者在后文也有交代,那就是“白天里”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至于造成朱自清“不宁静”的具体原因,很多论者均有述及,有社会政治、家庭关系、理想追求的原因等等。笔者也不细究赘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朱自清想极力排遣这种内心的“不宁静”。
朱自清走过小煤屑路,走近荷塘,他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幽美静谧,恬淡清新,和谐雅致的荷塘美景渐渐抚慰了他内心的“不宁静”,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情感需求。段末“脉脉的流水”看似一笔带过,实则是朱自清内心的真实写照,平静无波却脉脉含情,甘愿被遮住,却让叶子更见风致,可以说脉脉“流水”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由,也正是朱自清内心的状态,朱自清曾经说过,他“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这种“中和主义”伴随了朱自清一生,让他成为“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正如孙伏园在《悼佩弦》一文中说:“佩弦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朱自清秉持的中和主义让他性情温柔敦厚,使他“往往不容易为尘世烦扰所缠绕,即或有烦扰,一旦投入大自然胜景,从客观景物中捕捉到与其气质相应的特征时,一切人生的现代烦恼便消融掉而乐怡其中。”
其实朱自清性格及情感中的“中和主义”在文中多处均有所体现。如文章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尽管“心里颇不宁静”,在“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和妻子的眠歌中,孤独的朱自清却只悄悄披上大衫,轻轻带上门出去,将内心的“不宁静”压制心中,情绪并没有通过言行外显,文章最后回到家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与开头呼应,细品“也”“已”字,看似平常的语言中透着作者回到现实的孤独、惆怅与落寞,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却又极其克制和含蓄。《荷塘月色》的字里行间渗透了朱自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多抒情性语言也表现了“中和”“适度”的原则,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又如“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语句更像是作者的心灵独语,缓缓流动,默默无语,恰似那“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不外显,不张扬,情与景一切恰到好处。
三、文化意蕴
朱自清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文人,其因“颇不宁静”到荷塘求静,后因蝉声和蛙声而出静,再联想到江南采莲事及《西洲曲》,想再次入静,最终回到家门,回到现实而出静,可见作者在找寻一条逃离现实的精神平衡之路,这实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仕”与“隐”矛盾纠结的精神隐射,对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自清去往荷塘的那条曲折的幽僻的小煤屑路与“初极狭,才通人”的山之小口何其相似。“中国人的智慧是一种致力于寻求事件稳定的智慧。中国的重要文化之源《易经》里就指出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是平衡适中的,因而也是稳定长久的。” 回视《荷塘月色》的主要意象,均带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意蕴,如皎洁朦胧的月,婀娜纯净的荷,寄寓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及对自己高洁人格的不断追求。天上的明月,塘中的清荷,叶下的流水,由上而下构成了超离现实的唯美意境。这片纤尘不染,皎洁清雅的世界,让朱自清的精神得以平稳安放,一如古代隐士寄身的自然山水。因为有“脉脉的流水”,才让满塘的荷叶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有了荷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脉脉流水恰似心灵的清泉,能够滋养出生命的高贵,可以说“荷叶”“荷花”“流水”等意象既是朱自清深厚文化底蕴的自觉表达,也是他高洁人格品性的充分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意为:最完善的德行就好像水,水善于泽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留处在众人所讨厌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大道。处于低处的水,润泽万物却不求名利,与世无争。“上善若水”“德性似水”,水之品格孕育人之品格,水成为中国诸多文人德性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荷塘月色》中“脉脉的流水”被层层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水之德性,才让荷成为“花之君子”,它滋养花叶,让荷叶更见风致,却不言不争。
水除了本身隐喻品格和德性外,也给万物带来生机活力。水润江南,因为水,江南才有了热闹与风流,才有了灵秀与自由。朱自清在现实中心志失去自由,如果说荷塘是朱自清找寻的远离现实的精神乐园,回忆中的江南和《采莲曲》则是他建构的另一座精神乐园,当蝉声和蛙声把他拉回现实时,他穿越时空,想到江南及江南采莲的旧俗,但采莲那嬉游的光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从回忆又闪回到现实。朱自清想要再次挣脱现实,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但又马上意识到眼前的荷塘不是江南,更无法见到流水的影子,那些被流水孕育的只在古典诗文中才有的江南的热闹、风流和自由断不会重现。无数美好的梦幻无数次破碎,朱自清由眼前的荷塘到回忆中的江南,再到更遥远时空里的古典诗文,由详至简,从实到虚,我们可以读到他逐渐深重的孤独感与无助感。
至此,我们便可回答前文的疑问:眼前能让“叶子却更见风致”的流水,为何又“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眼前被遮住的流水不是江南的流水,此时荷塘的“脉脉的流水”是作者情感的外化,也是其品格的象征,但是却无法像江南的流水能孕育热闹、风流与自由。流水的意象不仅将眼前的荷塘与江南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更将朱自清内在追求与外在处境有机融合,让文章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廖久意.中和气质与中和美——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论[J].湖南教育学院院报,1989,(01).
[2]王 建.现代散文、现代人格与古典文化——由重读《荷塘月色》论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3]郭良友.完美的人格—— 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
[4]朱乔森.朱自清全集(四)[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