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中学思政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作者: 金芮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修养、身心发展等起到了培育、塑造的作用,但相比其他课程,其还存在着受社会思潮冲击较大、教学方式落后、主体兴趣不高等现实困境。以“互联网+”、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有机结合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中学思政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如此可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多元,从课堂拓展到课堂外,即从服务于教育教学拓展到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这些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43-0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打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如通过课堂直播和录播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内、外都能接受教育,如此可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师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但这些仅仅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搬到了屏幕上、传递到远端,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学的原有模式和教学困境。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虽然逐步开展,但很多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和方法,同时在教学中也常遇到技术失灵、内容设计能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深化、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个性化,如此可使单一、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变得途径多样、内容生动、形式有趣,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一、深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信息技术是当今人类最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级教育部门都建设了覆盖各学科的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移动终端、在线直播、网络点播、MOOC等,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也大幅改善,越来越多的师生正在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教研模式。
目前,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教育部、国家发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颁布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实现县中网络联接全覆盖,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体系,加快提升县中教育信息化水平,更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信息技术和各种信息终端逐渐普及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当前,手机、IPAD等个人终端已成为标配,“两微一端”、APP等线上线下相结合,已成为新的传播和交际渠道。而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的开发与应用,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还需要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其中,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发展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政治教学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这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政治这门课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背住就行,缺乏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导致教师做到了“教书”就很难做到“育人”,即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学习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未得到确立。以上这些都导致思想政治教学在师生口头上得到重视,实际上不重视,容易被其他升学课程挤占的情况。
以“互联网+”、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教师摆脱了单纯的书本讲授,拥有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如此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带来教学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思政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又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和手段。与过去相比,信息技术作用于政治教学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从早期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现在各种在线视频,以及腾讯会议、钉钉等视频会议(直播)软件,QQ、微信、微博等通信聊天软件,还有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的应用,其无一不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带来的教学多样性。特别需注意的是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课堂,探索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与落脚点。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了,从以前的报纸、电视、教师传授拓展到各大通信网络终端、社交软件、数字化设备等。新一代学生已经从电视环境中的青少年进化为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因此只采用课堂、书本、录像或直播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显然已跟不上形势了。且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舆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思政教学迫切需要多样化。
二、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枯燥无味的状况
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单一,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各种抽象、虚空的知识,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且内容陈旧、案例老套,这些都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借助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的数字化已成必然趋势,数字化资源将逐步从教学内容的辅助部分变为主体之一。情境性、体验性、趣味性较强的数字化资源,既可以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又可以使团队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比如通过一个具有争议的案例或图片开展一个小型辩论,如此既能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这样长期下去,将有助于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开放多元、全面自由的个性化发展。
(二)丰富扩展教学内容,增加了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互联网+”时代,纸质教材将不再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数字化资源更加丰富和易得。虽然现行的课本也有许多实例,但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是2016年版的,现行的高中教材是2019年版的,且教材的更新不可能立即进行,这些都导致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已经过时或落后。对此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针对知识点,补充相应的资料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丰富教学内容,如此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围绕某一知识点,去收集和补充相关内容,并制作成小视频,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课前预习,以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提前思考等。
教师应指导学生参与校外党政部门、研究单位开办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等平台的学习,如“学习强国”(中宣部)“国家公共文化云”(文化部)等,以及各地方党委、团委开办的微课堂。教育部门也提供了多种学习平台,如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日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正式启动,这既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借助众多数字化资源,相互渗透、借鉴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也增加了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实现个性化教学、自主性学习
互联网、大数据、信息识别与反馈等新信息技术将使教与学的互动性、协作性更强,如此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各个方面,诸如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情绪变动,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接受模式,如此可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特别是智慧课堂的实施将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
思政教学的关键是教书育人,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既然要注重创新实践,就要多开展个性化教学,以减少模式化,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对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设计以某类或某个学生为主体的任务,以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合作互助和自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深化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须注意的问题
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其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依托各种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以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如此可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深入、广泛的应用,并取得真正的实效。为此,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端正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为学生服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摆设、做样子,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将其融合到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效果和成果的最大化。
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但是有些教师却错把使用信息技术当成了教学目标,即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思政教学中。同时还有一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仅浮于表面,只在参加比赛或进行公开课时才使用。还有一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不积极,有的教师则直接把书上的内容照搬到PPT、H5上,这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应用信息技术,只图自己轻松方便。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根据内容的重点、难点,合理、适度、灵活使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如此可提高教学质量。
(二)跟踪、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有所提高,思政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有所变化,培养学生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因此,需要学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跟踪、引导,而不是不管学生,将学生、教学抛给线上课堂、信息化设备。
新的信息技术正好能实现留痕、跟踪、画像、导引、反馈等功能。如可全面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经验建议,然后通过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特征、进展和优势,随后基于每位学生的爱好、专长与弱项等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档案,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学习方案和目标,即因材因人施教,如此可快速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跟踪学习进度、提供相关指导等。
(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管制,减少技术带来的副作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给思政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这既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改善思政教学,又需要我们加强信息管控,减少技术带来的副作用,阻断负面信息的影响。
一是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有些信息属于病态、恶搞、无聊的内容,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严重干扰思政教学。作为政治教师,要教会学生对待问题要头脑清醒,提高辨别各种错误信息、思潮的能力。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除了依靠社会机构建立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网管部门加强管制,教师、家长也要共同努力屏蔽、过滤有害信息,以避免危害学生。二是互联网时代,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的娱乐偏好是消极影响产生的根源,冲击了文科课程传统的阅读习惯。此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种过度的依赖会产生懒惰心理,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克服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减少技术的副作用,并把它当作政治教学的辅助工具,使之为教学服务,而不是玩物丧志。同时教师还应坚持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进行引导与教导,以净化线上线下的学习环境,消除各种负面影响。
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人文科学性。要加强信息技术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赋能,并将其与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对接,进而在教学、管理、服务、实践等场景中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如此可促进教学理念的重塑、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时空的延展,丰富扩展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果。在互联网生态中,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介入性、共享性,又要不断强化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使之形成自觉、自律、自醒的个人素质,同时还要避免先进技术带来的副作用,以遏制网络负面影响,如此可促进中学思政教学再上新台阶。